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佶畢竟還年輕,臉上的功夫還沒練到家,因此听得楊智才的叫罵,臉色很難看。
楊智才公然在楊智積的葬禮上耍酒瘋,這不是他失心瘋那麼簡單,丟的也不僅僅是他自己的人,而是徹徹底底打的天子的臉,打的大隋的臉。
楊智才這一罵將天子不恤宗室一事血淋淋的刨開,又一股腦的丟到天下人面前,任天下人將天子的顏面踐踏在地上。
天子也是要臉面的,更何況是楊廣。
不過楊佶到底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因此沒有當場發作。
蔡王世子楊道玄本來也攔了這個叔父,可惜他一晚輩,性格軟弱,人微言輕,著實沒攔住。
眼看皇太孫听了叔父的話,臉色大變,他便知道大事不好,趕緊上前給楊智才求情道︰「皇太孫殿下,我家叔父因家父去世,萬分哀慟,昏了頭腦,不知道說了什麼,這才在人前失了體統,他平日里不是這樣的,還請殿下見諒。」
楊佶看著楊道玄,心道還是不懂事,這事這麼大,能不傳到天子那?他能怎麼辦。
「道玄叔父,今日之事,著實惡劣,恐非我能做主。你還有蔡王伯祖的葬禮之事要忙,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
楊道玄听完,心涼了半截,還想再哀求,但見楊佶一副冷冷樣子,這話便說不出口來。
他是親王世子,對方是太子的兒子,本來大家都是皇親貴冑。可在大隋,就是天壤之別啊。
此事雖然引得不小的亂子,但畢竟皇太孫在此,眾人也不敢多言,只得各自散去。至于被拉下去的楊智才,就沒人在意了。
等到亂子過去,楊佶上前拜祭,才有心瞧一瞧蔡王的靈棚。
可看到蔡王葬禮的規制,楊佶也是直皺眉。蔡王的靈棚,狹小而簡陋,內也沒幾樣法器,孤零零的一個棺槨,還有幾個扎的棚子,一眼可盡。
堂堂一個大隋親王,身後之事,竟如此寒酸。
不過楊佶也知道原因,大父不待見宗室,虞世基欺上瞞下,其余官吏也是上行下效,蔡王世子楊道玄又是少不經事,唯一一個能插手的滕王楊詵也是剛剛從流放之地零陵郡放回來,自己還忙不迭的獨善其身,又怎麼敢仗義執言。
多重原因之下,蔡王葬禮也就落到這個地步。
可有再多的原因,蔡王的葬禮也不能寒酸至此啊。蔡王府不要顏面,大隋還要顏面,天子還要顏面。
相信今日之後,不少人會心中喟嘆,堂堂大隋,怎麼就對宗室如此苛刻。
一旁的黃維揚看得也是咋舌,往日都听說宗室困苦,今日總算看到了。
看著這場面,黃維揚幾次欲言又止,可最終還是沒有說話。若是兩年前,甚至是一年前,他或許會勸楊佶一番,但現在的他知道這並沒有什麼意義。
赤子之心和幼稚,是兩碼事。
蔡王的事,再是仗義執言,說到底,是皇家自己的事情。天子的性格在那里,說什麼都沒用。
還是楊佶知道難看,也沒用旁人勸說,便立刻下令,重新布置靈堂,安排人員。凡所缺的物品、儀制都從東宮那邊調配。無論如何,讓蔡王能安安穩穩地離開。
不管怎麼說,不能讓皇家再丟人了。
楊佶作為皇太孫,說話還是頂管用的。他一聲令下,不少官員立刻動了起來。
楊佶的東宮,什麼都不缺,于是新的靈棚、靈堂很快按照儀制搭建起來。而整個葬禮,終于有了幾分皇家的體面和威儀。
有了新靈棚,也便有了參加葬禮的人。
其實楊智才的事情,到底只是一個小風波,也沒人敢看皇室的笑話,難看的不過是皇室自己。
而且或許是因為皇太孫親至,讓不少觀望的人起了別樣的心思,先是禮部和太常寺的人趕來請罪,楊佶也知道原因,沒有多說什麼。
接著沒多久便有不少官員絡繹不絕地前來拜祭。
皇太孫都擺明車馬力挺蔡王了,他們還敢不跟從。不為了蔡王這個死人,至少也得讓皇太孫記住也行啊。
之後陸陸續續又來了不少人,楊佶倒也知曉這群人的心思。
有客來訪,宗室里面,都沒個能撐場面,旁人根本指望不起來。于是他便帶著黃維揚在門口干起了迎賓的閑差。
而且楊佶本來就是為了收攏人心的,這麼做給了蔡王府面子,不至于讓蔡王府丟臉,迎賓又能多和各級官吏接觸,自己得了里子,倒是「雙贏」。
當然也沒幾個人有資格讓皇太孫迎,主要是黃維揚負責,而楊佶在禮棚里接待那些高官。
前幾年獨存的秦王楊浩也因為楊玄感之亂時,與宇文述有交往,最後被人彈劾「以諸侯身份與內臣來往」,被廢黜王位,免除官職,其弟濟北侯楊湛坐兄事被廢免,整個大隋宗室里面,真真找不出一個有官有職,能跟官吏交流的人。
大隋滅亡後,為什麼沒有一個宗室跳出來復國,完全是楊廣提前把所有宗室清理干淨了。楊智積是最後一個,也無怪楊智積怕的要死了。
或許是上午楊智才鬧了那一場,到了下午,竟有內侍從宮中匆匆而來,宣讀天子詔書。
不管楊廣是作何感想,他在詔書中追授楊智積為「光祿大夫,謚號敬悼」。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敬悼」這兩個字,倒是足以表面楊智積的一生。
詔書之中,宗室最關心的爵位承襲問題,天子沒有提。不過這樣,楊智積之子楊道玄已經很開心了,天子給了謚號,還追封了官職,無論如何,至少使其父的身後沒有蒙塵。
事實上,歷史上的楊廣還真沒給楊智積一個謚號,不說楊智積在宗室中的碩果僅存和一生的戰戰兢兢,不提堵住悠悠眾口,就憑楊智積在弘農之戰中堵住楊玄感,沒有使楊玄感殺入關中,側面挽救了大隋,楊廣這麼做也不應該啊。
楊廣對宗室之涼薄,可見一般。
不過這次皇太孫來親祭,又有天子的封賞,百官的拜祭,蔡王楊智積的葬禮總算不再顯得那麼寒酸。
而為楊智積帶來這一切榮耀的弟弟楊智才,則是在這件事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直到後來的江都之亂。
大抵,是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