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舉該如何舉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章程,劉易得好好尋思一下。
給科舉增加科目,把物理化學,法學,工學,農學等科目給直接加進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是怕天下讀書人反對!
而是,劉易就算是把科目給整出來了,列為科舉的考試科目,他也找不到人去參考啊……
天下的讀書人都視工學,農學等為賤業,就算是會,他們也絕不會去參加這些科目的科舉考試的。
再加上昭武軍自己建學校培養的人才時間尚短。
課本都是劉易按照自己的記憶,一點一點親手謄抄出來的。
那些學校,連帶老師加學生,數量雖然不少,但那些人里,就算是水平最高的,也都是才剛剛模到點門檻。
大概也就後世小學生的水平,甚至還不如。
叫他們去參加科舉,就實在是為難人了!
所以說,找不到人去參考,才是劉易面對的最主要的問題!
至于說天下士子的反對!
劉易就呵呵了。
太平天國起義時,洪秀全一邊砸孔廟,一邊辦科舉,不也照樣有人去參加嗎?
真當那些讀書人有多把聖人之學,四書五經放在心上?
他們要的只是當官而已。
之所以重視四書五經,那是因為科舉要考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他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
如果有一天,科舉不考四書五經了,那些所謂的聖人弟子們,估計能把四書五經給拿來當柴火燒!
所以啊,這些都只是旁枝末節,並不重要!
劉易沉思了老半天,才下定了決心。
科舉是一定要辦的,能迅速落實就要迅速落實。
只有辦了科舉,才能將北方的各個階層都拉到昭武軍的戰車上,昭武軍才能算是真正的站穩了腳跟。
劉易提筆寫道。
父親親啟︰
關于科舉事,兒認為該當迅速落實,科舉諸事,可照搬大明之舊例……
劉易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簡單總結一下,關于科舉,他只準備改兩點。
一是科舉考試的規模要擴大。
擴大錄取數量,用以緩解昭武軍軍政府所面臨的官員缺口。
嗯,劉易是奔著一次錄取大幾千去的。
反正要按照新政來講,以後是要把政權深入到鄉村里去的,所需要的官員缺口大了去了。
二是降低新科進士品級,不說像後世公務員考試那樣,通過了也只是最低級別的科員。
最起碼也要給他們干到八九品的左雜官去!
一個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讀書人,一朝中舉就讓他擔任一地主官?
他能做好才怪?!
害人害己那是正常的!
朱元璋為了防止那些天子門生,新科進士不懂做官,還搞了一本明朝般的知縣到任須知。
可結果呢?
那些新科進士們到了地方,如果師爺得力還好說,如果不得力,還不是得被那些吏員們給耍的團團轉嗎?
在昭武軍這里,想一過科舉就當主官?
做夢去吧!
沒經驗的話,先在地方左雜官的位置上熬幾年,漲漲經驗再說。
盡可能的保證,宰相起于州務,猛將起于行伍。
要讓官員有地方足夠的施政經驗,才能升到高位去。
否則的話,官員們一點實務不懂,按照想當然來做事,受苦只會是國家和人民。
然後最重要的,就是讓舉人秀才考中了也能直接做官。
反正很多時候,處理地方事務其實只要能寫會算就行,並不需要什麼學富五車的當世大儒。
甚至是一些積年老吏處理起地方事務來,要比一個新科狀元厲害的多。
現在昭武軍需要的是大量的官員,去填補地方的空缺,而不是一群道德文章做的賊六的進士老爺。
其實也是為了分裂天下的讀書人,為新政推行天下做準備。
劉易若想要將新政推行天下,將會極大的危害到地主階級的利益。
而那些地主的利益代表是什麼人?
是讀書人!
而讀書人,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做大地主的。
有資格做大地主的只有那些進士老爺們!
範進中舉的故事看似鬧劇,但其蘊含的深意卻是發人深省的。
一個舉人都有如此高的社會地位,更別說進士那一級別了!
每個大地主背後,都是最起碼站著一名進士老爺的。
舉人雖然有一定的免稅名額,但撐死也就是一個中小地主的級別。
真要是兼並大量的土地,還不想繳稅服役,最起碼也得一個進士做靠山才行。
舉人看似社會地位不低,但頂天了也就是縣鄉里,不夠格影響到州府一級別。
劉易要實行新政,那就是要割大地主的肉,對大地主來說,劉易的那些新政,簡直是要命了。
但對中小地主來說,雖然也會被損害到利益,但也不是不可接受。
劉易就是要用當官作為誘惑,來將舉人和秀才拉到自己的戰車上。
將讀書人這一整體分化瓦解,然後各個擊破。
改革嘛!
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敵人中,也要分清楚,那些敵人是可以拉攏分化的,那些敵人是必須堅決消滅的。
在劉易的新政改革中。
朋友就是廣大的無地,少地農民,流民等窮苦大眾。
他的敵人就是地主士紳階級!
而在地主士紳階級中,舉人秀才代表的中小地主,是可以拉攏的。
而以進士為代表的大地主,必須堅決消滅。
否則的話,劉易從什麼地方搞那麼田地來實行新政,緩解當前十分嚴重的土地問題?
當然,那些大地主中應當也會有一些把當官看的比田地重要的,會選擇跳上劉易的戰車。
劉易自然也不會拒絕!
劉易將自己的想法都寫在了信中,將信塞入信封,然後準備封上火漆。
忽然間,劉易手頭的動作一頓,他忽然想到,現在或許已經到了該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現在北地被平定了下來,流寇被全部消滅,清軍主力損失慘重退出了關外。
他好像已經沒必要繼續頂著大明朝的招牌行事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等北地平定之後,他就要對北地開始大規模的賑濟和恢復民生了。
三年不征,分田地什麼的都是基本操作。
這些對治下百姓的福利,正好能夠用于改朝換代之後,拉攏治下百姓的人心。
他又何必繼續頂著大明朝的招牌,讓天下百姓將這些功勞都算在崇德皇帝腦袋上呢……
這些功勞和名聲都該是他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