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鎮、屯鎮,皆將歸兵部,餉歸戶部。團練則歸總督、巡撫、分巡、知府知縣,節制統領。」
「餉呢?」
總理處,大臣們議事。
朝廷養不了太多兵,所以御營京營以外,要整編成外鎮、屯鎮甚至團練、保勇,但具體要如何管理,也是問題,總得制訂一個制度標準。
洪承疇在朝臣中軍事經驗是比較豐富的,還在韃子那里呆過幾年,所以也算是知已知彼,他直言,「一府養五千戰兵加一千八輔兵,如果常備兵,肯定是不夠的,但如果是屯鎮,如果平時五番輪值,兼處于邊地,以卷屬余丁屯田,收獲後向官府繳納地租,然後按額拔給屯鎮供軍,應當是夠的。
再加上邊地茶馬互市,開采礦產,以及賣鹽賣酒,加上厘金,是還可以有剩余的。」
戶部尚書阮大鋮直接道,軍隊和稅賦必須得分開,就如御營也有專管糧餉裝備的官員一樣。
就算是邊地搞屯鎮,也得把兵餉分離。
授分、租佃給屯鎮和其家卷的屯田,也須由朝廷另派的官員負責管理和征收,比如設營田使,或直接歸由分巡、督糧廳、稅務廳、知府等官員,由他們管理並征收,統一登記入庫,然後再按軍需,調拔給屯鎮支用。
特別是茶馬、鹽酒、礦稅以及厘金,更不能假手于屯鎮直接征收。
要是朝廷放權給他們,肯定就要出事。
說著又到了該給屯鎮、外鎮、團練等制訂個什麼糧餉、補貼標準的事,該給多少餉,外鎮屯鎮是一個樣,還是各有標準,屯鎮不當值時是否要給些補貼,當值時又該是什麼標準。
多少月糧?多少餉錢?
要不要吃肉?
需不需要買馬,要不要給馬草錢。
「既然編設外鎮、屯鎮,以及團練,那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要守邊衛國,保境安民,要打仗,還得能打,否則編設做什麼?如果沒有足夠的裝備,難道人手一桿長槍就行了?
這樣的兵,那干脆全民皆兵好了,但又有何用?
先前衛所糜爛不堪,不是很好的前車之鑒嗎?」
吏部尚書徐石麒提出,外鎮應當按之前省營的標準,裝備武器,充實訓練,應當限制在每鎮五千戰兵一千八輔兵,可適當的按其管轄的防區範圍再讓他們保留一些兵馬為屯兵,也可兼領一些團練。
《仙木奇緣》
但應當予以區分,外鎮戰兵營,裝備得好,兵源得精銳,訓練得足夠,得能戰敢戰,糧餉待遇也得提高,不僅得吃飽飯,起碼也還能兩三天吃一頓肉,另月支糧三斗,餉三兩銀。」
三兩銀加三斗糧,在他看來,是保證外鎮戰兵戰斗力的最低標準了,低于這個量,與御營相差太大,連御營的夫勇都不如,還如何保證戰斗力和忠心。
對于外鎮的輔兵,則可降為三斗米加一兩銀子。
屯鎮,則有朝廷所設邊境屯鎮,以及內地外鎮所轄屯鎮,屯鎮應當比外鎮戰兵還要降一等糧餉,如當值時月三斗米加二兩銀,不當值時沒有。而外鎮的屯鎮,當值時月糧三斗加一兩銀。
團練,當值、訓練時,只給米三斗。
若戰時,另給賞銀。
武器裝備,皆由朝廷置辦拔給,無須自置,如馬騾兵、運輸馬夫等,另可領取馬料等。
對于阮大鋮提出的兵餉分離,各級武官任命升降權在朝廷一事,大家也都同意。
控制錢糧,才能控制兵馬。掌握武官升降任免,才能不失控。
其實外鎮和屯鎮設立,本身也都是些地方部隊,甚至是些順營、西營、地方豪強、賊匪等受招安等整編而成,這些軍隊特點就是數量大,成份雜,軍紀差,戰斗力也弱,而且忠誠度不高。
局勢順,還听話,一旦局勢不好,許多人就是牆頭草,甚至轉為亂兵。
如果不好好控制這些兵馬,那不僅軍費開支是巨額,而且也會讓地方難以安定,甚至對朝廷中央形成威脅。
如金聲桓、耿仲明都是降而反正,這種人有地盤有兵馬,且佔據的位置比較特殊,朝廷也一時不好強行整編,以免激起兵變,只能徐徐圖之,一邊加官安撫,一邊慢慢著手,溫水煮青蛙,一點點的收回權力。
還有諸如米喇印、丁國棟這樣的本就是回部土官,起義反清歸明,又處于遙遠河西,朝廷也是得升表示嘉獎封賞,把他們團結過來,所以一時也不能太著急。
必須區別對待,從實際出發,以大局為重。
順營諸部,則編列數鎮,但只保留李赤心的忠貞為外鎮,其余幾鎮為屯鎮。
現在如順營諸部,李赤心打下夷陵後,號稱披甲戰兵八千,高必正整合郝搖旗、劉體純諸將後,也號稱戰兵兩萬余,其余順營諸將,各私立營號,加起來號稱甲兵十幾萬。
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還有峒蠻張安的龍武新軍,他們分鎮江西北部的南昌、九江、饒州等處,加起來也是有數萬人馬。
就連去年從來州敗撤回遼東的耿仲明,短短不過一年時間,如今鎮守東江,屯田朝鮮,居然也控制著幾十萬人口,麾下也報稱三萬軍。
這些將領都喜歡招兵買馬,毫無節制。
朝廷對此也只有一再強調要控制兵額,給他們軍號、名額,甚至從糧餉這塊加以控制,把征糧收稅的權力拿回來。
但他們也還可以通過勸捐、加派,甚至設卡征厘等辦法弄錢維持。
這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奕,在有共同的敵人滿清面前,朱以海也是得小心翼翼的處置,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跟鄖陽王光恩一樣會叛亂了。
只要不太過份,朱以海也不是不能夠能忍一忍的。
放眼未來,從長計議嘛。
就跟耿仲明一樣,雖然這家伙打的小算盤,朱以海以一清二楚,但現在他確實也還是出力抗清的,因此有些事情暫時不計較。
甚至朱以海先前知道耿仲明在東江等地跟朝鮮人走私貿易後,還特旨給他,派人在那邊正式設立邊市,讓耿仲明協同管理,甚至還主動提出這收的關稅,特拔部份給東江鎮為軍餉,還默許耿老二在東江鎮暗里也搞貿易。
你只要打韃子,不跟韃子私通,一切好說。
不過對耿仲明這擴軍速度,朱以海還是得敲打他一下的。
現在大臣們也提出,對外鎮的兵馬,一鎮就給六千八名額,超出的可以編為屯鎮或團練,仍由外鎮提督們統領,但起碼名義上也是分開了,更正規了。
東江鎮編一外鎮,再轄屯鎮、團練,三萬人也能安排的了。
起碼也是在朝廷監管之下。
「此事就按諸卿所議,外鎮、屯鎮、團練、保勇,都要擬出一份正式的制度出來,以後照章辦事。地方民政、司法、財稅這些,都要由朝廷派出的地方官員負責,將領們只負責鎮守練兵打仗,其余的不用操心。」
「鑒于諸外鎮將士們的忠勇勤勞,朕決定給每鎮特賜十萬塊銀元,以示嘉獎。」
一鎮十萬,倒也不多。
現在御營,每一個戰兵營,一個月光士兵的餉就要三千塊,御營本部五軍,外加十個行營,本部五軍各四鎮,一鎮就有十營。
本部有二百個戰營,行營又有一百個戰營,僅這三百個戰營,每月就要九十萬,若加上配備的輔營,打底一百萬,還沒算上軍官以及公用銀的。
御營是月月開支,甚至還有養老金。
外鎮可沒這個待遇,甚至裝備這塊,現在御營裝備越來越精良,尤其是擁有專業的水師、騎兵、炮兵,步兵們也大量裝備火器,火器化不斷提高,這都是外鎮們無法比擬的。
他們的裝備還都比較老舊,供給的也慢和少。
時間越久,裝備差距會越大。
特別是當行營完備後,他們就會處于御營的包圍之中。
這次一鎮給十萬,不過是相當于御營一鎮三個月的兵餉而已,但卻能起到不錯的安撫激勵效果。
給了這筆銀子,朝廷再要求他們規範後額,交出稅賦,他們也不好再拒絕。
甚至給了這筆銀子,棉甲、火槍、火炮等裝備調拔少,也不好多說。
畢竟御營優先,那也是完全政治正確的事。
如今御營本部裝備都還沒完善呢。
到如今,皇帝的御營建軍思路其實也基本上確立,就是中央五軍,加地方行營十鎮,以後可能還會是行營十三鎮,十五鎮,甚至十八鎮,大抵會是一省一鎮行營。
在京畿要害之地,再有五軍駐扎。
邊疆之地,則是屯鎮,內地以團練為主。
將來外鎮肯定是漸漸要整編進御營行營,或是轉為屯鎮的。
能打的御營集團,待遇要好。
內地沒什麼戰斗任務的守備部隊,待遇肯定要差些。
御營的諸軍中,肯定又以本部五軍是王牌,一軍四鎮,一水一騎兩步,步兵還要建立專門的炮兵部隊。
火槍會大量裝備,形成以火器為主的部隊。
雖然這個路很漫長,但定好的方向,穩步前進便是。
有了這個建軍方桉,然後便是財政上的配合,以及軍工後勤體系的建設及保證,甚至是武官的培養選拔,士卒在點選等。
「朕打算建立幾所軍校,在青島設立皇家海軍學院,奉天設立皇家陸軍學院。蓬來宮外,還將設立皇家講武堂。
另外,朕要效彷唐制,設立親勛翊武四衛。」
「皇族、宗親子弟,年滿十八歲,點選錄用,為親衛,親衛兩營,一千名額。
以皇後、皇貴妃、九妃九嬪族親,授爵勛臣、賢德後裔子孫,年滿十八,點選錄用,為勛衛,勛衛兩營,一千名額。
以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子弟,年滿十八,點選錄用,為翊衛,翊衛兩營,一千名額。
另特旨以軍中保家衛國而戰斗犧牲之烈士子弟,年滿十八,點選錄用,為武衛,武衛四營,兩千名額。」
皇帝將新建四衛,但與原來的錦衣衛等不同,這些人也不完全是唐代的內三衛五府。
他們選拔有特殊標準,皇族宗親,或勛戚子弟,或品官子弟,或烈士遺孤,他們總數五千,入選之後,到京服役。
他們輪番戍衛宮城以及守衛宮門,部份隨侍天子,朝會時也兼充當儀仗隊。
不當值時就駐于宮外,訓練習戰,有武將授戰法,甚至天子都會給他們講課。
所以這是一支很特殊的兵,與普通的御營各鎮不同。
甚至說與之前的府前衛有些類似,畢竟府前衛之前也還有個名號,學軍。
只是這次的四衛,選拔有限制,而且他們也不是一直在四衛當差。
定期考核,按成績會分批下放各鎮任職,或在本衛升職,四衛兵剛點選時其實就是普通士兵,跟唐朝的三衛直接授七八品不同,從兵做起,但他們表現好,就可以畢業,然後升職到其它鎮了。
這既是對皇族宗室、對外戚勛臣,對百官甚至對為國犧牲的烈士們的一種優待,同時也是另一支天子學生。
這些年輕人在京侍衛天子數年,甚至接受天子親自教導,然後外放為低級武官,隨著戰斗功績而逐漸升遷。
一批批年輕四衛外放,必然是能更加保衛皇權的。
其中如親衛,只限皇族宗室,五服內的宗室和五服外的皇親,各給五百個名額,不斷招收這些朱家子弟來訓練,將來源源不斷走向軍中各個指揮崗位。
以此保證皇家在軍隊中的一定比例和地位。
武衛比較特殊,只以犧牲烈士的子弟入選,而不限出身門第等,也體現了皇帝對于普通士兵們的感激和厚待。
五千名額的四衛,出一人再點選補一人,維持不變。
這將成為一個皇家士官學校,為軍隊源源不斷的輸送忠誠可靠的年輕低級武官們。
大臣們倒是早就習慣了皇帝會不時的拋出些新鮮東西來,也習慣皇帝行事向來謀定後動,等皇帝仔細的解釋完四衛的情況後,倒沒幾個反對的。
除了這個武衛,其實親勛翊三衛,雖然歷朝名字不同,但都有類似的一種門蔭福利,不管叫什麼名,本質上差不多。
那些官員,尤其是勛臣外戚,哪會沒有特殊福利呢?
就好比以前大明對爵位非常重,與唐宋那種輕爵位甚至虛爵位的朝代不同,大明非社稷軍功不封世爵,外戚一般也就是封流爵,頂多傳一兩代而已。
那些世爵的勛臣子弟,各種待遇極高。
比如勛臣直接充任總兵官,或者如魏國公世代鎮守南京等。
一些高級官員,其子弟出仕等也有很多路子,並不是一定得走科舉之路的。
如今天子改革封爵制度,對宗室爵位幾乎重定,削的厲害。許多傳了快三百年的勛臣家爵位也奪了。
新封的宗室、功臣爵,也不如以前,甚至有好多終身爵、虛封爵。
所以現在新設個四衛,也算是給這些勛戚宗室等子弟,增加一條出仕做官的路子而已,還是個很有份量的路子,給皇帝做侍衛開始,在京城呆幾年,就能從隊總哨副等做起了。
好事啊。
誰會反對?
比起直接按門蔭蔭官的制度,這也不沖突,相當于多了個福利,還很實在,大家當然樂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