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略背叛了李密,而此時的李密尚在羅口苦等。
李密已經把這一戰當作了救命稻草,雖然沒指望能徹底擊敗隋軍,但只有能擊敗隋軍一陣,使其不敢悍然東進,便能給他爭取到一段穩定軍心的時間。
但很明顯,李密的期望落空了。
陳智略的背叛,讓李密的伏擊之計成了一個笑話。
李密在羅口苦等隋軍不至,而此時隋軍主力早已經越過羅口,直奔虎牢關而去。李密已經不是能不能敗隋軍一陣的問題,他的大本營虎牢關和滎陽,此時亦已經回不去了。
不得不說,或許在某個時刻,李密真的擁有成為天下共主的可能,可是到了今日,一切已經證明,天不佑李密,天命亦不在李密身上。
李密在羅口也沒待多久。
武驤衛作為追擊主力,從後而至,將整個羅口給團團包圍。
此時的李密手中不過八九千的兵力,無論是士氣還是體力,都不足恃。面對隋軍,上至高級將領,下至普通士兵,皆是絕望無助,心如死灰。于是在隋軍的猛烈攻擊下,羅口很快陷落。
此時各處道路皆是斷絕,李密根本無法向東,只得暫時向南逃去,直至方山而歇。
當初李密從方山進入的河南,現在又從方山退出,跟一個輪回一樣。一飲一啄,莫非天定。
到了方山的李密,只是一個剛剛殘敗的落魄者。
今朝兵敗,數十萬人馬盡喪,只剩下不過幾百人。這麼點軍隊,怕是連活命都難。
幸好沒多久王伯當從後面趕來,又帶來了三四千人馬。
瓦崗諸將,來追李密的,也只有王伯當了。
李密最鼎盛時,擁兵數十萬,名將如雲,謀臣如雨,天下豪杰幾乎盡入李密手中。但今日兵敗,卻是連幾個肯為他盡忠的人都沒有。
眾人在方山也不敢久歇,畢竟隋軍隨時會趕到。
但前途茫茫,何去何從,猶未可知?
此時李密想的是南下,先去荊襄,實在不行便入川投奔李淵。
李淵兵敗關中,南逃巴蜀的消息已經傳到河南了。
在李密看來,李淵是唯一一處還可以抗衡黃明遠的人,至于其余之輩,盡皆庸碌不堪。而唯有到巴蜀,才有擊敗黃明遠的可能。
而且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漢高祖因之而成帝業。李淵已經整整五十歲了,而李密則比他小十六歲。假以時日,李密不愁尋不到機會,將巴蜀的唐李便成邢李。
李密這個人,萬般算計,從未死心。
當初他能夠一個人流落千里存活,今日之狀遠較當日,他如何肯放棄。
只是要帶著手中這群人前往巴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淵很容易的轉入巴蜀是因為自北周佔領巴蜀之後,整個巴蜀之地就成了關隴世家的後花園。各級官吏無不是關隴之人,所以對于關隴之人來說,前往巴蜀不過就是搬個家而已。
事實上關隴這群人,半個多世紀前,也是從代北搬到關中的。
而李密的部下,盡是中原人士,多生長于黃河兩岸,對巴蜀的了解完全是一片空白。讓這群人離開中原前往巴蜀,不亞于後世出國前往非洲,所以一眾人中,願意前往巴蜀的,怕是連百分之一也沒有。
但李密清楚,他不能一個人前往巴蜀,非得帶著所有人,否則到了巴蜀,無依無靠,別說復起,命都在別人手中攥著。
李密從一個逃人到曾經的一方主宰,操縱人心的能力遠超想象。
為了達成目的,他先找到了府掾柳燮。
柳燮是前攝判黃門侍郎事柳旦的兒子,柳述的堂弟,投降李密之前在河內郡任職。因為黃明遠和柳述的舊事,柳燮極其反感黃明遠。黃明遠控制河內郡的時候,他甚至直接離職投賊。
所以柳燮是投奔李淵最堅定的人。
李密見到柳燮,將要投奔李淵的事情月兌口而出,並請他配合著演一出雙簧。柳燮正擔心李密會北降黃明遠,因此對于此事,大喜過望,連聲應下。
李密見過柳燮之後,當即召集眾人。
眾人到齊之後,李密便言道︰「今日之敗,我之過也。不過追兵日近,為保我三軍,我準備晝夜兼程,繞道前往虎牢關,諸位有何意見。」
眾人還沒有說話,柳燮第一個站出來說道︰「昔日殺翟讓之際,徐世勣幾至于死。今創猶未復,其心安可保乎?」
眾人听了,不由得點點頭。
當初殺翟讓的事,後患太大。若李密一直能勝,這當然不是問題,但現在李密敗了,就難保徐世勣不會有什麼異心。
可不去虎牢關,又能去哪。
李密听得,忽然面露悲色道︰「諸位追隨我討昏君,誅逆臣,可謂勞苦功高。可我識人不明,至有今日之敗,實在無言再見諸位。不若我今自刎,請以謝眾。諸位拿著我的首級去向黃明遠請降。」
眾人听了,紛紛流淚。
而王伯當則高呼道︰「為魏公而死,死而無憾。」其余諸人,也只得紛紛效之。
這時李密又說道︰「天下之大,能抗衡黃明遠者,唯巴蜀唐王。今日蒙諸君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愧無功,但諸君必保富貴。」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李密看來是早有預計。
眾人不由得竊竊私語。
而柳燮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表態說道︰「昔日劉盆子歸漢,尚食均輸,明公與唐王宗族有疇昔之遇,雖不曾陪唐王起義,然而阻東都,斷隋歸路,使唐國不戰而據京師,此亦公之功也。」
不少人也紛紛贊同。
大部分人幾乎為此意見裹挾。
此時只有魏征言道︰「寧為雞首,不為鳳尾。李淵較之河北,不過是雞尾,滅亡也在須臾之間,魏公要三思啊。」
李密听得,根本不回答魏征的話,而是問道︰「玄成要負我嗎?」
魏征听罷,不再言語。
李密這是打定了主意,不會因一人言語而改變。
魏征眼見根本無法改變李密的心意,又不願投奔李淵,當日,眾人往南而去,只有魏征,瞅了個機會,月兌離了李密的隊伍,望北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