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瓜顯然是簽了保密協議,無法透露太多的信息,他不僅阻止趙君宗屠滅「推磨赫」,還阻止他對混入聯邦的15萬「不毛」人進行滅殺。
趙君宗冷笑,推磨赫等21萬不毛族,無法知曉是否染了人族鮮血,可以暫時放過,但這15萬不毛「人」是肯定要殺的。
余瓜勸解無果後,只得同意,但讓趙君宗不要殺得太徹底,也就是尸體一定要保全,他會派人將這些尸體運走。
塵緣0.99寸的不毛「人」,已經喪失「不毛」族能夠施展「戰技」的能力,畢竟,沒有了「觸須」。
趙君宗總覺得不家漏洞,在崖頂吹了半天的涼風,一拍腿,他知道漏洞在哪里了。
如果「不毛」族沒有成功例子,怎麼可能孤注一擲般做出這番行動?
也就是說,「不毛」族已經獲得正確且沒有缺陷的進化方式,而漏洞就是,這批最早成功的「不毛」族在哪里?
推磨赫與余瓜的協議,就是在「烏京」建造類似醫院的機構,以免費體檢又能獲得報酬的方式,汲取塵緣。
但並非暗中進行,會明確告訴被汲取者,報酬倒是很豐厚,對于一些手頭緊的聯邦民從而言,這比「賣」血要健康、值錢。
手底下有三萬余听從指令,忠誠且有守護諸夏信仰的緝事員,趙君宗也就無需親自去動手,只需下達指令即可。
「積分」解決了趙君宗保持,部屬高昂士氣的問題,大數據浩大的倉儲,使得「積分」能兌換到,「兵源」境界所有修煉資源。
大數據給出的指令,積分普遍是很低的,趙君宗使用的是,能量點兌換來的積分,也就是屬于他自己的積分。
這些積分自然也可以兌換,但獲取修煉資源,也是兵潮晉升的一部分,這就讓趙君宗使用積分兌換的話,還是要走一趟。
通過大數據運算獲得建議,為了增加凝聚力以及歸屬感,趙君宗組建警危司東部緝事廠諸夏守護材官團。
東廠大總管的內部權力非常大,可以說除了總司有些許約束力外,聯邦統領閣都無法干涉其內部的決議。
也因此,警危司、兵統局的統領總長,無法進入聯邦統領閣的,也就是永遠無法角逐聯邦大統領的寶座。
而警危司的大總管,兵統局的大都督,仕途晉升空間同樣狹窄。除了登頂司或局的統領總長寶座,連平調到其它聯邦機構的可能性都沒有。
警危司轄制京廠的職稱是「監制」,兵統局制地京府的職稱是「經制」,兩個機構的監制或經制,則可以平調到其它機構。
若是有志進入統領閣,到了京廠監制或京府經制時,就不能再晉升,而監制、經制以下職位的,自然也可以平調。
所以,趙君宗上任東廠大總管,可以無需經過總司審批,對轄內所有人進行「人事」調度。但若是掌控力不足,就會引發「東廠」的震蕩。
只是趙君宗在上任前,已經通過大數據進行運算,獲得詳盡的計劃書,他只需要一絲不苟的執行計劃,就能順利的完成「東廠」的大換血。
在所有交接工作全部結束後,東廠諸夏材官團組建才開始進行,「材官」即是「輕重步兵」的意思。
成員是從東廠學院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人數暫定為1000,材官團直屬趙君宗,擁有很大的權力。
但所謂很大的權力,僅是在東廠內部,警危司本身權力是依托于指令,沒有指令前提下,警危司的執法權都不如督查司。
當然,警危司內部之事,就無需指令,憑各自職位、職權即可自行處理。
若是不服也可上訴內務科,對緝事局的內務科判決不滿,還有京廠的內務局、總廠的內務廳,乃至總司的內務部。
盧西發、常楓、蒙特利等等一票老部下,趙君宗也給了他們進東廠學院的名額,若是能順利通過各項考核,也會讓他們加入護夏材官團。
余瓜對趙君宗的表現極其驚艷,他一直以為趙君宗對大局掌控極其欠缺,但他也不得不將趙君宗推上高位。
倒不是說他手頭沒有人才,而是他傳遞給外界的信息導致。
外界相信余瓜傳遞的信息,一是余瓜是雨夜帶刀不帶閃的首徒,趙君宗是小師弟,一是趙君宗能夠加入師門,是余瓜引薦的,也是余瓜發現他這位人才的。
總而言之,他跟趙君宗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警危司跟兵統局,其實都是「任人唯親」的制度。
這就決定了,一旦他不將趙君宗推上高位,會引發外界的猜測,而這些猜測,對他並沒有什麼影響,對趙君宗卻有致命的後果。
一旦外界認為他跟趙君宗有了間隙,對他的仇恨就會轉到趙君宗身上,又或者拉攏趙君宗等等,余瓜是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的。
沒想到趙君宗卻是給了他大大的驚喜,不僅短時間內對「東廠」進行大換血,還沒有造成什麼震蕩,同時還創建東廠學院、組建諸夏材官團。
東廠學院的作用,余瓜倒是一清二楚。
但諸夏材官團的性質,他就不是很了解,問了趙君宗,趙君宗說是「親衛」團,余瓜不信,卻也沒有繼續再問。
積分是大數據發放的,這一點對警危司是沒有任何成本的,但要警危司的運轉可不僅僅依靠「積分」。
警危司是一直照抄兵統局的機制,而兵統局不僅擁有強大的戰力,還有充沛的補給。
但警危司終究是因為特殊情況而創建的,得不到聯邦統領內的拔助,也得不到十閥的資助,資源是需要警危司自身去獲取的。
兵器兵備使們加入警危司,不就是為了獲取資源嗎?
而統兵局擁有充沛的資源,就算不執行指令,單是兵統局的各種任務,也是能獲得各種補帖的。
警危司一線人員補帖很單一,只有「積分」,而只有「積分」不僅無法「留」住人才,也無法激起一線人員的激極性。
「明京」暫時解決了警危司資源補帖的問題,卻因為監管不力,或者說「五老」的監守自盜,引發警危司資源的龐大虧空。
雖然余瓜成立資源調查組,制裁了所有虧空資源的人員,但虧空卻是沒有填補的,這些被判刑或擊殺的人員,要嘛不願返還,要嘛確實無法返還。
可以監守自盜的都是佔據重要職位的人,這些人被處理掉,警危司內外十七總廠,就空出許多重要的職位。
這些職位懸而未決,極大影響警危司各總廠的運轉,余瓜當時也是很心焦,但他依然阻止他老爸等「警危五老」,進行新的人事安排。
若是沒有「烏京營救」的成功,余瓜的上任會延遲一些,但也不會太久,而且「人事」調度時的阻力也會更大一些。
但「烏京營救」為余瓜賺取了極高的聲望,他接替老爹成為警危司總長統領,沒有任何的阻力。
安插趙君宗的親信,成為內外十七總廠大總管,雖有雜音卻無法影響大局,只是他依然要面臨十七個總廠的資源補帖問題,
而「推磨赫」的出現,解決了他這個難題,這也是他為何阻止趙君宗,殺入「烏京」屠滅「推磨赫」部的原因。
余瓜之所以著緊諸夏材官團,則是認為趙君宗殺「推磨赫」部之心不死,材官團就是這把利刃,他沒有繼續追問,卻是暗中派人監視東廠學院。
趙君宗不知道余瓜的暗中操作,知道的也不會在意,他有大數據可以幫助處理公務,但私事的話,大數據是提供不了幫助。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警危司的官網上,趙君宗的相片、履歷等等都是有的,也不知哪位親戚閑得無聊,逛了最近的警危司。
覺得這個靚仔好眼熟,隨後大喊,不是覺得,這靚仔是真認識。
聯邦本土五十七京,子民數十億,失業率其實蠻高的,但老一輩普遍都有積蓄,也因此個個在家「啃老」,較高的失業率沒有引起「社會」的震蕩。
而打听清楚警危司東部緝事廠大總管,是什麼職位後,趙大雍也就是趙君宗的老爹,虛表被打爆了。
趙大雍一直在忙碌「明京」農牧之事,也雇佣了大量的族親,但除了族親,還有姻親啊!總不能親族之間結婚吧?這不是退化嗎?所以,加上姻親的話,人數頗為龐大。
姻親在趙家發展的路上,也是提供了大量助力,畢竟,趙家老祖當時遷入江京,也就一家三口,連條狗都沒有。
獨子娶了老婆,直接生了十一個兒子,趙家才有了壯大的資本,而十一個兒子就是十一個姻親,姻親自然也有親朋好友,這關系網大了去。
趙家在「江京」發展,族親、姻親自然也都在「江京」,而趙君宗又將「大總管」府衙,放置在「江京」,對「江京」的掌控是九京中最強大的。
安排一些人入職「江京」廠或局廠,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工種的話,趙君宗相信是沒多少年輕人願意入職的。
兵統局創建早期,內部實行的是「超凡優先」制度,也就是任何有職餃的位置,都必須是「兵器兵備使」擔任。
普通人智商再高、能力再出從,加入兵統局也只能做清潔、搬運、倉管等工作。
兵統局如今已廢除這個制度,但警危司才創建不到兩年,「五老」本身就全程參與兵統局從無到有的,所以,警危司依然用「超凡優先」的制度。
兵器兵備使的殘廢率並不高,戰敗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死亡,一種是全須全尾的逃跑,但譜牒數據必然遭到重創。
也就是在戰斗過程中,就算被砍中手腳,卻只會是「屬性」削弱,而「屬性」被打得「清空」,則就是元塵上限、行色力上限、塵緣等等的重創。
除非是死戰不退,讓譜牒能夠重創的數據全部清容,才會造成軀體上的殘缺,而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少見的。
譜牒數據信息遭到重創,其實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殘廢,警危司一些不重要的職位,就是安排給這些人,這也是兵統局創建早期安定人心的策略。
打電話給趙君宗的,依然是大哥趙君萬,傳達了老爹趙大雍的意思。
由于借了兒子數十億的巨款,趙老爹說話的底氣嚴重不足,弱弱的表示,趙君宗多少安排一些人進去,以免他在族親、姻親面前丟了面子。
趙君宗自然不會讓老爹沒有面子,小時爹撐兒,大時兒撐爹嘛!
他給了大哥趙君宗一個職位名單,大約是800個就業崗位,願意來就可辦入職,不願意就算了。
至于入職後會不會有人,打他的旗號作威作福,趙君宗對此倒沒有擔憂,緝事員才是正式的,而且都清楚「超凡優先」的制度,輪不到普通人欺凌。
就算普通人打著趙君宗親戚的旗號,緝事員也可以無視,或者上報給內務,讓內務進行調查。
清除「不毛」人的行動依然在持續,成果顯著,目前已經擊殺3萬余「不毛」人,尸體也被聯邦狀元研究院的人運走。
混入聯邦的「不毛」族約16萬,由于太過分散,而趙君宗無權命令「東廠」之外的兄弟單位,擊殺速度也就很慢。
而「不毛」人自然是有聯系的,如此大量的族人死亡,豈能不引起警惕?必然是清楚,潛伏計劃已經失敗,余下的12萬「不毛」人,頓時銷聲匿跡。
但所謂銷聲匿跡,只是「不毛」人自以為的,大數據早就重新鎖定他們,然後下達新的指令,給東廠特別行動組的緝事員們。
特別行動組是臨時機構,組員共三萬余人,之前能夠擊殺三萬余不毛人,就是人數相等,行動時間一致。
此次是時隔11天,第二次大規則模擊殺行動。
特別行動組的緝事員們,根據指令抵達聯邦各京府的準確位置,等指令更新時間、目標等後,時間一到就會行動,成果就是三萬余不毛人的死亡。
之所以敢一對一的進行擊殺,則就是不毛人當前的狀態依然是普通人,緝事員們就算只是1寸塵緣,屬性值普通不足「百」,依然能一擊必殺。
只要再進行三次特別行動,潛入聯邦的不毛人就全部滅亡。
雖然「明京」依然對「烏京」實施隔絕,趙君宗卻也知道,消息必然傳到「推磨赫」那里,有「不毛」奸,自然也有「人」奸。
但大數據已經被趙君宗設「敏感」司,涉及「推磨赫、不毛族」等等詞句的,都會被標記,並將發送或說出這些詞句之人的信息,發送給趙君宗。
余瓜的信息出頻率較高,趙君宗很是無語,這貨跟推磨赫的聯系這麼密切嗎?除此之外,統領閣、兵統局及十閥的內部人員,被大數據標記的頻率同樣很高。
趙君宗也不需要去追蹤這些人,大數據會進行追蹤的操作,並能做出判定,一旦判定就會下達指令。
而這些行動發放的積分,都是出自趙君宗的積分庫,跟「十譜祀主」的積分庫並無關聯。
他其實也有些忐忑的,畢竟,他的權限見不得「光」,只是「十譜祀主」一直沒有出現在大數據內部,他也稍稍放下心來。
特別行動圓滿完成第三次擊殺,後遺癥就顯露出來,首先是警危司內部的聲音,也就是其它十六個總廠大總管的發聲,他們認為「東廠」越界了。
趙君宗倒也沒有不去理會,而是公開指令內部,越界的聲音倒是消失的,置疑為何這些指令會落到「東廠」的聲音出現。
處理這些聲音,就不是趙君宗的事,而是余瓜的事。
余瓜表示,指令是大數據下發的,大數據繞開你們的廠,你們這些大總管不羞愧嗎?十六位大總管徹底不敢再發聲。
但余瓜能強硬消除內部聲音,卻是無法消除來自統領閣、兵統局、十閥,以及一些聲譽好的民間組強的聲音。
這些聲音的出現,都跟他們的成員被緝捕有關,而他們成員之所以被緝捕,則是大數據判定他們跟「不毛」族有勾結。
只是勾結的證據儲存在大數據,也只有趙君宗能看到並公布,然而,公布後,他就需要解釋很多。
而這些解釋,又必然暴露他擁有大數據的最高權限,趙君宗自然裝聾作啞,反正承受壓力的不是他。
承受壓力的當然是余瓜,余瓜卻也沒有指責趙君宗,他也不知道這些指令,其實都是趙君宗的私下授予。
他只能確實是大數據的指令,而大數據一直以來都是只下指令,從不解釋指令的產生原因,這也是為何警危司擁有指令豁免權。
若是沒有指令豁免權,單是詮釋執行指令的合法,就是一個大難題,更會讓警危司寸步難行,沒有法律依據嘛!
但有了指令豁免權,則任何執行指令過程中的糾紛,就有了法律支撐,無需任何的解釋,指令最大嘛!
其實就算無法得到指令的詮釋,相關人員也是知道為何會被緝拿。
而隨著指令豁免權的漸入人心,只要不是當場擊殺,被緝拿者是不會反抗的。
但知道歸知道,給警危司施加壓力還是要的,畢竟,不能讓警危司覺得自身很牛逼。
第四次特別行動時,出現4621條失效指令,也就是獲得指令的緝事員,沒有擊殺自己負責的不毛人。
但大數據的統計,卻是顯示所有被標注的不毛人,全部死亡,趙君宗有些納悶,調取了失效指令的視頻。
發現緝事員們確實行動了,但只是緝捕並沒有擊殺,沒有徹底執行指令就是失效,而執行指令失敗才是無效。
失效指令還是能獲得「積分」的,無效指令則就沒有「積分」獲得。
視頻後續,緝事員們逮捕不毛人後,出現一個陌人,不毛人就是由此人擊殺的,其它的失效指令,差不多都是如此,時間上有些間隔。
之所以有間隔,則是擊殺不毛人當中,有數十個是同一個人,而看完第一個視頻,趙君宗就知道為何有如此多失效指令。
趙君宗嘆息,這4621個緝事員,已經不符合東廠學院入學資格,也從他的人才儲備庫中剔除。
「不毛」人是汲取普通人塵緣,使得自己產生塵緣,並增漲至0.99寸,而擊殺「不毛」人的「人」,則能直接獲得0.50寸的塵緣。
這可不是天行地色,是成形的塵緣,可直接轉化為自身的塵緣。若是之前是1.5寸塵緣,殺掉一個「不毛人」,就能增漲至2寸。
趙君宗是從大數據運算分析中,獲悉這一點的,他讓三萬余緝事員去殺,就是要增漲他們的塵緣,以加強之後的行動。
但他也不意外有人透露了消息,更不意外有人放棄自身塵緣增漲,只是不意外歸不意外,懲戒還是要的,而且這些人也不再值得關注。
他也沒有去追究與相關緝事員「交易」的人,這些人全都是「十閥」的子弟,而且他們的行為其實不在指令豁免權內,也無法去追究。
隨後,趙君宗公布了此次失效指令的數量,以及為何失效,最後是對這些失效指令的緝事員做出「革除」的懲罰。
革除也給出理由,行動是指令賦予的,行動所得也是指令提供的,你有什麼權力進行轉讓?你的轉讓,讓苦苦尋求塵緣增漲的同僚們,情何以堪?
盡管懲治很嚴厲,第五次特別行動,依然出現3965條失效指令。
趙君宗很是無奈,只得繼續革除這些緝事員,而之前革除的加上此次革除的,之後都加入了督查司,讓他很是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