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在王宅之外約模八九十丈處布陣,那是因為倭寇的統兵大將看到石牆頂上人影幢幢,知道宅中有了提防,生怕敵人放箭,這才在一箭地之外布設軍陣。王小魚溜下石牆之後,直向東南方奔去。她奔跑得甚快,片刻之後,離著正南方的倭寇軍陣已不足六十丈。王小魚江湖閱歷極少,更加不懂得戰陣之事,以為倭寇只留意石牆上的守軍,不會將自己放在心上,這才放心大膽地向東南奔去。沒料到她正全力奔跑之時,只見東南角那處軍陣前的倭寇頭目左手高高舉起一柄巨扇,用力揮動了兩下。軍陣前的兩列弓箭手立時彎弓搭箭,對準了正向他們奔過去的王小魚。
王小魚看到倭寇弓箭手將羽箭對準了自己,倒也並不害怕,暗想我和戚九在北城與倭寇混戰之時,也曾遭遇倭寇暗箭偷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手中這柄寶劍鋒利無比,就算倭寇箭如雨下,只要我將寶劍劃一個圓圈,便能將飛過來的羽箭盡數削斷。念及此處,王小魚奔跑得越發迅疾,一心想要殺入東南角的倭寇軍陣,立下不世奇功。
只是王小魚向前跑出了三四丈後,那名倭寇頭目左手握著的巨扇突然指向了她。緊接著羽箭破空之聲大起,無數羽箭從東南角的倭寇軍陣飛了出來,斜斜地飛上空中。緊接著南面和西南面兩處軍陣的倭寇弓箭手也對著王小魚亂箭齊發,羽箭如同蝗蟲一般飛上空中,直將初升的太陽都遮住了。剎那之間,天地之間似乎都變得有一些黯淡。
王小魚和戚九在北城與倭寇混戰之時,爬上城頭的倭寇弓箭手不過三四十人,雙方距離又近,倭寇弓箭手開弓放箭,雖說威力不小,不過王小魚和戚九聯手,要撥打掉數十支羽箭並非難事。王小魚卻以為倭寇弓箭手沒有什麼了不起,才敢如此不管不顧地沖向倭寇軍陣。只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大軍雲集之際,成百上千名弓箭手同時放箭,雖說雙方的距離要比王小魚和戚九在北城與倭寇混戰時遠得多,而且倭寇弓箭手開弓放箭之時箭頭並未對準王小魚,而是向空中射去,但是千余支羽箭飛至空中最頂點之後,又斜斜地飛了下來,盡數向王小魚射去,威勢比北城那伙倭寇弓箭手射出的羽箭不曉得強大了多少倍。即便不取準頭,也足以將王小魚射成刺蝟一般。王小魚看到無數黑點幾乎將天空遮住,瞬間四周變得黯淡無光,心下大驚,不由停下了腳步,雖然右手將長劍橫在胸前,可是面對著遮天蔽日般射來的無數羽箭,她壓根不曉得如何揮劍抵擋,只能怔怔地站在當地,眼看著羽箭直向她落了下來。
此時王小魚終于明白過來,沙場征戰,大軍交鋒,絕對不像她從說書先生口中听來的那般輕松簡單,更不像她和戚九在北城城頭與小股倭寇混戰時可以縱橫來去。自己尚未沖入倭寇軍陣,便被倭寇箭雨攔阻,想像自己能夠像趙子龍那般橫槍躍馬,在敵軍之中殺一個七進七出,壓根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像罷了。剎那之間,王小魚萬念俱灰,心中一聲長嘆,只能閉目待死。
眼看著王小雨就要被蝗蟲一般飛來的羽箭射成刺蝟,她的身邊突然出現了兩道人影,緊接著兩團寒光倏然自王小魚身邊升起,將她籠于寒光之中。便在此時,漫天飛來的羽箭已然從空中落了下來,直向王小魚和那兩道人影射去。只是兩團寒光倏然暴漲,瞬間便將空中落下來的羽箭磕得四處亂飛。
王小魚離開城牆之後,城上先後躍下三人,直向王小魚追去。端坐于馬上的那些倭寇頭目將此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後來王小魚奔到近前,一名倭寇頭目下令弓箭手放箭,以為王小魚必定死于亂箭之下。沒有想到尾隨王小魚的兩人倏然搶上前去,揮舞手中的兵器替王小魚遮擋羽箭,竟然使得王小魚死里逃生。幾名倭寇頭目大驚失色,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楮。立馬于王宅正南面軍陣前的那名倭寇頭目是扶桑大軍先鋒主將,見識遠在其余幾名倭寇頭目之上。他看到王小魚僥幸逃生,不怒反喜,暗想看那兩人的身手,武藝著實了得,必定是敵軍中的首腦人物。這兩人若是留在石牆之上,想要殺掉他們並非易事。好在兩人為了救出同伴,竟然離開石牆跑到了近前,正是將他們狙殺的最好時機。是以就在其他倭寇頭目還在目瞪口呆之時,倭寇主將左手握著巨扇向著王小魚一指,東南、南、西南三處倭寇軍陣的弓箭手同時放箭。不過與第一次放箭不同,倭寇弓箭手射出羽箭之後,立時從箭桶中又取出一支羽箭搭在弓上,不等倭寇主將下令,便將羽箭射了出去。
出手救下王小魚的正是厲秋風和慕容丹硯。兩人一刀一劍舞得滴水不漏,將飛過來的羽箭盡數磕飛。只是第一陣箭雨剛剛停下,厲秋風和慕容丹硯正想拉著王小魚退走,遠處又傳來了令人心悸的羽箭破空之聲。厲秋風和慕容丹硯心知不妙,急忙擋在王小魚身前,眼看著無數支羽箭又如蝗蟲一般射了過來,兩人心下都是悚然一驚,知道倭寇不只要射死王小魚,而且還要取了兩人的性命。厲秋風一邊揮刀撥打飛過來的羽箭,一邊思忖如何才能帶著王小魚和慕容丹硯逃回王宅。
厲秋風思忖之際,戚九也已奔到王小魚身前,與厲秋風和慕容丹硯聯手,將射過來的羽箭盡數磕飛。只是倭寇弓箭手連珠箭發,厲秋風和慕容丹硯、戚九只能拼盡全力撥打羽箭,已然無暇向後退去。倭寇主將看出厲秋風等人的困窘,左手巨扇在身前劃了半個圓圈,緩緩指向了厲秋風等人。片刻之後,東南、南、西南三處倭寇軍陣在倭寇頭目的帶領之下,緩緩向前移動,直向厲秋風等人逼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