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鐵血兵王第七百六十九章︰多田駿之死(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其實也怪不得國人如此興奮,隨著日軍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盡管國民政府以及延安方面在全國範圍內達成統一的意見,數十上百萬大軍開赴抗日前線,但既便是如此,中國的國防力量依然沒能阻擋的住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部隊成千上萬的潰退,領土大片大片淪陷,嚴重地影響了當時軍民的士氣……info
而此時亡國論調彌漫于中國社會各階層,失敗的情緒,籠罩著中國上空。在加上國民政府內部此時也出現分裂,汪精衛在南京組建偽政權,大大削弱了國民政府的威信。
所以當華北大捷的消息傳向四面八方時,中國人籠罩在心頭的沮喪、悲觀、灰心等情緒被一掃而光,人人欣喜若狂,陪都重慶馬上舉行了由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主持的宣傳周活動,這個活動讓整個大後方都沸騰了起來。
全國的其它城市也紛紛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華北大捷的活動和群眾集會,一時間,可謂是舉國歡騰,全國人民對于抗戰必勝的信心大大加強了。
而延安也在中央宣傳部的組織下舉行了全民性的大宣傳,一時間延安各縣區的大喇叭中隨口而出的就是綏察軍區和馬錚的字樣,一時間馬錚再一次成了延安人民討論的焦點。
而受過綏察軍區幫助的老百姓則是自發的走上街頭傾听他們心目中大英雄馬錚的光榮戰績,甚至有很多老人則是淚流滿面地跪在延安的大街上,場面極為感人,而這些即便是在武漢等淪陷區也屢見不鮮。
華北會戰結束以後,綏察軍區迎來了很多冒著戰火硝煙先後到達前線采訪的外國記者和友好人士,其中有蘇聯塔斯社記者谷禮賓斯基、美國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芝加哥《每日新聞》記者阿希博爾德等人。而隨著他們的到來,各種報道傳向四面八方。
蘇聯的《真理報》,英國的《新聞紀事報》、設在上海的《字林西報》,美國的《華盛頓郵報》、《紐約先鋒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法國的《巴黎共和報》等,各國報紙不斷以顯著位置刊登中國的電訊,並紛紛發表評論,對中國抗戰給以肯定和贊揚,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使更多的國家了解了中國。
甚至法西斯國家的報紙也未例外,《日耳曼報》、德國柏林的《哥隆新聞》都對該戰有所評述。一下子日本這個東亞強國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嚴重懷疑,被中國一個小小的集團軍(綏察軍區)竟然將三分之一北中國派遣軍打敗了,死傷超過了十萬人,德國、意大利等國對于這位盟友的實力以及信心嚴重質疑,要求日本給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
而英美等國則是對于中國方面的表現大為吃驚,英國甚至公開表示「中國是一個可以相信的盟友………」。
同時,國內的戰局形勢大轉折也給在美國活動的宋美齡提供了便利,一時間美國華僑華裔慷慨解囊為祖國的獨立自由奉獻自己的力量。
而美國國會也就中國提出的租借法案進行了商討表決,雖然這一次並沒有通過,但是已經比之前好得多了,以往美國國會一般是不會就此事進行表決的。因為他們希望像一戰時那樣繼續當一個中立國,繼續發他的戰爭財。
但是這一次迫于歐洲形勢的轉變以及中國戰場上的變化,美國不得不重視國民政府提出的草案。在英、法、美、蘇等可能向中國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國家中,美國是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而且也是最有可能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采取重大行動的國家。
因為其他各國的大部分力量此時已受到歐洲崛起的法西斯德國的牽制,只有美國暫時沒有受到威脅。事實上如果不是日本軍部腦袋發熱招惹美國的話,就算是美國那個時候已經表現出支援中國以及歐洲的同盟國,但是也不會如此的快參戰,要知道一戰的時候美國可是最後一個宣戰的國家,而且美國宣戰時距離一戰結束已經不足一年了。
然而由于1939年初日美在華矛盾尚未進一步惡化,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大量的戰略物資從大洋彼岸源源不斷地運向日本。據戰後美國官方披露,1939年第一季度美對華輸出僅2000萬美元,而對日輸出卻高達4000萬美元,可見美國政府其實並不想失去日本這個大金主。
但是日本人卻對于美國沒有那麼多的好感,自信心爆棚的日本現在因為戰爭已經快要發瘋了,不斷地在刺激美國政府,一次次在挑戰美國人的底線,所以才會讓美國方面不得不加以防備。
而這一次美國對華態度的轉變確實讓國民政府興奮不已,相對于1938年6月7日,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談話,對日中兩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仍主張不加限制,听其自由而言,這一次美國顯然對中國的態度表現出更多的友好和熱情。
美國的態度也大大刺激了日本,2月4日,日本召開御前會議,大本營擬定的加大對華派遣軍的派遣數量和組建新的部隊的草案幾乎以全部贊同的形勢通過了表決,就連日本天皇也稱這一次華北作戰是大日本帝國建國以來,尤其是自明治天皇以來最大的恥辱。
而恥辱是必須要以血來洗涮,為此天皇裕仁還特意從皇室的內府(庫)中撥出400萬日元支持大本營組建新軍,同時還削減皇室一半的費用,剩下的那一半全部充當軍費。
同時軍部對于這次會戰慘敗的相關責任人進行了重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司令官陸軍大將多田駿剖月復自盡以謝天皇陛下,第一師團師團長橫山勇以3名將官以及十九名佐官送軍事法庭宣判。
此外,日軍大本營對于華北方面軍進行重組,調任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並且調集六個師團的援軍支援華北戰場,為了遏制綏察軍區的戰車部隊,大本營決定在國內組建戰車第三師團,組建完成後全員調往華北。
日軍的調整很快就傳到了歸綏,對于多田駿被勒令自盡馬錚並不是感到很意外,多田駿此人才能還是有的,但是這個人的脾氣卻不太好,尤其是和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關系惡劣。而他擔任華北方面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國內已經沒有他太多說話的權利了,走出來也是必然的。
只不過這家伙的運氣不太好,剛剛上任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被馬錚接連搞了兩次,而這兩次的損失一次比一次大。盡管多田駿在中條山打的不錯,但是這一次華北戰役卻輸的太慘了,一下子損失了九名將官和近十萬軍隊,這樣的慘敗是日本建國以來都罕見的。
即便是在日俄戰爭時期,面對強大的北極熊,日本人也能從容面對,何曾損失過如此多的部隊,因此這次的慘敗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追責也就成了必然的,而一旦追責,多田駿這個方面軍司令官自然是第一責任人。
更何況,在他的任上日軍還丟了青島和天津,還致使數萬日本僑民死亡,損失之慘重讓日軍大本營都不忍直視,勒令其自盡也就成了必然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