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大花樓機

「自然是每家自己留種,這種性命交關的大事,豈能假手于人。」陳霖道,「若听說了有什麼好蠶種,收益豐厚的,也會去設法尋覓。不過……」

「不過什麼?」李兒說,「是不是沒見人吃過果子,就誰也不肯吃。」

「首長說得是。當年先父引入湖州蠶種白給人養都無人問津,所以也是打算先自己養了做了示範。沒想到最後把給蠶養死,蠶種的信用也就蕩然無存了。」

「引種蠶種談何容易,里面的花樣可多了。」李兒想起自己在蘇杭推廣蠶種的往事,感嘆道,「這賠本買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

「是,也只有元老院才能做得。」陳霖奉承道。

李兒一愣,隨即笑了︰「想不到你還挺會拍馬屁的。」

陳霖到底年輕,一下子臉就紅了。

「不過你說得沒錯,這樣一家賠本大家受益的事情只有政府來做才合適--對了,你們叫朝廷。反正就是這個意思。」

「朝廷衙門才懶得做這些事,能組織修下水利就算是有功德的了。」陳霖道,「小人在廣州也是經歷過新生活運動的,首長們的眼光確實了不起……」

李兒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看起來,劉翔在廣州的施政的確是深入人心。只要是人,看到元老院的施政,都會有所觸動。比起自己當初在江南,這里的工作又要好做許多了。

當下李兒帶他在新改建的工廠里參觀,如果說第一進只有略有變化的話,第二進院落的變化便是天翻地覆了。

第二進院落原是織坊的主體,除了正廳中堂作為辦公之用,其余房屋全部作為機房使用。這里的房屋和一般民居大不相同,全都是高屋敞軒,不論正屋還是廂房,舉架都極高,接近兩丈的高度。即使是在富庶的珠三角來說這樣的房屋也很罕見了。

比其屋子近乎奢侈的屋架,牆壁就顯得寒酸了。外牆別說磚砌,連泥磚都不是,用得是竹條為框,蘆葦為牆壁,看上去甚是簡陋。因為前階段被亂兵破壞,這蘆席牆大多被破壞了,很多地方都看得出是新得。

「……我剛到廠子里的時候,看你們的設備廠房就嚇了一跳。實話說這麼高的廠房我頭一回見。」李兒說。

正屋里布置著四台花機,全木結構。儼然是龐然大物。兩名機工一個織,一個高踞在花樓上提花,兩人配合默契,正織造著綢緞。

「建這麼高也是沒法子。當初花機運來安裝,照理是要挖兩尺的坑安置衢腳的。本地卑濕,挖下去不到一尺就出水了。先父說既然如此,干脆把屋子蓋高些,還好通風散濕。夏天機工做著也涼快些。」

李兒點頭︰「你父親是個善心的人。」她是親眼見過機戶機工生產環境的人,不論是自己家織,還是蘇杭兩地的織造局,都是用普通的房屋做車間。有的房屋卑小,不能容納花機花樓,便在地上挖深坑數尺,織工只能坐在坑里織造。

因為絲綢織造的時候空氣要保證一定的濕度才能減少斷絲,所以車間里不會專門通風,空氣干燥的時候還要向屋內潑水保持濕潤。因此夏季悶熱潮濕,冬天又濕冷刺骨。機工往往有關節疾病。

山莊里的繅絲車間在李兒看來已經是「慘無人道」,但是實話說見識了蘇杭的機工織坊,才知道趙引弓還算是「有良心的資本家」。

「可是通風散濕的話,你這里豈不是絲線易斷?」李兒問道。

現在還是冬季,通風的問題不是那麼迫切,而且車間也只是試驗性的生產。規模並不大。等到今年的春繭登場,進入夏季就是正式開工的時候了。

「我們這里原是江灘,掘地就見水。便是通風也還濕的很。」陳霖此刻已經漸漸褪去了對澳洲人的畏懼感,猶如當初和父親、三叔等人一起在坊里議事一般,心情輕松了許多。言行也有些隨意起來。

「原來在廣東辦紡織還有這個好處!」李兒笑道。她走到一台空置的大花樓機前。雖說在舊時空她就見過復制品,到了本時空又在蘇杭等地見過類似的機器。但是每次看到這台完全木結構的機器,還是覺得十分震撼。

一台大花樓機,可以說是傳統紡織設備中的巨無霸了。全長接近六米,花樓高度也將近三米。上面大大小小的零件將近二千個。當它開始運作的時候,整台機器猶如被蜘蛛網籠罩一般,被繩子、經線、緯線連成一個整體,隨著機工的手腳起落來回運動著。一絲一線的織出綢緞。李兒當年看復原機表演的時候,完全被其折服了︰在純手工的時代,沒有精密的加工設備,就用最簡單原始的材料,十分簡陋的結構--一個齒輪都沒有--卻能織造出各種花紋和質地的絲織品。這簡直是個手工業上的奇跡。

花樓機的歷史非常悠久。三國時代即已有提花機出現,而令李兒嘆為觀止的大花樓機,其實宋代就出現了。從歷史文獻和繪畫中看,明代的大花樓機基本和宋代類似。只是在提花技術上從竹編花本改進成了線織花本。

「這機器真漂亮。」李兒說道,「不過我還是不大懂,你能和我介紹介紹嗎?」

她早就問過這花機的詳細情況,然而陳宣不懂,而織工只會做活演示,里面的門檻卻說不清--織工只會本地土話,李兒連白話都欠奉,更別說听香山方言了。

「這花機是織坊里最值錢的東西。」陳霖撫模著花機的木料--多年的使用,木材的表面已經起了一層類似包漿的覆蓋物,模上去光滑細膩。這台機子還是他祖父當年置辦的。是四台花機中最老的一台。

「這高起的部分是花樓,織造需要提花綢緞的時候一個人在花樓上負責控制經線的起落,叫做挽花工。中間拖著的那個叫衢盤,用來調整經線的開口位置。下面吊垂的一排排的竹棍叫衢腳。總共是一千八百根。」

「這麼多?」

「就是這麼多。」陳霖道,「雖說織造的時候不一定會全用到,但是要織復雜花紋的綢緞的時候就要用上。」

「具體是怎麼織造的呢?」

李兒曾經站在機工旁仔細看了很久提花機的運作,但是還是沒明白這兩個機工是如何一邊如唱歌般的念念有詞,一邊腳踹手投,把無數的絲線變成有著豐富色彩和華麗圖案的各種錦緞的。

陳霖從小在織坊長大,不但耳聞目染,自己也上機直接操作過。對整個工序不說熟悉至少也是明白的。

「首長請看。」他指著正在織造中的花樓機頂端一圈白色帶有流蘇樣式的循環裝置,這個裝置隨著織造機的運作不斷的向前移動循環轉動,與傳送帶類似。

「此物叫做花本。要織造什麼樣的綢緞,全靠這花本控制。」

花本最早是用竹子編制的,到了宋代改為線制花本。

花本相當于提花機的模板,生產出來的綢緞是什麼花紋全靠花本控制。一個新圖案設計好之後,首先就是由機工根據圖案畫稿用線織造出來,同時配上相關口訣。

花本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的編制而成,單看花本是看不出具體的圖案的。

開始織造的時候,機工先把花本上的腳子線與提升經線的縴線連接。坐在織機中間隆起的花樓上的挽花工依據花本編制好的「口訣」,上下提拉腳子線--也就是衢線,從而控制相應經線的提起。提拉腳子線的定位是由花本上的耳子線的位置來決定的。

坐在織機下方的織工,在挽花工提花完畢後,先要用腳踩踏竹制或木制的腳踏桿,控制與其連接綜框的升降,使得由經線形成的「經面」上下分開,形成一個梭口。接下來,織工手持裝有緯線的梭子進行「投梭引緯」,待經線和緯線交織一起後,再用「筘」把剛剛織進去的緯線打實即可,這樣一個工序下來,完成了一根緯線的織造。織工通過不斷地更換腳踏桿的踩踏來實現經線上下交替變換,方可實現整幅圖案的織造。

自然,圖案越復雜,紋樣循環愈常,挽花工的操作就會愈頻繁復雜。明清時代織工最為復雜的緙絲龍袍袍料,一天只能織幾米。

「真是了不起。」李兒由衷的稱贊道。

「小人當初見機工織造,亦覺得十分神奇。這想出花本來的人,端得是了得!」陳霖說道,「有了這大花樓機才能織出大花紋樣。據說蘇杭制造局為皇上織造的龍袍袍料便是這樣做出來。」

李兒心想這花本的概念已經非常先進了。花本不但簡化了織造工序,也減低了對機工的技術要求。只要有花本,機工就可以穩定的重復生產花紋質地幾乎一致的產品。

可惜,這種設備從宋代到清末幾乎沒有任何改進。1880年的花樓織機和1000年的花樓織機並無太大差異。

(本章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