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三章 河西馬場

「駱駝再瘦,也比馬大。拓拔氏數百年積累,不可能崩塌于朝夕之間,總要有一個消耗的過程,此乃其一。

其二,古人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便如高肇, 出頭太早,就有被群起而攻之之憂。

其三,西海橫空出世,民也罷,軍也罷,不為流民, 便為罪軍, 構成過于復雜。且崛起太快,就如無根之浮萍, 根基太淺,尚不足與群雄爭霸。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便是此理……

是以,于情于理,于內于外,此時都絕非起兵之大好良機……」

李承志有條有據,李孝先听的頻頻點頭,深覺有理。

「那關中呢?」

李孝先又問道,「郎君既言關中不亂,天下便不失,為何李韶欲邀郎君直取關中時,郎君卻又稱師出無名?」

「我所言之關中不亂,天下便不失,指的只是元魏朝廷。予我等反賊而言,自然是越亂越好。但如今關中風平浪靜, 河清海晏,我若取之, 便是與關中為敵, 更會與關中世家、門閥反目成仇。

而待群雄並起,天下漸亂,關中自然也會波及,只需八方風雨齊至,兵戈搶襄之時,便是我不來,也會有人求著我來……」

听著李承志侃侃而談,李孝先心念微動,想到了李韶與李承志坐談之言。

怪不得听到郎君之「師出無名」之時,李韶會駭然色變?

李韶深知天下將亂,關中地處元魏月復心,且為朝廷主要的兵源及糧草之地,豈能置身事外,成為淨土?

他不願兵禍波及關中,更或是有更大的野望,卻偏偏差些膽量,是以才會蠱惑郎君, 勸他直取關中。無非便是想借郎君的名義對抗朝廷。

但問題是, 待郎君率部曲而來, 到時該是誰說了算?

如今涇州李氏與隴西李氏尚為一體,雖不同祖卻同宗。且關中之諸郡、縣官吏多為李、楊、韋、裴、柳、薛、杜等關中大族子弟把持。豪強郡望更是無出此七姓者,豈能心甘情願的听命于一個晚輩後生?

便是郎君能斗的過這些坐地虎,也無必要與其內耗。與其與關中門閥斗個兩敗俱傷,倒不如好好的經營河西,耐心的等著朝廷與高肇,更或是與關中打個稀巴爛,再出山收拾大局也不遲。

李韶就是猜到了這一點,才會臉色大變……

李孝先暗暗松了一口氣,又問道︰「那李韶會不會听從郎君之建言,行‘養寇自重’之計?」

李承志稍一沉吟,搖了搖頭︰「難!」

這個計策的執行難度有些高︰既不能用力過猛,將元琛一棍子打死,又不能太過放任,以免元琛禍亂關中,更不能由其做大。

還不能過于明目張膽,以免朝廷猜忌,所以這絕不是李韶一個人能干的了的活,需要好好找幾個得力且能信得過的幫手。

但是人都有私心,門閥世家本就以家族利益為重。本來關著門好好的過著日子,突然就要出兵、出糧,更要陰奉陽違,對抗朝廷。各家既怕收益于付出不對等,又怕擔責,焉能不相互推諉,算計?

怕是包括李韶,此時都想的是如何能火中取粟,讓隴西李氏趁此亂局攫取最大的利益,避免損失。何況其他六家?

且關中七姓不少直系子弟皆在朝中任重職要職,在「遵從皇命」的慣性思維做祟之下,暫時還不敢生出對抗朝廷的念頭來。

再者時間太過倉促,李韶不足以在元琛北逃之前,協調其余六姓同舟共濟,上下一心。是以養冠自重之計,十之八九會無疾而終。

至多也就是李韶再添一功。

李承志明知如此,還要獻計,也不過是未雨綢繆,點拔于李韶並關中門閥︰雖不至于使其抗命不遵,但至少奚康生北上征兵之時,使各家都有了推諉的理由。

以此便能使高肇多掙扎些時日,以免敗的太快,也好再為西海爭取些發展壯大的時間……

心中這般想著,李承志輕輕舒了一口氣︰「今日已是二月甘九,離傳快馬上路至今已有足足二十日。上黨距浚稽山也才三千里,便是信使再慢,李亮也應接到急報了吧?」

「不出意外,定是到了。若是快些,李大想必已然起兵,已到張掖郡也說不定!」

「哪有那般快?」

李承志輕聲笑著,又看了看車廂內的地圖︰「催快些,待入夜前,務必趕至莫口縣(今甘肅武威古浪縣北)!」

「諾!」

李孝先應了一聲,輕催馬匹去傳令。

……

已至清明時節,偌大的漢陽草原已隱見青綠,不復冬日之百里之內盡是枯色。

弱水河潺潺流淌,波光粼粼,尺許長的魚兒時不時的就會躍出水面。

暖陽初升,草葉上的霜雪見之即融,化成一滴滴的露珠日瑩剔透。

由小妾服侍著更衣、梳洗。又喝了兩碗滾燙的肉湯,啃了兩塊炙的金黃的牛肉,宇文元慶才披了件薄毯,摟著小妾懶洋洋的出了後衙。

百余扈從早已候在衙堂之外,見宇文元慶出衙,先是躬身齊拜,而後翻身上馬,欲護送宇文元慶至姑臧城。

昨日,涼州刺史元暉派親信傳訊,限他三日之內至州府听令。自馬場至姑臧城也就三百余里,且有馳道,若是快馬急行,一日就到。

但宇文元慶不想受那巔波之苦,是以令麾下備了一駕馬車,準備行足這三日。

至于元暉召他所為何事,宇文元慶大致知道一些。

半月前,他才收至父親宇文福自京城送來的家書,其中特地提到元暉繼任為東涼州刺史,欲在開春後與西涼州、敦煌鎮聯合出兵,巡防邊境。

但偌大的東涼州,轄地不過武威、張掖兩郡,民不過五六千戶,兵更是少的可憐,一郡也才堪堪千余,能派出多少兵?

估計也就是跟著元鷙敲敲邊鼓,混混日子。

宇文元慶既為河西馬場典牧都尉,兼張掖郡守(從五品),定是要受召往州府听令的。

但要說派兵,至多也就是五六百。再要是多,莫說守城之卒,連緝盜肅奸的衙兵都得派出去。

元暉並非跋扈之人,想必也不會為難他。

這般猜忖,宇文元慶登上了馬車。

但都未坐穩,突听一聲鑼響。

他嚇了一跳,心想此為典牧府衙,何來的盜賊?

剛掀開車簾,正欲喝問,又見一騎驚慌失措的奔了進來︰「都尉,敵襲!」

宇文元慶悚然一驚,跟頭絆子的跳下了馬車︰「吐谷渾打過來了?」

河西馬場就在祁連山半麓,山南便是吐谷渾地界,距吐谷渾舊都伏埃城堪堪五六百里。

不過河西千里廣袤,人煙稀少,既無多少丁口,也無多少存糧,搶無可搶,是以如雞肋一般。

再者這些年吐谷渾與南梁狼狽為奸,一直在圖謀關中,故而與河西尚算相安無事。

但這兩年吐谷渾連番吃虧,且一吃就是大虧,與元魏已成死仇。所以報不了大仇,但先報些小仇也不足為奇。

「十之八九!」

來將急聲報著,「來騎皆戴氈帽,皆著皮袍,定是胡騎無疑。且陣容極為齊整,軍紀甚是嚴明,直至馬場五里外,才為牧戶察覺……」

已到了五里外?

宇文元慶頭皮一麻︰「來敵多少?」

「不知,滿山遍野,四面皆是……」

話音未落,宇文元慶突的一呆,就如僵住了一般。

「轟隆隆隆……轟隆隆隆……」

仿佛天邊打雷,傳到了幾千里之外,耳中已能听到轟然悶響。

而腳下更如翻了地龍一般,顫的越來越快,越來越是清晰……

宇文元慶雖未多打過仗,但已為典牧都尉近四載,終日與馬為伍,他焉能不知這是萬馬奔騰之陣勢?

動靜如此之大,來敵便是沒有上萬,怕是也有五六千。而馬場之中牧戶也就千余,便是將婦蠕老弱全部算上,怕是還無這般多。

完了……

宇文元慶只覺天都塌了下來。

「都尉,逃吧……」

不知哪個麾下疾喝一聲,宇文元慶一個激靈。

對,逃……

這種時候,哪能顧得上小妾?

就比猴子都還要利索,也就一息,宇文元慶就跳上了馬背。幾聲呼喝,百余扈從緊隨其後。

但也就跑了百余步,宇文元慶忽的一聲「吁」!

還跑個鳥毛?

眼能所及之處,盡是騎兵,黑壓壓的就如一堵不見邊際的牆。

再往左路右一看,盡如這般,似鐵桶一般往中間圍來。

宇文元慶渾身冰涼,萬念俱灰。

他再是不知兵事,兵書至少讀過幾本︰來敵分明已予昨夜就將馬場圍困,因怕夜里變數太多,才等到清晨發動。

此時的馬場,定已被圍的水泄不通……

怎麼辦,死戰?

剛剛生出一絲念頭,猛听一陣厲吼︰「跪在不殺,跪地不殺!」

這號令怎這般熟悉?

雖是用鮮卑語喊出來的,但宇文元慶很確定,他絕非第一次听到。

好像上次是漢人喊的……

這一遲疑,好不容易凝聚的勇氣合渙然一散。宇文元慶咬了咬牙,將手上的刀往地上一丟︰「降!」

便是不降,又有何用?

馬場之中牧兵也就千余,而來敵足有數倍,焉能是其敵手?

也就幾息,扈從便跪了一地。當就便有百余騎沖了上來。而來翻身下馬,抽刀的抽刀,拿繩的拿繩。

看其並非如胡人一般,沖上來便殺,而是三人為組,一人持刀防備,二人合力捆縛俘虜。宇文元慶便松著氣,邊在心中狐疑︰什麼時候,胡賊也這般有章法了?

看了一陣,宇文元慶更是驚疑不定。

看穿戴,皆是皮袍氈帽,好似胡騎無疑。但詭異的是,兵卒近身之時,他竟未聞到多少腥騷之氣?

再一細瞅,其面貌皆是黑眼黑發居多,也不似胡人一般,大都或碧眼紫髯、或藍眼黃髯。而這般之流,竟十人中都見不到一個,更詭異的是,氈帽之下好似束著平冠,而非扎的是辮子,更或直接披散著頭發。

宇文元慶心跳的越來越快,思維也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敏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