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群在發覺主世界是有意識以後,就只記得放棄抵抗了,自己都是人家使用世界本源買來的,這讓他能怎麼辦?
只能是人家想怎麼辦,自己就怎麼辦唄。
所以他就直接的去繼續的開啟歷史世界了,就像是贏師隰和他兒子嬴渠梁的世界,就是卓群直接打開的,打開的時候,嬴渠梁剛剛發下了招賢令,衛鞅也剛剛加入了秦國,成為了宰相,正在立木為信呢,卓群就直接的出現了然後就把這位拉到了主世界。
和他那個剛剛廢除人殉的老子見了面。這父子兩一見面倒是挺尬的,因為嬴渠梁剛死了老子,而贏師隰的小兒子還沒有出生呢。
這邊是兒子認了老子,老子不認識兒子,好不容易這兩位在還有鼻子的公子虔的幫助下,兩邊算是認識了,而後又是和始皇帝的大一堆祖孫相認,雖然這個祖孫之間都已經差了八九輩了,但是還一樣是祖孫,鼻祖和耳孫一樣是祖孫。這都沒有什麼的,不過卓群又去見了他們那個時代的一大堆的君王,比如魏武侯姬擊,還有魏惠王姬罃(ying),這對父子見面以後倒是有些激烈了。頗有2火星撞地球的感覺。
魏擊差點沒把魏罃給打死,因為他發現魏國這個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國家居然沒有到天下,而且在他兒子稱王以後就走向了衰弱,這讓他有些受不了了,他氣憤自己的兒子毀了三晉聯盟之勢,還把國都從安邑搬到了四戰之地的大梁,還放跑了商鞅,以及坐視大才孫臏被龐涓迫害侮辱,以至于魏國大好基業一朝盡喪,真是戰國最大的敗家子。
而他兒子魏罃也是振振有詞的,他和趙韓兩家鬧分的原因是因為魏擊剛死,他們就密謀瓜分魏國,這可是生死大仇,不能不報。
而遷都大梁,那是戰略上的考量,他想逐鹿中原,把魏國國都遷到大梁,也就離中原更加近了,這樣可以對中原地區造成威懾。
至于放跑商鞅,魏罃指著自己老子說道,你還放跑了吳起呢,要是吳起還在魏國,天下早就被打下來了。
而大才孫臏?他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真的2有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大將龐涓是真的能打,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真有才能的孫臏去得罪自己的大將龐涓,他魏罃還沒有那麼傻。
大家看著這兩父子的爭吵也是很有趣的,這兩父子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真要算起來的話,實際上大魏會被天下圍毆,那也是因為魏武侯時期的四處樹敵所致。
魏罃和趙韓之間的分歧,在魏溫侯時期就有了,到了趙敬侯遷都邯鄲的時候,魏武侯直接帶人去和他開了一仗,所以這件事他們父子是半斤八兩,誰都沒有辦法說對方怎麼的。
而進軍中原那就更是因為魏武侯的戰略眼光,問題了,壓得戰略眼光沒有他父親魏文侯那麼清晰,最大的表現莫過于戰略上的盲目了,他在位期間不光是和趙國不合,和宿敵秦國開片,還同時招惹了齊國和楚國。
所以魏惠王只是把他老子的進入中原的策略,向前提了一提而已,而且遷都大梁這件事在魏文侯時期就開始考量了,只不過那個時候的目標不是大梁而已。
放走人才那就更不用說了,魏武侯和魏惠王的看人眼光都是不如魏文侯的,這方面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
而卓群在他們之間還拱了拱火,他在兩人吵架的時候說了一句,放走商鞅和放任龐涓迫害孫臏,那都是因為魏惠王不知道他們的才干,不過魏惠王可不像某人一樣明明知道吳起的實力,還把他給放走了,而且是放給了自己的仇敵。
這話一說魏惠王直接的高興了,可是剛高興一下,就反應過來了,這是在拱火,然後這位就和他老子再也吵不下去了。
不過戰國初期的魏國是真的強,要不是他們的王室一蟹不如一蟹,而且一直都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很可能就沒有始皇帝什麼事了。
不過這個時期天下的強人還真是數不勝數,吳起,孫臏,龐涓,這些人都是在這個時代稱雄于世的,而現在更是出現在了同一個屋子里面,戰國七雄的君主全都被卓群請來了,看著這些人父子一堂的,卓群倒是很高興,這個時期各個學派已經從春秋時期的幼年期走了出來,現在已經步入了成熟時期了,還有一些直接變成了完全體,比如三大顯學儒、墨、楊朱,這三大學派。
除此之外還有幾百家大大小小的學派,完全不只是《漢書‧藝文志》上面記載的一百八十九家,足足有四五百家,這還都是有文字傳承和弟子傳承的,要是不算這些的話,上千家都是有可能的。
而實際上這些百家都可以被歸納在十二個學派里,那就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其中楊朱顯學就是道家的一流了,不管是他的創始人還是繼承人都是承認自己一脈是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而來的。他們的思想不是舊時大家認為的淺薄簡單的「自私自利」,而是從個人本位出發,提倡「貴己」、「為我」、「輕物重生」,視個人感官的物質利益高于一切。
反正楊朱學派的認同感和同化能力倒是很強的,莊周就接受了他們「貴生」、「全生」的觀點,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其實在這個時候是被大家認為是楊朱學派的。
這個學派的資料在歷次的文化浩劫中都已經和墨家學說一樣被儒家毀的差不多了,至于他為什麼能傳下來,那就完全是因為,大噴子孟子了,這位在自己寫的同名作品孟子上,可是對楊朱和墨家百般辱罵的。
甚至在《孟子‧盡心上》上直接寫下了,「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而這個原因在孟子上都有記載︰「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