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敗亡之後,雲南各地的***官吏和將士大半投降,不降者盡數被殺,西南歸于大明治下。太祖皇帝下令傅友德班師回朝,留下大將沐英鎮守雲南。從此沐家世代為大明鎮守西南,綿延二百余年,一直到明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沐家與吳三桂叛軍死戰,雖然最後兵敗,族人大半戰死,世人仍然稱贊沐家盡是英雄好漢。此是後話,略過不表。
太祖皇帝接到軍報,知道梁王不肯投降,最後***而死,對眾臣說道,梁王雖然才智平庸,負隅頑抗,不過忠于***皇帝,算得上是一條好漢。他在***之前,將妻妾子女盡數推入水中溺死,已經斷絕了子嗣,不妨從其旁支子弟中挑選一二族人,充作他的後代,以承繼血食。
太祖皇帝發話,官吏自然不敢不從,于是從梁王一位族弟家中挑選了一位少年,過繼到梁王一脈。只是太祖皇帝雖然憐惜梁王,不過梁王畢竟是***重臣,官府對其後人自然要嚴加提防。過繼到梁王門下的那位少年被遷至南京,雖然過的是錦衣玉食的日子,但是被官吏死死盯住,不敢有絲毫越軌之處。少年知道自己名義上是梁王的後人,其實與囚徒也沒有什麼分別,是以每日老老實實留在家中,連家門都不敢邁出一步。官府告知他梁王在大都還有幾棟宅子,要他派人前去接收,少年連連搖頭,只說這幾棟宅子與自己無關,任由朝廷處置。官府原本也不想將宅子交還給他,只不過是走一個過場罷了,見少年還算識趣,官府甚是滿意,便將幾棟宅子收入官府治下。只是因為坊間傳說供著阿蓋郡主和段功靈位的那棟宅子鬧鬼,是以官府將其余幾棟宅子接收之後充作公用,卻將那棟宅子封閉起來,無人敢住。
後來燕王朱棣奉太祖皇帝之命到北平就藩,其時太子朱標尚在,朱棣自然沒有反心,兢兢業業地為大明鎮守北境。孰料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被太祖皇帝封為皇太孫,朱棣心中不服,以為自己英明神武,為大明立下許多功勞。若是大哥朱標活著,自己自然不敢有絲毫非分之想,可是朱標死了,就應當由自己來繼承皇位,怎麼能讓一個乳臭未干的朱允炆做皇帝?朱棣越想越是惱火,從此便起了篡位之心,只是太祖皇帝尚在,朱棣知道自己的老爹精明過人,而且心狠手辣,對朱允炆更是愛屋及烏,若是知道自己圖謀不軌,立時便會將自己削去王爵,抓起來治罪。是以太祖皇帝在位之時,朱棣一直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異動。
待到太祖皇帝駕崩,朱棣在妖僧姚廣孝的謀劃之下準備造反。只是他身為藩王,一舉一動都在北平官府的監視之下。為了行事方便,朱棣听了姚廣孝的主意,在王府後花園挖掘密室,在密室之中打造兵器鎧甲。為了掩蓋異聲,朱棣命人在王府後花園的水塘中放養了成百上千只鴨子和大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打造兵器鎧甲的聲音。姚廣孝又為朱棣招攬來許多奇能異士,充當朱棣的謀士和刺殺政敵的殺手。只是這些人若是在王府進進出出,不免惹人懷疑,姚廣孝想到了北平城中幾棟傳說鬧鬼的凶宅,一向無人膽敢靠近,便將這幾棟宅子偷偷買了下來,供這些奇能異士居住。供奉阿蓋郡主和段功靈位的那棟宅子是北平城中最出名的凶宅之一,姚廣孝自然不會放過,派人去將這棟宅子買了下來。這棟宅子原本屬于官產,只是因為鬧鬼而一直封閉,官府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突然有人要求購這棟宅子,官吏們頗為高興,便將宅子賣了出去。姚廣孝將他招攬來的奇能異士安置在幾座凶宅之中,又從朱棣的心月復之中挑選了幾名精干可靠之人,前去照顧這些奇能異士。其中一人武藝高強,又極富智計,是朱棣最信得過的心月復之一。此人對供奉阿蓋郡主和段功的宅子頗為喜愛,每日在宅子里東轉西轉,竟然在夾牆中找到了一箱金銀珠寶,當真是欣喜若狂。而且箱子中除了金銀珠寶之外,還有一部薄薄的冊子,冊子中記載了這棟宅子的來歷。那人看了冊子之後,
才知道這棟宅子是前朝梁王為自己的愛女置辦的私宅,後來阿蓋郡主夫婦慘死,這棟宅子一直無人居住。梁王派來一對老夫婦看護這棟宅子,其中那位老婦便是阿蓋郡主的乳母,是梁王府中的一位老家人。這對老夫婦一向視阿蓋郡主為自己的親生女兒,阿蓋郡主服毒自殺,乳母悲痛欲絕,就此生了一場大病,險些一命嗚呼。後來听說梁王要派人到大都看護阿蓋郡主的私宅,她便向梁王請命,和丈夫一起來到大都。夫婦二人每日在阿蓋郡主夫婦靈前焚香,又將宅子打掃得干干淨淨,閑來無事,便即坐在前院,聊一些舊日往事,日子倒也過得輕松自在。
後來明軍攻入大都,這對老夫婦頗為驚恐,擔心亂兵沖入宅子,沖撞了阿蓋郡主夫婦的靈位,是以打定了主意要將宅子燒掉,夫婦二人到地下去侍奉阿蓋郡主。所幸明軍軍紀森嚴,進城之後並未燒殺擄掠,守將還奉朱元章之命派人看護梁王在大都的私宅,夫婦二人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夫婦二人听說梁王敗亡,傷心不已,先後亡故,這棟宅子又被官府收了回去。
那人看過冊子之後,雖然不曉得這箱金銀珠寶和冊子是誰人所留,不過據他推測,或許是老夫婦的子女或是近親到了大都,為二人養老送終。只是官府要將宅子收走,老夫婦的子女或近親倉促之間無法將金銀珠寶帶出宅子,只得將金銀珠寶裝箱之後藏在夾牆之中,以待日後伺機將其取走。不曉得後來出了什麼變故,老夫婦的子女或近親再也沒有回到北平,這箱金銀珠寶留在夾牆之中,再也無人知曉宅子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