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平陽昭公主,不愧為一代女杰。
此時黃家軍既要掌控魯郡,又要平定瑯琊郡,八千士兵便不夠了。不過天子尚在洛陽,黃氏在魯郡也不好大規模征兵。
于是李鳳陽和黃青商量,秘密征兵一萬,一分為二,一部作為民兵分守各城,這樣便將八千主力從守備任務中解放出來。而另一部直接詐稱盜匪,與各城盜匪四面合縱連橫,根據黃氏利益行動。
不得不說李鳳陽膽子大,人家是養寇自重,她倒還,自己裝作是寇了。
很快,一萬人馬被征招起來。這些人不是黃氏的部曲、佃戶、佣奴,便是黃氏的子弟、親戚。整個部隊,從上到下,就是姓黃。
這五千偽裝成盜匪的黃氏部曲,便由黃明儀詐稱「蓋地虎」的匪號指揮,南下滕縣、昌慮一帶阻擋彭城賊盧公暹等人。
老十黃明儀,留在鄒山的明字輩中,除了讀書人老九黃明瑜,他是年紀最大的了。
魯郡官軍一眾部隊,整理了整整一個冬天,人馬俱是躍躍欲試,整裝待發。到了開春,黃青和李鳳陽二人開始準備剿匪。
魯郡十縣,人口最充沛的時候有十二三萬戶。黃家經營守衛的好,郡內亂事較小,整個郡內人口亦不下十萬戶。
魯郡整體上是南北略長,呈東北——西南走向。其中南面的瑕丘、鄒山、任城三縣,瑕丘是郡治,任城是封地,鄒山是祖地,俱是黃氏的核心地區,故三地牢牢地掌握在黃氏手中。
北面的曲阜、泗水、龔丘(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梁父四縣因為離得郡治近,也盡數在手。
只有汶水(今山東大汶河)北岸的博城(治今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後舊縣村)、嬴縣(今山東省萊城區西北)二縣在大盜徐師仁手中,而西面的平陸縣則在徐圓朗手中。
這時先打誰,諸將各有不同意見。不過大多數建議先向西攻打徐圓朗,畢竟徐圓朗所部離著瑕丘最近。
可李鳳陽卻是建議先打北面的徐師仁。
徐師仁控制著博城、嬴縣和瑯琊郡的新泰、東安(治今山東省沂源縣蓋冶村)四縣,孤懸在北,周圍並無臂助,易于殲滅。而平定徐師仁之後,魯郡主力便可依托泰山天險,向南而擊,無慮北方。
不過徐師仁所部離著瑕丘較遠,眾人擔心若北征其部,周圍的勢力會趁機來襲。
最後還是黃青力排眾議,支持了李鳳陽北上的建議。
此戰為求速戰速決,魯郡八千主力,盡數北上。
徐師仁屯兵四城,地盤不大,卻大肆招募壯丁,補充為軍隊,整個博城四縣,竟然有接近四萬人馬,是魯郡兵力的五倍之多。
魯郡兵大舉北上,正對著的便是汶水北面的博城。
徐師仁聞官軍來襲,大吃一驚,于是親在博城囤積重兵,設數十座軍營嚴陣以待。又令大將費歆鎮守新泰,陳邑鎮守嬴縣,以為策應。
徐師仁本來將主戰場設到博城,誰知李鳳陽不過是虛晃一槍。黃青率部分軍隊,大張旗鼓地往博城趕,而李鳳陽則率精銳從小路晝夜兼程,直襲新泰。
新泰果然不備,為隋軍擊破。
李鳳陽又急速趕往嬴縣。
當日在新泰的時候,官軍本可以包圍新泰,全殲守敵。但李鳳陽故意露出一角,放守軍北逃。
李鳳陽很清楚,若對方是強兵,此計肯定不可,但各處守軍,除了少部分以外,多是普通百姓,乃抽拉之兵,混個人數。這些部隊听聞新泰兵敗的消息,必然人心動蕩。
果如李鳳陽所料,隋軍往嬴縣而去,尚未趕到,嬴縣竟然不戰自潰。
陳邑眼看隋軍主力趕到,竟然心生畏懼,不戰而逃。整個嬴縣,被官軍兵不血刃而取。
隋軍佔領新泰、嬴縣,將徐師仁的地盤一分為二。
而直到這時,徐師仁才後知後覺,發現中了官軍的計,主力不僅沒和隋軍交戰上,反而白白丟了嬴縣和新泰。
此時李鳳陽既取嬴縣,乃回師直逼博城。
徐師仁親守博城,乃命令其地徐師敢鎮守博城東南面的徂徠山小寨。徂徠山位于汶河河谷平原和徂徠山脈交匯處,是博城東南方向的要道。徐師仁佔領此地後,便修了一小寨,作為博城東南方向的屏障。
李鳳陽到達徂徠山前後,便並沒有攻城,而是讓人揚言她要三日之後,攻打山寨。
果然博城之內的徐師仁听到消息之後大喜,立刻親自率兵趕往徂徠山。
徂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是雙方將主戰場設于此地,那是太有利于徐師仁了。他增調部隊于此,就是想打一場阻擊戰,大大消耗官軍。
于是徐師仁留兵一半給大將劉巨里,親率萬人向東南方向增援。
李鳳陽得知消息之後,乃命一部偽裝成主力,圍困徂徠山。徂徠山官軍本就據險,不敢輕出,必不會來攻。
而李鳳陽則率領主力,從側面山麓翻山越嶺,到了徂徠山的側後方山谷設伏。
當徐師仁率部趕到此處後,李鳳陽突然下令向山谷中的徐師仁部發起攻擊。魯郡官兵,居高臨下,一舉沖潰敵軍。
徐師仁親自帶兵突圍,身先士卒,最後為隋軍弩兵射死。
李鳳陽既破徐師仁部,乃命人斬下徐師仁的腦袋,送往徂徠山中。
果然山中一眾盜匪見徐師仁戰死,心中大潰,不戰自潰。
徐師敢無力約束部隊,乃向博城而去,卻沒想到沿途遭遇隋軍阻擊,徐師敢亦被隋軍戰死。
徐師仁這支盜匪軍,就是以兄弟二人為首控制,徐師仁其子年幼,麾下諸將亦無人可控制局面。
而李鳳陽在擊破徂徠山之後,立刻和黃青合兵一處,速攻博城。
博城守軍,見到徐師仁兄弟的腦袋,此時早就亂了分寸。諸將紛紛向官軍請降,整個博城遂下。
既克博城,整個徐師仁勢力只有一個東安縣未下。
此時東平郡方向,徐圓朗蠢蠢欲動,不少人眼看後方空虛,認為不如分一支偏師向東取東安,主力回援。
李鳳陽卻反對,她認為徐師仁勢力雖覆滅,但所部不少人四散,一旦任由其逃潰,這些潰兵奪回重新為匪,禍亂地方。
除惡務盡。
最後旁人拗不過李鳳陽,乃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