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丹硯在大船上雖然胡亂翻過幾本書,卻壓根沒有仔細閱讀,市井之間流傳的閑書也沒有看過幾部,是以听李宗揚提到李隆基、高力士、楊氏等人之時,雖然甚是耳熟,卻並未想起他們是什麼人。直到李宗揚說起楊氏被李隆基封為貴妃,她才隱隱想起似乎听過這段故事,但是仔細推想,卻又想不起來,心中驚疑不定。
慕容丹硯思忖之際,只听李宗揚接著說道︰「李瑁戴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而且這頂綠帽子還是李隆基親手給他戴上的,李瑁自然是憤怒之極。只是李瑁雖然心中不滿,但是他知道李隆基要弄死自己,可以說是易如反掌。是以他雖然恨李隆基入骨,卻也不敢發作。回想楊氏入宮之後,李隆基不只沒有冊封他為太子,反而對他日漸冷淡,出行之時也不再將他帶在身邊。李瑁不曉得自己哪里得罪了李隆基,又不敢打听詢問,只得躲在壽王府中生悶氣。直到此時他才明白,原來他被李隆基和高力士戲弄,吃了大虧。只是他知道自己壓根無法與李隆基相抗,若是稍稍露出不滿,下場比廢太子李瑛和李瑤、李琚還要悲慘。是以他壓根不敢將此事泄漏出去,平日里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生怕李隆基擔心自己將他和楊氏的丑事說出去,最後竟然連客人都不見了。
「依照楊氏的心思,須得將李瑁弄死,方能徹底遮掩這件丑事。李隆基也想過找借口將李瑁殺掉。可是李瑁雖然生性懦弱,卻也不是笨蛋,平日里壓根不出府門,既不見客,也不與朝廷官員打交道。如此一來,李隆基想要找出李瑁的把柄,勢比登天還難。他雖然狠毒,卻也不能公然無罪殺人,何況被殺的還是他的兒子,是以只得作罷。而李瑁每日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不給李隆基殺他的機會。李隆基初時還擔心李瑁會暗中對付自己,可是看到李瑁如此模樣,知道這個笨蛋兒子壓根不敢對自己怎麼樣,也不敢將此事說出去,這才將心放回到肚子里,不再與李瑁為難。楊氏雖然生怕自己的丑事泄漏出去,非得將李瑁置于死地不可,只是李隆基不再將此事放在心上,任她如何催促,李隆基只是一笑置之。
「時日久了,不只李隆基不再將李瑁放在心上,楊氏也漸漸對李瑁不再忌憚。甚至每年皇宮中慶賀元日,李瑁隨同諸王進宮向李隆基道賀,楊氏也不再退避,而是和李隆基並肩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百官朝賀。那時楊氏居高臨下看著低頭垂目的李瑁,見李瑁神情驚恐,連頭都不敢抬,不禁暗自鄙夷,以為李瑁膽小如鼠,不像一個男人。即便是一名尋常百姓,若是老婆被人奪走,也會跳出來爭斗一番。李瑁貴為親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做了自己的庶母,卻連屁都不敢放,活該他戴了一頂大綠帽,做了活王八!」
李宗揚說到這里,慕容丹硯忍不住「呸」了一聲,口中說道︰「這個姓楊的女子好生無恥!她丈夫礙于李隆基是皇帝,又是自己的父親,這才沒有將丑事揭露,她卻不知好歹,還要殺人誅心,這也太過卑鄙了罷?」
李宗揚听慕容丹硯如此一說,雙手一拍,口中說道︰「公子說得不錯。其實在楊氏心中,對李瑁始終抱有愧意。只是她越是覺得自己對不起李瑁,便越想將李瑁殺掉。如此一來,自己做下的丑事便無人知曉。正如世間借債之人,無一日不盼著債主一命嗚呼,自己便可以賴賬不還了。」
李宗揚說到這里,略停了片刻,這才接著說道︰「李隆基冊封楊氏為貴妃,與楊氏名正言順成了夫妻,從此不須再避人耳目,可以公然出雙入對,在宮中婬樂,當真是快意無比。只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壽王李瑁對此事諱莫如深,從來不敢有絲毫不滿,但是皇宮中眾妃嬪勾心斗角,明爭暗斗,互相傾軋,人人都想獨得皇帝的寵幸。待到楊氏做了貴妃,李隆基每日只與楊氏廝混,極少到其他妃嬪的宮中留寢,引得眾妃嬪不滿。有幾個精明的妃嬪從太監和宮女那里听到了一些傳聞,如獲至寶,在背後對著楊氏指指點點。沒過多久,宮里便流傳著楊氏是壽王妃的傳說。
「高力士執掌後宮,在各處都安插了眼線和耳目,替他打探宮中的消息,以防有人對李隆基不利。听到這個傳言之後,高力士大驚失色,急忙派人在宮中追查是何人傳說此事,不久便抓到了兩名妃嬪和十七名太監宮女。高力士將後宮妃嬪和太監、宮女召集起來,將這十九人活活剮死,揚言如果再有人胡說八道,不只要身受剮刑,還要誅殺九族。眾妃嬪、太監和宮女親眼看到十九人被劊子手用鋒利的刀子碎割了,當場嚇死了五六人,剩下的眾人也是嚇得魂飛魄散,紛紛跪倒磕頭,乞求高力士饒了自己的性命。高力士見自己殺雞給猴看的計謀成功,心中得意,又出言恫嚇了眾人一番,這才得意洋洋地走了。從此之後。宮中再也無人敢提及此事,楊氏終于在宮中站住了腳,成了李隆基最寵愛的貴妃。宮中的妃嬪、太監和宮女因為楊氏曾經在太真宮做過道士,法號太真,因此暗地里稱她為楊太真,待到她受封貴妃,眾人哪里還敢得罪她?是以楊太真三字再也不提,人人都稱她為楊貴妃而不名之……」
李宗楊話音未落,慕容丹硯雙手一拍,大聲說道︰「我知道了!原來你說的就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故事呀!我听人說過馬嵬坡的故事,不過那段故事里的皇帝叫作唐明皇,沒听說他叫李隆基啊!」
李宗揚听慕容丹硯如此說話,心中又好氣又好笑,正想出言譏諷她幾句,厲秋風搶著說道︰「姑……穆兄弟有所不知。唐明皇便是李隆基。他駕崩之後,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是以好事者寫野史之時,將他稱為唐明皇。史書不會孟浪,絕對不會出現唐明皇三字。這個稱呼多見于野史,當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