第540章 瓷器與茶葉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翌日,閑來無事的慶忌,就在左丞相文種,以及大工令干將的陪同下,巡視金陵山一側的制陶作坊。

在吳國,制陶作坊比比皆是。

主要是為人們的生活起居,生產鍋碗瓢盆那種民用的。

像是精美的瓷器這種,基本上都是由吳國的國家把控,民間不得私自燒制。

即便是有能力燒制,那都是違法犯罪行為,一經查出,嚴懲不貸。

不過工匠們也沒必要為此鋌而走險。

因為在吳國,工匠的待遇是極高的。

正如慶忌早年在《求賢令》中所言,凡有一技之長者,吳能用之,可賜爵封官。

此時的慶忌,就帶著文種、干將,還有一隊宿衛,在工匠的們的簇擁下,進入熱烘烘的工坊當中巡視。

「大王,這是剛剛燒制出來的陶瓷成品。」

文種接過一名工匠遞來的大件陶瓷,遞給慶忌一觀。

只見這陶瓷是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

上邊凋刻著栩栩如生的龍、鳳、祥雲等圖桉,呈現出了淺白的色澤,看起來如璞玉一樣。

但,慶忌對于這種質地的陶瓷,還是不太滿意的。

「文種,你知識淵博,應該知道我華夏的陶器歷史,能追朔多少年吧?」

慶忌輕笑一聲,詢問道。

聞言,文種想了一下,然後回答道︰「上古之世,我華夏的先祖就已經能燒制陶器。」

「算起來,也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不過那些陶器的風格樸素,多用于日常。」

「瓷器則是從商代開始,比陶器的質地更為上乘,不過顏色也是單一。」

「可用于祭祀。」

慶忌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文種的學識,自然是母庸置疑的。

華夏的陶瓷發揚光大的時期,莫過于唐宋明三代。

唐朝有「唐三彩」,宋朝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明朝的宣德窯、景泰窯很是出名。

但,華夏的陶瓷歷史,著實是源遠流長的。

就慶忌所知道的,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朔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

早在西方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華夏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

「陶瓷」這個名詞可以一分為二,為陶和瓷兩大類。

瓷器可以說是陶器的進化版。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華夏就已經出現了彩陶。

迄今為止,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這還得益于慶忌比較看重陶瓷的發展。

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之前慶忌認為要改進武器的犀利程度,以鐵兵器逐步取代青銅兵器,所以鍛造兵器的火候,就被進一步的提高。

然後,就影響到了制陶瓷的行業。

而早在商周時期,青釉器的出現,就已經是陶瓷的一個雛形。

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到1200c。

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

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慶忌的督促下,吳國的工業已經得到全方面的發展,無論是軍用的,還是民用的,其技藝基本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吳國燒制出來的陶瓷,大致上相當于漢朝的水準。

尤其是吳國的青瓷。

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

「還是要盡可能的提高制陶瓷的技藝。」

慶忌將手中的大件陶瓷放下後,又緩聲道︰「火候,還有原料土,都可以選用不同的。」

「不要怕花錢,也不必怕失敗。」

「凡是能燒制出更高規格,質地更為上乘的陶瓷,寡人都可給予重賞,封官賜爵。」

「諾!」

文種、干將都立馬答應下來。

陶與瓷的區別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

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

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至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到1400度的溫度下燒制而成。

慶忌知道一些燒制陶瓷的原理,但是真正操作起來。

慶忌只是一個半吊子,可能還不如這些整日在工坊當中的制陶瓷工匠那麼技藝高超。

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

慶忌沒必要去親力親為,搞這種專業以外的事情。

正如他所言,只要能進一步提高陶瓷的燒制技藝,得到更加精美,質地更為上乘的陶瓷,慶忌一定不會虧待他的。

工匠是什麼?

吳國士農工商,四民分業。

但是,這並不是說士人就高人一等,工匠和商賈就低人一等。

在吳國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只要能為吳國謀取利益,做出對國家有益的事情,慶忌都能讓一個商人,一個農民,一個工匠得到封賞。

即便慶忌不會封官,至少也會賞賜一些黃金、良田、布匹、絲綢之類的東西,讓他們受益無窮。

吳國的工業之所以如此發達,完全得益于慶忌的這種鼓勵創造,鼓勵工業發展的所作所為。

……

巡視完制陶瓷作坊後,慶忌又在文種、孔丘等一眾公卿大夫的陪同下,前往金陵城不遠處的一片茶園巡視。

慶忌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少,喝茶、釣魚、打獵、下棋等等,頗為廣泛。

在上行下效的情況下,不但是吳國卷起了一股飲茶的風尚,即便是在中原地區,都已經開始風靡了。

站在高聳的山峰之上,自上而下的俯瞰過去,遍地都是翠綠的茶樹。

各種各樣的茶樹,青翠欲滴,都在這里被廣泛種植著。

在茶園的不遠處,就是一大片的桑樹。

這些桑樹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養蠶制絲的。

金陵這個地方,其實並不盛產茶樹和桑樹,只不過作為吳國的都城,各方面的發展都很均衡。

吳國最大的養蠶業在九江郡、南陽郡,宛城更是有著「蠶都」之稱,被譽為南方最大的桑樹之鄉。

而吳國最大的茶園,大概是在會稽郡。

考慮到氣候、土壤等等種植條件,金陵雖大,卻也不可能全部將所有大規模的農業都搬到這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