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進在余杭起事的同時,曲阿人陸凱、晉陵人朱燮也紛紛起兵造反。
朱燮也是個還俗的道士,還是當初昆山之亂領導者謝異的徒弟,其人涉獵經史,頗知兵法。朱燮本人與管崇交好,管崇擔任建安郡太守之時,曾屢次邀請朱燮前往建安為官,但朱燮卻記著老師謝異死在了黃明遠的手上,不願為黃明遠做事。
去年楊廣征高句麗失敗之後,朱燮便還俗,為昆山縣博士,在昆山教書,等待時機。等到這一次楊玄感起兵造反,朱燮也覺得時機到了,便帶著學生返回家中,準備起事。
朱燮雖然長期做道士,但他出身吳郡朱家,其祖父便是南梁權臣朱異。朱家本是吳郡四家之一,朱異在蕭梁又大權獨攬三十余年,其家族實力深厚。
利用家族死士和影響力,朱燮殺死了毗陵郡都尉和晉陵縣令,驅逐了毗陵郡太守劉烈,佔據晉陵城,聚眾萬人。
而其好友陸凱,也在朱燮的勸說下,在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起兵。一時之間,吳地大亂。而毗陵、吳郡、余杭、會稽四郡本就是江南的月復心,也是根本,吳越大亂,而整個江南也完全亂了起來。
先是余杭郡生亂,緊接著毗陵郡也亂了,此時位于吳郡的江東討捕大使歐彥便坐不住了。他作為討捕大使,本身便有安定江南的責任,黃明遠留他在吳郡也是為了穩定江南的局勢,他實不能坐看江南局勢更加惡化。
不過歐彥剛準備動,便被黃明襄勸阻了。
黃明襄自大業二年擔任江南轉運使,已經待在江南六年,幾乎擔起了黃明遠在江南全部的事務。而黃明襄也通過江南轉運使這個要職,將自己的觸手深入到江東各郡。
對于這場叛亂,黃明襄自有自己的考慮。
黃明襄反對此時急著出兵平叛。
眼看歐彥急得上頭,急于出兵,黃明襄便說道︰「歐將軍以為兄長將你我二人至于江南這麼多年,是為了什麼?」
歐彥有些不明白黃明襄的意思,便說道︰「衛公是希望我們可以穩定江南的局勢,可是我此時出兵平叛,不正是為了穩定局勢。」
黃明襄又問道︰「那我們在江南這麼多年,控制江南的局勢了嗎?」
「這?」
歐彥有些語塞。
江南人很是排外,且世家林立。他和黃明襄二人在江南,一文一武,雖然已經盡力掌控吳郡,但出了吳郡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只有天知道。
這種情況在別的地方不正常,但在江南尤其是吳越之地很正常。
看歐彥不說話,黃明襄又說道︰「歐將軍,你以為我們經營江東這麼多年,為什麼始終不能完全控制江東的局勢,而劉元進一個盜匪,登高一呼,便能使得整個江南之人雲集響應?難道你我這麼多年的經營還不如一個區區的盜匪?」
歐彥當然知道此事與朝廷對江南的逼迫有關,還與當初大隋滅陳之後與江南人的仇恨有關。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只是掌握了江南的權利,卻沒有掌握江南的根基。就像死在余杭郡的賀蘭寬一樣,雖然是余杭郡的太守,表面上看整個余杭郡都歸賀蘭寬管,但其實他本人根本不為當地人信服,手上也沒有多少實力。一旦生亂,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黃明襄看著歐彥,接著說道︰「江南的世家,比北地世家更加排外,其對于江南的控制力也更深。大隋在二十年前殺了一波;大兄在七年前又殺了一波,經過大隋連續二十年的打壓,江南世家已經被打壓的差不多了,若是這一次他們不能借著亂世翻身,那失去江南資源控制權的他們,過不了幾年,便會徹底淪落。現在這些人,哪怕有一絲成功的可能,都會拼命去實現。這也是為什麼劉元進這麼一個小土鱉一起事,江南各地便紛紛響應的原因。」
歐彥有些不解地說道︰「可是七年前天子和衛公已經對江南世家網開一面,江南世家一大批的子弟也紛紛做官。他們利用這些人重新在大隋崛起不成嗎?」
黃明襄搖了搖頭說道︰「沒用,那只不過杯水車薪。而且你以為他們會看得上這些手指縫里的位置?當初他們可是和中原分庭抗禮的。這人啊,在高處呆久了,就不願下去,甚至再爬一次山都不成。江南世家不想爭天下,但這一次他們卻是想要建立一個南朝。」
歐彥听了,便說道︰「雖然如此,但我還是認為我軍應該趕緊出兵平叛,防止這些亂匪合流。畢竟江南亂了,對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處。」
此時的歐彥更多考慮的還是軍事層面的東西。
黃明襄冷笑道︰「那若是江南不亂了,那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
歐彥一時語塞,穩定江南局勢難道不對嗎?
黃明襄說道︰「江南十八個郡,地廣千里,人口上千萬,可謂天選之地。這其中江東十一個郡,江西七個郡,那有幾個在我們手上?
韓誼在東陽郡,管崇在建安郡,我們算是控制半個東陽郡和半個建安郡,還要再加上我們所在的吳郡,其余之地不都是為江南世家和關隴世家瓜分嗎?關隴世家控制了上層,江南世家控制了下層,我們永遠無法從他們手中奪取一點半點的利益。
既然如此,我們穩定了局勢,亦不過為他們做嫁衣,那還不如讓江南繼續亂下去。到時候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我們自然可以出面收拾爛攤子,理所應當的從他們手中奪取利益。而且江南世家私底下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對于我們可以說是步步掣肘,既然如此,那不如讓他們一同毀滅在這場動亂中。」
歐彥有些疑慮道︰「可江南的大局?」
黃明襄反問道︰「江南有什麼大局?只要胡逗洲和上海港不出問題,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歐彥無話可說,正如黃明襄說得,他們的核心利益是胡逗洲的船廠和上海港。哪怕是吳郡失去了,再奪回來便是了。
歐言遂贊同道︰「既然如此,便依六郎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