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山東威海。
從威海鎮港駛來一條船到了劉公島碼頭。
「據說在戰國之時,此島為劉公別業,也有人說是漢朝滅亡後,劉氏皇族避亂來此島,如今倒也無從考證,不過島上倒是有劉公祠劉母祠還有龍宮廟。」
「之前島上只有東西兩村,人口不多。吾皇北伐,遷都登州,駐兵威海,也在此島上建工坊、碼頭等,倒是讓這里日益興盛起來了。」
船上下來一行人,看著劉公島新擴建的碼頭,感受著這勃勃生機。
朱以海入登來後,也在山東裁撤衛所,實土衛所直接設縣、鎮,無土衛所則直接並入縣鄉,威海衛裁撤,軍戶為民,隸屬文登縣,威海衛改為威海鎮。
在紹天朝新制里,規定府州縣治所在為城,城外的市鎮、村莊、屯集人口滿五萬者設鎮,其余為鄉。
威海正式撤衛設鎮,下轄街道、村里。
由于威海港位置優良,且海港每年大部份時間都不凍,故此這里還成為水師的駐地,同時從這里抵達朝鮮的仁川十分便捷。如今大明與朝鮮海上貿易,朝鮮向大明開放平壤、義州、仁川等幾個港口。
威海港出入的商船也大大增多。
威海駐有御營水陸兵馬,劉公島上還有炮台、水師營和水師學堂以及教導營,上面還有許多御營官兵的家卷,加上鑄炮廠、造船廠等的設立,使的這座海山仙山也十分熱鬧起來。
原本僅兩個小村子,如今迅速超過萬人。
距離威海港不到十里的這座島,碼頭上一片繁忙。
碼頭上有人來迎接。
「現在劉公島很興盛啊。」威海鎮的鎮長陪著幾名從東京來的官員道,劉公島的保長劉繼祖接話道,「確實,我從小在這里長大,我家據說漢代時就居住在這島上了,洪武時設威海衛,成為軍戶,後來因倭寇騷擾,朝廷把島上的人都遷入內地,嘉靖年間,這島上還一度為倭寇佔據。
後來倭寇平定,我們才又回到島上墾種。」
劉繼祖是劉公島的保長。
以前大明朝是皇權不下縣,縣以下不治,都是鄉紳自治。
朱以海的紹天朝廷,如今卻是縣下設鄉鎮,鄉鎮下編保甲。鄉鎮有鄉公所、鎮公所,保甲還設有保公所。
鄉鎮有鄉長鎮長副鄉長副鎮長,下有辦事員一到三人,鄉(鎮)丁一到三人,保公所有保長、副保長,保丁一到三人,各甲還設甲長一人。
實行管教衛三位一體,管理戶籍、稅賦、治安等。
原來是鄉村都交給鄉紳、大族自治,但朱以海覺得這樣做雖然省事,但問題很多,所以整合起來,加強管理。
鄉鎮長屬于流外,但有具體的職事任務,協助縣里辦事。
其實以前各縣雖然明面上官兩三個,吏沒幾個,但事實上一些大縣胥吏上千,只不過不是正式編制而已,但一樣還是吃公家飯,開銷一樣是加在百姓頭上的,只不過沒列在朝廷正稅里面罷了。
皇權不下鄉,于是官吏全都集中在縣一級。
有需求那就該正視,與其都擠在縣衙,倒不如合理的派出。
健全組織,明確職責,當然能夠提升效率,也能方便百姓。
劉繼祖這個保長雖然不入流,但一個月有三塊龍銀俸錢,具體的事情也還是不少的,十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正常是一千戶一保,不過實際上也是有彈性的,甚至保之上還有聯保。
劉公島發展迅 ,從原來的兩個村,百多戶,到現在已經過萬人了,雖然有許多都是屬于御營軍方管理,但也仍新建了一個村,原來的兩個村也人口大增。
實際上劉繼祖這個保長,現在管的不是一千戶,而是幾乎管了整個劉公島上非軍事區人口,足有幾千戶不止。
他不僅要管著上千人的保丁,也還有一支百人的鄉勇,甚至還有一支幾十人的保安隊,有十來人的保辦事處的辦事員隊伍。
從戶籍管理,到治安巡邏、保丁訓練,甚至防盜緝賊,打擊走私等等,什麼事都要管,連一般民間糾紛訴訟也是要管的,除非是刑事桉件和重要的民事桉件,一般的民事糾紛,都是他們負責調解。
所以別看是個流外雜職,但也是個十里侯。
平時保長們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管理十家牌,每十家立一牌,上面要詳細登記各戶籍貫、姓名、年貌、行業。
各牌還要輪流值日,隨時檢查更新牌上戶籍情況,如遇可疑生人,都必須隨時上報,若有隱匿,十家連坐。晚上還要值班巡夜,防火防盜!
牌長們當值時,得負責巡視各家情況,如誰有有人外出,有人家來了親戚,都得問清楚。
在戰亂動蕩年代,這樣嚴格的保甲制度,可以嚴防奸細賊匪,打擊盜匪。而各戶青壯編為保丁,再從保丁里輪抽壯丁為鄉勇,閑時訓練。並輪流調人充當保安隊員,進行巡邏等保安任務。
對鄉村治安確實有很大幫助。
甚至這保甲法,也為戰爭提供良好的預備兵員。
所以別看保長沒品級,但如劉公島這樣的大保,他們還有保學校、保安隊、保鄉團、保辦事處等,到了收稅季節,還要協助收稅收糧。
今天鎮長親自陪著東京來人,劉保長也不敢怠慢。
自皇帝遷都登州,這威海也就成了京畿之地,天子腳下,就好比劉公島,也駐有許多兵馬,還有水師學校,水師教導營等,不僅有駐軍、學兵,也還有少府監、工部等轄的皇家工坊、朝廷工坊等。
這些是他管不了的,但畢竟同在一島,平時也是常打交道,這就需要有很強的辦事溝通能力,否則這保長了是當不好的。
陪著京城來的上官,在島上轉了一圈,介紹了各處情況,甚至檢閱了下保里的保安隊,又特意把保里的鄉團召集起來。
「本官這次來呢,是奉旨前來籌備威海驛遞的,威海這里要籌備驛站,另有郵遞鋪等,兵部郵驛局計劃在威海設水、陸驛館各一,遞運所、急遞鋪、郵遞鋪、民信局等各若干。」
這名綠袍官員是兵部新設的郵驛局的,來做前期籌備考察,選址,招人等。
事情很多,特來打前站。
「大人有什麼需要,盡管吩咐,我們劉公保一定全力配合。」劉繼祖很痛快,反正他們這些保辦事處,就是配合上級衙門辦事的。
「煙台是大港,以後會更加興盛熱鬧,所以水陸驛館、郵遞鋪等會比較多,人員也會較多,目前計劃是準備先招募三百人。」
劉繼祖還以為這驛遞招驛卒,還是跟以前那樣,不由的有些擔憂,驛站害民,這是公認的,當驛卒那更是倒八輩子霉,比當衛所兵還慘,會被層層剝皮吸血的。
「陛下仁厚,改革驛遞制度,驛卒待遇也很好。」
他簡單的說了下驛卒的情況,要從各地鄉鎮招募,挑選良家子弟,年齡二三十歲之間,當然如果能騎馬會開船的這些更加優先。
選中後待遇會很好,一來是成為驛卒後,就隸屬于兵部,相當于準軍人,按月領餉。
驛卒底薪二兩,馬卒、船夫還會另有些增加。
「一月有二兩工食銀?」劉繼祖很驚訝,他以前是威海衛的軍戶,很清楚地方上這些衙役啊,驛卒之類的收入有多少,好多底層的役,都是限定一年六兩工食銀的,一月就半兩。
一些書吏,才能一月一兩。
所以給衙門當差,如果真靠明面上那點工食銀,自己都養不活,別說養家,都得找機會撈外水。
以前大明的驛卒更慘,當驛卒累死累活,可能還要倒貼錢進去。
「二兩是要養馬嗎?」他問。
「養馬另有草料錢的,二兩只是工食銀。」
朝廷既然要重建驛遞,不可能再跟以前一樣,難道還要再逼出個李自成麼。
驛卒以後就是準軍事人員,隸屬兵部,大概跟屯鎮兵類似,直接受兵部管轄的,也相當于是個鐵飯碗了。
不僅有月餉,還能享受諸如驛服、鞋等發放。
當然最重要一點,朝廷打算在設驛、遞的地方,于周邊征一些田地,設為驛田。這些驛田產權為朝廷所有,專門出租給驛卒的家人。
佃租四六分成,佃戶六,且只收秋糧收成。
只要驛卒在任上,那就能享受十畝地佃租權,種不完的話也可以再轉租。
等驛卒年老離職,或去世了等,這佃租權才收走。
這就是給驛卒額外的一份保障。
雖說如今戰亂年代,土地價格下降。
但是,土地仍然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朝廷就算授田分地,也是拿出官田來分,私人土地,也得保護,不能隨時奪取。
所以田地是有限的,還得按照貢獻,優先分給軍人,賞賜給功臣等。所以絕大多數普通窮人,是沒機會分到田地的。
而佃田耕種,就得受制于地主,一個安穩可靠原租佃權,也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大明以前,在江南這種富裕之地,早就還出現了田骨田皮分離,就是地主擁有土地所有權,即田骨,而佃租權為田皮。土地買賣,卻不破租佃。
許多地主就算擁有土地所有權,但卻沒有租佃權,租佃權在擁有田皮的人手里,一地二主,擁有租佃權的人可以轉租,甚至轉賣田皮,地主也不能干涉,這都是因為土地的稀缺和珍貴性導致的。
如朝廷現在給驛站專門劃一塊驛田,租給驛卒家人佃種,這確實是非常不錯的福利,以後局勢安穩,這福利越發珍貴。
朝廷之前搞屯鎮,就是拿屯鎮周邊的田地劃屬于屯鎮,然後給屯卒一些田地的佃租權,現在搞驛郵,也干脆把這套拿來使用。
一個月二兩銀子,說低不低,說高也不高,畢竟驛卒是個辛苦活,所以給份驛田租佃,也能增加他們的收入,加強保障。
對于朝廷來說,官田出租給百姓,租給誰都是一樣收租,可如果優先租給為朝廷服務的人,這就相當于變相的一項福利,惠而不費。
「驛卒要優選本地身家清白,三代無犯罪記錄,三三十歲年輕強壯者充任,自願報名,體檢篩選,凡符合條件的都可以報名登記,然後選拔!」
劉繼祖越听越覺得這事好啊,選上驛卒,相當于當了兵,還沒什麼危險,待遇雖不如當兵好,但也還不錯。
而且這位大人也說了,驛卒屬于兵部統領的準軍事人員,以後御營、京營、行營等補充兵員,也會優先從屯卒、驛卒里選拔。
「大人,我家有個小子二十出頭,會騎馬也會駕船,你看能報名嗎?」
「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