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成為寡人的妃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寡君雖久居北地,卻早已听聞,吳王即位之初,變法改革,便在吳國推行鼓勵生育之策,不論貴族或是平民,盡皆早婚早育,生養者獎賞,晚婚晚育者懲罰。」

「吳侯,寡君可有說錯?」

趙鞅皮笑肉不笑的說出這番話。

顯然是蓄謀已久的!

的確。

慶忌在第一次變法中,就已經在吳國出台了鼓勵生育的政策。

政令中明確規定︰國人不得以壯年男子迎娶老婦,或老邁男子不得迎娶壯婦,違令者一律嚴懲不貸!

再有,就是女子到十七歲,男子到二十歲,必須嫁娶,不然論其父母有罪,並勒令加倍繳納口賦……

這一道政策,為吳國增添了不少的人口,以至于被天下列國爭相效彷,起到了模範作用。

饒是如此,作為吳國的公子,慶忌的兒子們未必會遵守這一政令。

至少不會死板的去遵守。

如已經加冠的公子鴻、公子熙和公子繁,早在十六七歲的時候,便已經開始生兒育女,為吳國王室開枝散葉。

但,他們都沒有娶妻,只是迎娶了一房妾室。

妻妾是一樣的,只要能生育兒女,照樣不會被國府責罰。

這就相當于鑽了法律的空子!

西周禮制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

即,將頭發全部挽至頭頂結為發髻,戴上保護發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

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發梳理為垂于腦後的發髻,是為成年。

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

當然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所以這樣的規矩不可能一直不變。

一般來說,慶忌的諸公子到二十歲的時候,都必須娶妻,以起到帶頭作用。

按照虛歲,慶忌的嫡長子,吳國的太子恆,也不過十九歲……

的確還沒有到迎娶太子妃的時候!

「趙君,我吳國只是鼓勵早婚早育,寡人的兒子,吳國的公子,不到二十歲,不可娶妻,這已然是祖制。」

看起來,慶忌是要墨守成規的。

不過,哪怕是慶忌,甚至是別的諸侯卿大夫,也都是到了加冠之年,才會娶妻。

即便是有了心儀的女子,照樣需要等到一定的年齡,方可成親。

「唉!看來,吳侯是不願意讓季嬴成為吳國太子妃……」

趙鞅忍不住長嘆一口氣,似乎很是失望的道。

在與趙國聯姻的事情上,慶忌舉雙手贊同。

但,讓趙鞅的女兒成為吳國太子妃,慶忌豈能不遲疑?

在慶忌看來,吳國的太子妃,且不說為人如何,至少出身一定要靠得住。

慶忌的心里,原本是打算在秦國或者齊國、鄭國,為太子恆物色到一個合適的公主,然後讓二人成親的。

只是,慶忌一直都沒有這種時間。

趙鞅頓了一下,忽然笑吟吟的道︰「吳侯,如若不然,讓季嬴成為你的妃子,如何?」

「……」

慶忌搖搖頭道︰「多謝趙君的美意。只是,這恐怕不合適。」

「如何不合適?」

趙鞅一臉恭維的神色,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吳侯乃是不世出的雄主,文治武功,舉世無雙,遠追上古賢君聖王!」

「季嬴若是成為吳侯你的妃子,是季嬴之幸,寡君之幸,趙國之幸!幸甚至哉!」

趙鞅是認真的嗎?

慶忌一時間有些模不準。

要知道,趙季嬴不過是及笄之年,十五歲,而慶忌已經是不惑之年,歲數大了季嬴一圈不止,跟她的父親趙鞅是一輩人。

慶忌要是娶了季嬴,豈不是老牛吃女敕草嗎?

當然,老夫少妻這種事情實屬正常!

早已習慣了這個時代風氣,「入鄉隨俗」的慶忌,別說是十五歲,便是十三四歲,也未嘗不可接受……

「趙君,吳趙兩國聯姻之事,茲事體大,寡人需要好生斟酌斟酌。至于季嬴是成為寡人的妃子,或是吳恆的太子妃,再論。」

「善。」

畢竟是確立國家的太子妃,慶忌一時間沒有做主,情有可原。

眼下,吳趙兩國聯姻的事情,已經敲定下來。

但,慶忌對于趙鞅給出的條件,還是並不滿足。

此時的慶忌拉起了手中的魚竿,釣上來一條鯽魚,放到了竹簍當中,而後又掃了一眼趙鞅,緩聲道︰「趙君,寡人知曉你志向遠大,不下于寡人。」

「然,說到底趙子稷是寡人所擁立,天子冊封的諸侯。」

「他突然身死,而趙君你位列諸侯,這在天下諸侯當中,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而今吳趙聯姻,你趙國向寡人稱臣納貢,恐怕也堵不住這悠悠之口……」

慶忌的言外之意,便是趙鞅弒君篡位的影響太過惡劣,他兜不住!

這只是推諉之詞。

畢竟,只要作為方伯的慶忌不追究此事,不聯合天下諸侯一起討伐趙鞅,憑借趙鞅的威望,完全可以跟沒事人一樣。

至于邯鄲氏的影響力,早在之前的邯鄲之戰中,就已經被折損殆盡。

趙鞅殺死邯鄲稷的時候,邯鄲氏的勢力都跟著被連根拔起了。

所以,趙鞅所擔憂的,便只是慶忌會因此率領諸侯聯軍討伐趙國而已。

眼下慶忌這般說辭,讓機智過人的趙鞅立馬就意識到,自己適才所開出的條件,還不能取信于慶忌……

趙鞅暗暗思索片刻,便道︰「吳侯,寡君的嫡長子趙伯魯,雖老大不小,卻性格中庸,資質愚鈍,才學不佳。」

「金陵是為華夏文化之聖地,有老子、孔子、季子、計子等賢人名士匯聚于此,百家爭鳴,學術氛圍濃厚,可謂是聚集了天下英才!」

「因此,寡君打算讓伯魯到金陵修學,盼望吳侯能照拂一二。」

質子!

趙鞅名義上讓趙伯魯到金陵修學,實際上是使他入質于吳國。

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畢竟,趙伯魯作為趙鞅的嫡長子,必須要為趙國犧牲,以維護趙國的利益為己任。

在春秋戰國時代,質子的事情比比皆是,往往是弱小的一國向強大的一國出賣人質。

在尋常人看來,作為趙國世子的趙伯魯,日後必將繼承趙鞅的國君之位,君臨趙國,只是慶忌作為穿越者,又怎能不知道後邊發生的事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