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大變局(求訂閱!)

作者︰紫色薔薇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抗日之鐵血兵王第八百三十三章︰大變局(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老蔣還制定了劃清各兵種之間的關系,完善各兵種的作戰方針……info

其核心是對現有國家戰備資源進行整合,積極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發展特種作戰力量,組建了大量的德械師。同時大力發展中央直屬軍隊,引進國外的訓練模式。裝備中央軍70個師,其中40個師是以黃埔軍校生為軍官組建的,並聘請德國的教官予以訓練。

另外就是統一武器制式,這一點很重視,當時各地武裝的槍支配備五花八門。比如桂系是英國裝備,滇軍是法式裝備,東北軍是日式裝備等。各地的兵工廠生產的槍支彈藥也是五花八門,給前線補給帶來很大的不便。

因此國民政府決定統一幾種戰時使用率最高和用途最廣泛的兵器的制式,尤其是統一了步槍,機槍,迫擊炮等制式。積極擴大軍工的產量,提高軍工質量。對國外先進的武器裝備進行積極仿制。比如輕重機槍方面對德國和捷克的裝備進行了仿造,戰爭開始後,對日本的擲彈筒進行了仿造。

最重要的是國民政府積極執行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實行持久戰戰略。在抗戰前夕蔣百里出版了他的《國防論》,他在《國防論》和其他著作中闡述的對日戰略,歸納起來有三。

第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佔領的地區提高戰力。

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

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事實上,蔣百里雖然在1938年早逝,但是中日的戰爭發展,恰恰按照他的預料進行,反映了他對兩國實力與戰略態勢的準確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發表的文章中,更擲地有聲地提出了今後中國對日戰略的指導方針「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全面抗戰開始後,中日之間的實力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經濟和工業上,1937年時,日本的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而中國為13.6億美元;日本鋼產量為600多萬噸,而中國為50余萬噸;日本擁有世界前列的軍工制造業,中國只能制造基本的槍支和小口徑火炮。

軍隊方面︰1937年中旬時,日軍擁有陸軍兵力60萬人,經過訓練的後備兵力160余萬人。中國擁有陸軍200萬人,預備役50萬人。雖然兵力差距不大,但日軍每師的裝甲數量和炮兵數量都遠大于****。日軍海軍擁有大型艦艇200艘,中國僅有66艘;日軍陸海軍擁有作戰飛機2625架,中國僅有作戰飛機305架。

鑒于中日軍事和國力的巨大差距,以及中國大縱深,人口多的特點,國民政府制定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為大勝的戰略方針。以空間換時間,就是利用中國廣闊的國土,于敵進行持久戰,等待國際國內時機的轉變。積小勝為大勝,就是在每一場戰役中,逐步消滅敵人,消耗敵人,以量變完成質變。

為完成此作戰方針國民黨當面主要進行了大量的大規模戰役,例如淞滬會戰,日此戰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中國投入70個師的兵力,雖裝備惡劣但士兵大都拼死殺敵,此役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有效的化解了日軍三月亡中國的戰略。

雖然最後失去了上海並隨即丟失了南京,但也使得日軍在華北,華中上千公里的戰線上陷入消耗戰,而國民政府趁機完成了企業和國家機關的轉移。

為阻止日軍西犯,國共雙方聯合組織了太原會戰。此會戰以閻錫山為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從一九三七年八月開始至十一月結束。此次會戰有效的呼應了淞滬會戰,日軍傷亡近3萬人,消耗了日軍的作戰力量,阻擊了日軍沿平漢南下作戰的計劃。

為了阻止日軍華北軍沿津浦鐵路南下和華中日軍會合,國民政府由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組織了徐州會戰。此會戰國民政府調集了60萬的兵力,在台兒莊取得大捷,又一次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此次會戰歷時4個月,為剛剛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組織武漢地區的防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通過數次會戰,國民政府初步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戰略目標,而日軍因為戰線太長,兵力分散,戰略物資嚴重消耗,被迫改變對華策略。實行以拉攏分化國民政府內部汪精衛等親日派,建立偽政權為主,兵力進攻為輔的對華戰略。

第四步是最後一步,也是老蔣一直以來堅持的從來都沒有動搖過的一步,這一步就是積極尋求國際幫助,加入反法西斯戰爭同盟獲得大國支持。

老蔣的政治眼光高明就高明到這里,他很清楚日本雖然在亞洲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放到國際上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與真正的大國比起來日本還差得遠,作為既得利益者,美英法等國是不希望日本崛起的,因此日本在崛起的過程中是必要與這幾個國家發生沖突,所以很早以前老蔣就打算抱大腿了。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就很明確的主張要和英國、美國、蘇聯結成統一戰線並主要期望聯美抗戰。在日軍挑起中日事端後,國民政府依照《九國公約》多次上告國聯,期望西方大國出面調停局勢。

不管是九一八事變後的國聯調停還是之後的各國介入,督促中日和談,這都是老蔣希望西方大國介入積極尋求國際幫助的有力證明。

然而令國民政府沮喪的是。英美法等大國雖然和德日意等有尖刻的矛盾。但為了緩和本國的內部危機,以及期望靠德日意來壓制蘇聯的構想都采取了綏靖政策。英國甚至和日本簽訂了《中國海關協定》,將中國在日佔區的海關移交給日本。而此時美國同時和中日維持友好的貿易關系,同時明里暗里支持縱容日本侵華。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打響之後,德國在歐洲所向無敵的表現才刺激到了美國人。美國人看得出來,現在僅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頑強抵抗,其結果很可能是以失敗而告終。

這使得美國認為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抵制法西斯國家在全球的擴張,美國參、眾兩院政治試圖尋找應對的辦法,而對中國政府示好便是其中手段之一。

這主要得益于中國人民在長達年多的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在日軍剛剛入侵中國的時候,沒有那個國家看好中國,包括一部分國人,認為中國如果不向日本臣服的話,亡國指日可待。事實上日本政府也是這樣想的,甚至于狂妄的喊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

但是結果卻是中國人撐了下來,用數以百萬人的鮮血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讓其露出了虛弱的本質,也讓中國贏得了歐美國家的認可,因此圍繞著長沙會戰,一場大變局正在形成。(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