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陵親率二十萬大軍,其中有八萬精兵,這個比例對于吐蕃來說,當真是破天荒了。」
邊境的臨時據點內,李彥將匯總過來的情報轉給小王子,淡淡地道︰「這就是押上國運,孤注一擲的決戰。」
小王子細細看了一遍,振奮地道︰「吐蕃這些年積攢下來的精銳部曲,已經是傾巢出動,還只帶上三月糧草,再也沒有退路了!」
李彥點頭︰「吐蕃和吐谷渾都是全民皆兵的國家,所以動輒數十萬兵力是毫無壓力的,大非川之戰就是兩國四十萬兵士對十萬唐軍。」
「但所謂數十萬大軍,其實很虛,那些未經訓練士兵完全是湊數的雜兵,與精銳驍勇唐軍對陣一沖就散,還要損耗糧草,是不能全看數目對比的。」
小王子奇道︰「那為什麼還要帶上他們呢?我也曾听吐谷渾的將領有言,部曲人數一多,就管不過來了……」
李彥道︰「即便是名將,往往十萬大軍就是統領極限,所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才能體會出淮陰侯的用兵如神。」
「不過雜兵也絕非毫無作用,全看統帥如何運用,比如欽陵在大非川之戰的運用就堪稱絕妙。」
「前期故意犧牲大量雜兵,營造出吐蕃軍一觸即潰的錯覺,才讓原本負責押送糧草的郭待封,以為此戰必勝,為了搶攻,擅自行動。」
「薛將軍無奈之下,被迫急行軍營救,又由于高原冷瘴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守衛糧草輜重的部隊被吞下,軍心淪喪,欽陵再率真正的五萬精銳部曲與之決戰,一舉將唐軍殺得全員覆沒。」
小王子听得不免有些失望︰「這似乎也不算什麼精妙的戰術吧?若不是勛貴子弟犯蠢,唐軍不適高原環境,也不會慘敗。」
李彥道︰「如果沒有冷瘴影響,以薛將軍沖鋒陷陣的勢不可擋,以大唐天軍的精銳戰力,即便輜重部隊被敵軍圍困,確實是有逆轉局勢的可能。」
「但欽陵順天時,用地利,破人和,每一步都極盡完美,這也是相當可怕的。」
「你別以為這些听上去不難,行軍打仗,本來就不講究什麼天馬行空,而是要腳踏實地,歷代名將都不是靠花里胡哨的戰術成名,取勝手段越樸實的將領,往往越厲害。」
小王子受教,又好奇起來︰「師父,這次欽陵還有勝利的機會麼?」
李彥篤定地道︰「他輸定了!不可輕視敵人,也不必過于高看,此戰吐蕃內憂外患,欽陵是帶著鐐銬起舞,換成任何軍神名將來,都改變不了敗局,你過來看!」
李彥來到案幾旁,扯開黃布,一幅相當詳盡的大唐地圖佔據了大半個牆壁。
不僅囊括吐蕃、吐谷渾、大唐隴右、安西都護府、西域諸國等地,就連西方的大食都略有涉及。
當然目前大唐對于那個阿拉伯帝國的了解還不夠多,所以地形是否準確就不清楚了。
李彥取出一根碳棍,在地圖上輕輕描了幾筆,小王子看懂了︰「這是吐蕃軍可能行軍路線?」
李彥點頭︰「不錯,除非欽陵直接率軍去進攻大食,否則他沒別的路可以走了。」
大唐、天竺和大食,都對吐蕃文化有著影響,歷史上的吐蕃強盛時,還曾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去進攻天竺,卻因為那里氣溫燥熱,在高原上生活久了的吐蕃人受不了,就退了回來。
至于吐蕃和大食,也發生過三次大戰,那時大唐安史之亂爆發,大食覺得有利可圖,謀劃攻佔大唐,結果因為當時擋在兩國中央的是吐蕃,吐蕃與大食開戰,爭雄中亞,三戰三勝,逼得大食直接斷了東進的念頭。
而那個時期的吐蕃軍戰斗力,其實已經遠不如欽陵領兵時期了,即便如此還是打得天竺和大食找不到北,可以說東亞這邊就沒有弱國,優秀的匹配機制從來都是強者互掐。
現在的欽陵沒辦法去天竺,也不可能去大食,那北上的路線就已確定。
李彥道︰「不僅是路線,那里的地形軍中斥候早有考察,連行軍速度都可推測。」
「行軍也是一門大學問,二十萬人的統一行動是非常考驗統帥能力的,《孫子兵法》有言,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按照那時看法,走上百里去爭利,三軍的將領都可能被敵俘虜,走五十里去爭利,上將軍會受挫折,走三十里去爭利,才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可以趕到。」
「每日三十里最合適,所以三十里又稱為一舍,又有退避三舍之說,當然時代變遷,不可一概而論,以吐蕃此次,若要保證戰斗力完整,每日行軍應該在二十里到三十里之間。」
「吐蕃出征的兵力,了然于胸。」
「攜帶的糧草輜重,精確到車。」
「行軍路線和速度,足以預判。」
「而我唐軍的悍勇程度,本來就比吐蕃士兵強,此戰又由薛將軍、裴尚書、王將軍各為行軍總管,統帥十五萬唐軍以逸待勞……」
「哪怕最壞的結果,吐蕃軍困獸猶斗,哀兵必勝,唐軍付出嚴重傷亡,以慘勝的結局施以全殲,吐蕃也必然亡國,如此可保邊境數十年安穩,那是絕對值得的。」
小王子欽佩不已︰「滅強國之戰,能有這般穩妥,師父真是高瞻遠矚。」
李彥目光依舊落在地圖上,眼神里蘊含著一股說不出的情緒︰「這也是我大唐國力強盛,才能如此施為,有正面負責剿滅敵軍的唐軍,又有後方堵截退路的內衛,如此我也可以放心了。」
小王子覺得這語氣有些奇怪,剛要詢問,就見安神感走了過來,臉上帶著揶揄之色︰「六郎,武氏子忍不住了。」
李彥將視線收回,露出由衷的笑意︰「那就送他們上路吧。」
……
「二兄,既然吐蕃願意禮敬我們,與其在這里擔驚受怕,還不如去吐蕃任職呢!」
屋子里面,武三思身邊圍著一圈武氏族人,之前跟他幾乎翻臉相向的武延基、武攸暨等人,也都眼巴巴地看著這位周國公。
武三思卻將信件立刻放到燭火上,注視著它燃為灰燼,才松了口氣︰「你們太糊涂了,這等罪證還不速速毀去,等著內衛來拿人麼?」
武氏子弟眼見他如此反應,頓時大為失望︰「二兄,你難道還要過這種日子嗎?」
武三思環視一群兄弟,眼神里流露出恨鐵不成鋼。
自從隨內衛上路,這群人就沒停歇過。
先是好幾個病倒了,純粹是嚇的。
武三思趁機勸誡他們,不要干壞事。
又有好幾個病倒了,純粹是憋的。
眼見著他們居然要受身處吐蕃的武攸寧誘惑,武三思實在受不了了︰「我們曾經在嶺南流放,那時的日子多麼艱難,不也過來了嗎?你們現在就不能忍一忍麼,太後馬上就要掌權了,看到希望了啊!」
而武氏子弟顯然是另一番想法,反正不在洛陽,武延基咬牙切齒,說話干脆也沒了顧慮︰「二叔,經歷此事你還沒醒悟嗎?太後根本不把我們的死活放在眼里,她就算掌權又有什麼用?我們的日子還是不好過啊!」
武攸暨則十分機智地道︰「如果太後在大唐掌權,我們到了吐蕃,更會受他們的禮遇,太後為了臉面還會派出使節團把我們迎回去,我們就成了雙方爭搶的重要人物,不比現在好麼?」
武三思道︰「你們就沒想過吐蕃都要亡了?現在投靠過去,不就是自取思路?」
武攸暨道︰「吐蕃又不是新羅,頂多吃一吃敗仗,哪有那麼容易滅亡?當年薛仁貴還年輕,都被吐蕃打得全軍覆沒,直接貶為庶民,我就不信現在多上個李元芳,連國家都亡了!」
武三思其實也不認為吐蕃會亡,卻依舊道︰「如果吐蕃大敗,向大唐求饒,我們投靠過去也會被送回大唐,這太愚蠢了,倒不如等待太後上位,給我們武氏都加封賞,她再不在乎我們,也總要用人的……」
武氏子弟連連再勸,武三思只是搖頭不應。
除了表面上的理由外,最重要的是他如今是周國公,一品國公混吃等死,每個月還能領到好多頭羊呢,憑什麼跟這群族人去冒險?
反正此行一定要謹記武敏之和武承嗣的前車之鑒,不管旁人做什麼,他都不參與。
半個時辰後。
勸說失敗的武氏子弟魚貫走出,卻也沒有分開,反倒是換了個地方密謀起來。
武延基率先開口︰「武三思也只顧著自己,根本不管我們武氏全族的死活,和那毒婦一樣,沒有半分親情可言!」
身為武承嗣的嫡長子,周國公之位本該由他來繼承,卻被武後安排給了武三思,這令他不滿到了極致︰「我們的長輩當年就是被毒婦給害死的,她還把我們發配到嶺南,害我們變成現在這副模樣,她不給我們好日子過,也休想好好當太後!」
此言引起了一群武氏子的贊同,另一批稍微冷靜些的則以武攸暨為首︰「吐蕃那邊也說了,必須要有周國公,才會派精銳前來接應,我們必須要說服他。」
武延基面孔扭曲,冷笑著一錘定音︰「那還不好辦麼,找個夜晚直接將武三思擄走,既然同姓武,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