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入關,攻城掠地,屠戮之慘,人理滅絕。余握管至此,幾乎一字一淚,有不忍書而不忍書者,然大明忠臣義士,廟堂上下,前僕後繼,甘死如飴,其義烈忠忱,直足擢日星而動河岳,幸魯王監國,版圖日漸恢復,收復兩京,復興大明指日可待,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今余奉監國旨,記錄我大明忠貞將士諸君子殉節情事,以表彰忠義。」
朱以海在穹隆山下翻看著復社四公子呈上的復興報第一期樣刊,其中開篇頭版頭條便是大明忠義殉節錄。這個頭條是朱以海欽定的,將做成系列連載。
從朱以海出生那年,也就是萬歷四十六年,佟‧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以七大恨正式告天起兵叛明開始,記錄二十七年來,為大明殉難死節的忠義文武。
第一批殉節名單呈上,有孫承宗、史可法、盧向升、孫傳庭、左懋第、袁繼咸、倪元路、李邦華、劉鋌、曹文詔、黃得功、周遇吉、趙率教、滿桂、尤世威、蔡懋德、熊廷弼、毛文龍等十八人。
「建忠義祠,將這些殉節忠義,請入祠中供奉祭祀,臚列姓名,考證事跡,加謚加贈,恩蔭後人。」這十八人的首批名單也是朱以海欽定的,其中如熊廷弼和毛文龍一個是因黨爭獲罪而被朝廷處死,一個是被袁崇煥處斬。
但二人于大明抗虜有功,朱以海特將他們列入首批殉節名單。
至于孫承宗史可法等更不用說。
七十六歲的帝師孫承宗致仕居鄉,清軍入侵,率全家守城,城破後拒絕投降,被多爾袞下令綁在馬尾上拖死,孫承宗的關外戰略,也是曾扭轉過關外的頹勢的。
孫承宗死時,有五個兒子六個孫子還有兩個佷子八個佷孫,守城戰死,城破後,孫家一百多口人殉國。
孫承宗的遼東戰略,在當時爭議很多,朱以海不去過多探究對錯,但其滿門忠烈,卻是值得褒獎的。
尤其是如今,更需要頌揚這些忠烈事跡,給天下人做榜樣。
「孫承宗等十八人,皆追贈王爵、配享太廟、立傳加謚。」
黃得功之前已經被朱以海下旨追封為靖南王,現也特改謚忠武。
冒襄四人站在監國面前,听到這旨意,都有些震驚,追贈王爵,配享太廟,加謚,這可太超規格了,尤其是熊廷弼和毛文龍,都是朝廷定罪誅殺的,現在不僅翻案,還如此追贈,如何不驚。
「尋找十八位忠義之後,各授男爵,錄為官。」
大明開國後只設公侯伯三等爵以酬異姓之功,並無子男爵,而朱以海在不久前提出要增設子男二等爵位,改為五等爵酬功謝勛,並傳諸其子孫,與國休戚。
這第一批男爵十八人,居然是授給殉國忠義之後。
朱以海給孫承宗等十八人追封王爵,還給他們的後人賜封男爵,並刊登于復興報頭版頭條,便是要以此向天下人宣揚,大明對于忠義之士的獎勵,也激勵更多人能夠學習。
把爵位給鄭芝龍、方安國、黃斌卿這些人,朱以海是不情不願暫時沒辦法的妥協,但是給孫承宗他們封贈王爵,給他們子孫賜封男爵,朱以海是非常主動的。
「孤知道你們都是天下有名的才子,這份大明忠義錄好好編寫,不僅要在報刊上連載,將來還要集結成冊刊印發行的,好好寫。」
對文章和報紙做了些批閱後,朱以海便去參加御營軍事會議。
御營軍事會議,實際上成了現在朱以海的臨時最高決策機構,不僅僅是御營和北伐軍的作戰部署,甚至還兼討論許多其它的軍國政務大事。
進入軍事會議的都加了一個辦理軍機事務,或知樞密事餃,御營軍事會議不是正式機構組織,因此俗稱的軍機大臣、樞密大臣也不是正式官職,但實際權力非常大,已經被稱為第二朝堂,甚至是實際上大明的最核心權力中樞。
台紹的行在內閣六部的閣臣尚書們,反倒因為遠離監國,而不如這邊實權在握。
徐石麒、沈荃宸、陳潛夫、虞大復、沈文忠、張名振、袁宗第等一眾軍機、樞密們都到了。
「殿下,穹隆山俘虜的偽巡撫撫標士兵,臣以為皆該殺。」浙江提督總兵官兼侍衛親軍步軍提督鎮東伯張名振上來就放炮。
朱以海對這些俘虜也是考慮了許久。
他也很想殺,但如今是戰時,人是寶貴的資源,訓練有素的老兵更是。
「先拉去勞改營好好懲戒三個月,讓他們修營運糧承受皮肉之苦,同時也要給他們好好上課,給他們改造思想,讓他們知道何為忠義,何為國家。等三個月後,改造完成的,再各按其能力本事,編入各營,或充馬步水軍戰兵,或為輔兵,又或有鐵匠木匠等技藝的,入各制造營等。」
「殘疾的送去後方浙東安置,有那不服改造的,該殺便殺,或直接送去浙東挖礦屯田。」
一名新兵要訓練成合格的騎兵,起碼需要三年時間,而一名優秀的水兵,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朱以海現在兵雖多,卻缺訓練有素,尤其是有戰斗經驗的老兵。
「殿下,這些人都是撫標,平時被土賊喂的很飽,而且手上也沾滿鮮血,想改造很難,不如直接殺了一了百了。」
朱以海搖頭。
「一味殺戮並不能起到多少作用,況且,慢慢的我們實力強了,以後會擊敗俘虜更多的敵人,難道全殺了麼?」
「只誅首惡便是,只要肯悔改的,還是得給機會。」
殺首惡能殺一儆百,但全殺了,除了得到一堆尸體臭肉,便什麼也沒有,軍隊越來越多,以後需要的資源也越來越多,所以能當兵的當兵,不能當兵的去當匠人,或者是去挖礦屯田等。
以前朱以海人少,沒時間精力去安置俘虜,現在已經可以考慮這些了。
「土賊還是沒找到。」袁宗第向朱以海稟報,金吾鎮騎兵拉網似的圍著蘇州城掃蕩,雖然找到了一些逃跑的清軍,以及更多的黃吳二部的潰兵,但土國寶始終沒找到。
朱以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收攏了多少黃蜚、吳志葵的潰兵和家屬?」
「已經收攏了四五萬人,還有不少人已經跑遠了,據說黃蜚已經沿江東去,準備入海。」
「殿下,黃吳二部的人怎麼處置?」陳潛夫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