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鐵血兵王第七百七十六章︰激烈的爭執(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近衛文磨話音剛落,前首相米內光政便起身說道︰「陛下,我再次重申,我們們必須盡快停止戰爭,否則大日本帝國將會面臨近百年來最大的危機,甚至于還會危及到帝國的基礎。」
作為日本昭和時期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米內光政無疑是日本上層精英中的精英,他與現在日本國內主戰主流的意見不一樣,他在看到日軍所向披靡的同時還看到了掩蓋在輝煌戰績下的隱患,因此他積極主張與中國和談,更反對與德意兩國加強聯系。
「米內閣下,你還是如此的頑固不化,一次小小的失敗就讓你這位前海軍大臣和前首相丟掉了軍人的熱血與榮譽?」起身說話的是陸軍大臣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與米內光政之間以前談不上什麼矛盾,或者說兩者之前也沒有多少交集,但是自從1939年1月,時任陸軍大臣的板垣征四郎提出了加強日、德、意三國防共協定的方案,並將其作為國策的重要一項而上呈內閣會議,意在建立軍事同盟埋。
但是這個方案遭到了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次官山本五十六、軍務局長井上成美的全力反對,而陸軍方面則頑固堅持,出現了陸海軍嚴重對立的局面。
在內閣會議上,雙方爭論達70余次,其間,社會上曾流傳說米內、山本被暗殺,並為之引起一時的騷動。就在這種混亂的形勢下,米內、山本等寸步不讓,為自己的立場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隨著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導致陸軍方面與米內光政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惡化,以至于現在不論什麼場合,只要是雙方在場總要爭執一番。
「哼!東條上等兵,頑固不化的恐怕是你吧?你難道不知道帝國國內的經濟已經惡化到了什麼地步嗎?你以為打下去就能迫使支那人投降?簡直是白日做夢,我告訴你,只要陸軍在半年內不能將支那人徹底消滅,那麼最近發行的那批國債將會再次消耗殆盡,到時候你的士兵就只能挺著刺刀與支那人戰斗了!」米內光政怒聲說道。
「米內,我們們大日本皇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便是挺著刺刀也能打敗無能的支那人,我們們能以區區2萬人將支那三十萬東北軍擊潰,就能以100萬人將300萬支那軍隊消滅!」東條英機大聲道。
「哼!東條,你是在說笑嗎?也對,正是因為有了你這樣的陸軍大臣,所以大日本皇軍才會一日不如一日,不要老拿著以前的戰績標榜自己是英雄,用支那的話說就是好漢不提當年勇。」
接著米內光政繼續說道︰「昭和12年以前的陸軍還是很不錯的,但是看看現在的陸軍,三十多萬大軍竟然耗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將武漢打下來,而且折損了近15萬大軍。這次北支那方面軍就更不要說了,近三十五萬大軍竟然被支那土八路打的丟盔棄甲,最後還被人家一口吞掉了十多萬人。你們陸軍真的是可以,除了吹牛說大話你們還能干什麼?」米內光政冷笑道。
「八嘎,米內閣下,你可以辱罵我東條,但是你不能侮辱前線數十萬帝國勇士,戰爭失敗是指揮官的失職,和前線浴血奮戰的勇士們沒有任何的關系,你這樣侮辱他們可曾想過你也是一名軍人?」東條英機怒聲說道。
「東條你這個上等兵,你地不要給我扣大帽子,正如你所說我也是一個軍人,我豈會無聊的侮辱我自己?作為大日本帝國陸軍大臣,你應該清楚打仗不單單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廝殺,而是國力之間的比拼。在綜合國力方面支那人確實比不上我們們大日本帝國,但是支那畢竟是支那,支那的國土面積是帝國的30倍,而且支那還有四億人口,這是帝國的六倍。」
「帝國佔了支那的東北,支那人可以撤到關內,帝國佔了河北他們可以撤到山西、綏遠,帝國佔了華中,支那人還能撤到四川盆地,支那人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但是帝國有那麼多的兵力嗎?沒有,事實上以帝國的經濟實力最多只能裝備50萬兵力,再多了將會大大影響帝國的正常發展!我告訴你們,只要支那人再堅持一年,大日本帝國將會不戰自潰,支那人不戰而勝!這些你們都不知道,只會不知所謂的叫囂著增兵、出戰!」米內光政大聲道。
接著米內光政又說道︰「戰爭固然是大日本帝國唯一的出路,但是卻不意味著大日本帝國就能一步到位,我們們可以與支那人開戰,但是我們們卻不能與支那人久戰。」
「就如同三十多年前的日清戰爭那樣,我們們只和支那人打了一年的時間,大日本帝國就得到了2.3億兩白銀,同時還得到了台灣島。9年前的滿洲事變,我們們只打了半年的時間,我們們就得到了整個滿洲。但是這一次我們們硬是打了三年多,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現在卻沒有得到半點利益,因此我們們的戰略必須進行調整,否則大日本帝國將會因此而衰敗,最終被支那人超越!」
米內光政不是不同意與中國開戰,反而他很支持日本侵略中國,與這個時代所有的日本人一樣,米內光政也堅定地認為,對外擴張是日本唯一的出路。
但是他卻不支持與中國進行全民族的戰爭,米內光政認為對付中國這樣龐大的弱國,逐步蠶食才是最正確的戰術,進行全民族長時間的消耗作戰是最愚蠢的做法。
正因為如此,當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後,時任海軍大臣的米內卻主張不擴大事態,並且在特別國會回答議員質問時自作主張地說︰「陸軍作戰範圍不會超過永定河和保定一線」,把坐在邊上的陸軍大臣杉山元氣得滿臉發白。
然而作為日本曾經的內閣總理大臣,米內光政畢竟同一般的日本軍官不同,他的目光看的更遠。他深知日本現在面臨的困境,表面上風光的大日本帝國和大日本海軍其實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強大。
首先日本並不是很發達的經濟就嚴重限制了這場戰爭的規模,如果勉強將戰爭規模擴大到經濟所能適應的最大限度,日本也許還能支撐一段時間。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這場戰爭的規模早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極限,再打下去的話非但得不到絲毫利益,反而還會因此而拖垮日本的經濟。
也難怪米內光政會如此堅決地要結束這場戰爭,此時日本經濟惡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估計,由于戰爭久拖未決。戰爭規模反而不斷地擴大,所以導致日本的財政瀕于崩潰。佔預算支出70%80%的直接軍費直線上升,使國家支出與年俱增。
1936年到1940年4年度間,日本預算支出累計達488億日元,較前5年的累計額107.55億日元增長近4倍,這引起稅收大幅度增長,稅收總額由19361937年度的20億日元,上升到19391940年度的58億日元。按戶數平均計,每戶稅收負擔更增加了2倍以上。
如此高額的賦稅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1937年後日本國內勞動群眾生活水平下降。全國商品周轉額又急劇減少。繼續擴大稅收額已面臨不可克服的困難。為了彌補日益增長的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求助于公債和紙幣的發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