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楊士奇進來跪下獻給朱棣一卷太子的書法。
朱棣拿過展開一看不屑地笑了笑說道︰「這是太子抄的兵車行,展開來給大家都看看!」
朱瞻基上前念道「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眾人听後都臉色凝重,朱棣臉色更不好,這是太子在勸諫休戰。
「我年輕的時候,跟隨徐達大將軍北征,兩淮地區,洪澤湖一帶本是魚米之鄉,幾百里沒有人煙,草都長了半人高,從院子里一直長到炕上,敵人把當地圈了當馬場,把人殺了埋在地里當肥料,那草長得才好,我記得清楚,那是盛夏七月,當地卻陰寒刺骨,四野鬼火,遍地嗚咽,十幾萬大軍盡皆垂淚。」朱棣嘆了一口痛惜和憤恨地說道。
營帳眾多將官和漢王眾人听了莫不是心中憤憤。
「徐達大將軍說,再搞十幾年,我們的孩子,連唐詩宋詞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朱棣說著搖搖頭一臉的悲痛。
「我明白太子的意思,要與民休息,做一個明君,他嫌我煩,總帶著軍隊打打殺殺,放不開手腳治國。」朱棣看著眼前的兵車行撫模了一下繼續道。
「你們有的跟我半輩子,有的是最近跟我,我的那些兄弟叔叔,死的死老的老,都凋零了。」永樂皇帝感傷地道。
「常遇春大將軍當年受了六處箭傷,剛包扎好,敵人夜襲,要上馬戰到天亮,鎧甲都被自己的血泡透了,他跟我說,小子,死在床上沒出息,只要敵人還在,咱們該死在馬上。」朱棣像是想起了什麼重新振奮說道。
「老大上折子來說兵部沒有錢,年年戰爭,財政赤字,高如泰山,我不能駁他,可我不能看著敵人做大沖進來,這場仗,就算你們都不去,我老頭子匹馬單刀也不讓他們跨進長城一步,我自己去。」永樂皇帝咬著牙說道。
這些話就是曾雲風也听得動容,有君如此,臣子敢不效死。
眾多將官士氣振奮直接跪在朱棣的面前說道︰「願追隨皇上血戰到底!」。
朱棣當即抽出寶劍建光一寒斬斷桌案一角說道︰「不破賊軍誓不回還。」
「不破賊軍,誓不回還!」眾多將官接著喊道。
「滿飲此杯,告訴太子爺,士氣可用,軍心所向,不可逆轉,讓戶部重新拿方案。」朱棣端著杯子重新整了一下胡子說道。
曾雲風一口飲下烈酒,口中如涼水,下喉似尖刀,好酒,痛快!
朱棣也真是厲害,太子的一篇勸諫書法,都能被他用來籠絡軍心。
「明德,你也幾個月沒有回家了,你就不要先不要考慮這些,趕緊回家見一下你夫人和孩子,歇兩天,後天去尚書台,我們好好的合計一下該怎麼打!」朱棣走到曾雲風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說道。
曾雲風騎馬帶著兩個護衛準備回去,在營帳門口卻遇到楊士奇。
「明德,皇上如此,你也不勸勸哪!」楊士奇憂心地說道。
「開弓沒有回頭箭,皇帝主意已定,已抱死志,誰能勸地動!」曾雲風感嘆一下說道。
「兵部的官員也討論了,這次出征前景堪憂啊,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敵人是誰啊,是瓦剌,韃靼,還是兀良哈,連這個都鬧不清楚,大軍傾城而出,豈不危險!」楊士奇說道。
「皇帝想要一舉打垮草原諸部,危哉!危哉!」楊士奇無奈地說道。
「我倒不擔心打不過草原諸部,就是全來都不懼怕,就是怕他們避而不戰,到時你們兵部首當其中,我軍糧草不濟,而他們以逸待勞一旦陷入僵持,塞外苦寒,皇帝的年歲又擺在那里,那才是堪憂,你們也要早做準備。」曾雲風也是憂心地說道。
「太子近些年夙興夜寐,身體也是堪憂,皇上太子有個三長兩短,大軍在外,漢王在軍中的影響力你是知道的,漢王登高一呼!」曾雲風看著楊士奇語重心長。
「何以至此啊!」楊士奇焦急地說道。
「你們三楊都是太子屬官出身,漢王不能容人,一旦上位,我乃建文舊臣,你我抄家流放只在朝夕!」曾雲風又說道。
「謀定而後動,你們兵部就是干這個的,早做打算吧!」曾雲風一揚馬鞭狠狠一抽,縱馬而去。
楊士奇看著曾雲風的背影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這點事情,曾雲風相信三楊能夠搞得定,而且關內還有更多軍隊應該是沒問題的。
另一面,皇太孫朱瞻基馬上就要大婚,正在準備,這個婚禮耗費了整個大明國的不少銀兩,差不多花了將近300萬兩,今年也是一個多事之秋,不光光有這一場婚事,還要遷都,還要打仗,而且還要賑濟災民,另外還每年要出一筆錢修永樂大典。
其實修永樂大典,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年代,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去找這些書,而且要將這些書編撰在一起,這都是要花很多人力物力才能辦到的事情。
如果不是帝王,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來做這個事情,但是這個書一旦編好也是一件幾乎可以載入史冊的事情,書籍不會惠及大眾,但是會提高整個民族的知識上限,算是建立了共享知識庫,但是也為皇家籠絡人才使用的。
今年花費的遠遠要超出了大明所做的預算,所以今年財政肯定是赤字的。
但是好在今年鄭和帶了不少的錢財回來,所以彌補一下虧空還是可以的,但是這場征伐蒙古的戰爭不能持續很長時間,要不然一定會被蒙古這些游牧牧民族給拖垮。
現在對蒙古可能這麼說,大家沒有什麼印象,其實整個明朝並沒有把元朝的勢力完全滅絕,瓦剌,韃靼,兀良哈,察合台汗國,金帳汗國這個蒙古人的勢力都在。
這些元朝的游牧民族又回到了他們的草原,元朝在統治中原地區的時候,也沒有為中原地區做出什麼特殊的貢獻,除了在這里殺人。
元朝統治時期中原地區很多十室九空,人都被他們殺了埋在地里當化肥用來長草而後放牧,那些元吹可以閉嘴了。
現在這個時代的這些游牧民族是一點也不值得同情的,而最後元朝的殘余勢力只是被老朱趕到了草原上,如果把它統稱為元朝勢力是不是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永樂皇帝朱棣一定要將這些游牧民族趕盡殺絕。
永樂皇帝朱棣的擔心是正常的,而確實永樂皇帝朱棣的擔心後來變成了現實。
這些游牧民族真的像永樂皇帝朱棣想的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在之後的宣德皇帝的統治之下,包括他的老爹朱高熾,將近11年到12年的和平時期雖然讓他們北部邊境十分的安寧,也贏得了歷史上所謂的仁宣之治。
但是這是一種慢性毒藥,大明王朝將他們吞了下去。
至于宣德皇帝和蒙古人打得勝仗,那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場勝仗,根本不可能讓蒙古人傷筋動骨,而之所以仁宗和宣宗兩位皇帝,能夠如此的平安,就是得益于永樂朝對蒙古的征伐,蒙古人也要修養生息。
永樂皇帝朱棣將阿魯台打得殘廢站不起來,所以才有了邊境的安寧,但是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和平的發展自己的國家,治理內政,卻忽視了邊疆,造成蒙古族內瓦剌人也先帶領蒙古人重新站了起來,再加上韃靼以及兀良哈。
最後,蒙古人又再次將部落統一,兵鋒直指大明,終于蒙古瓦剌人也先將戰火燃燒到了中原大地。
求推薦收藏打賞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