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路上沒有時辰,他也不知自己死去了多久,就怕現在天光大亮。
宮內守備森嚴,自己若是憑空出現在仁壽宮中,少不了要被皇宮大內的禁衛糾纏。
這些禁衛之中頗有一些武功響當當之輩,平日里不顯山露水,若放到江湖之上,定能掀起滔天波瀾,李孤行在狂也沒到將天下眾英雄視若無物的地步。
況且,在他身後十八個佛像緊隨其後、如影隨形,就算喚出他師尊諸葛玄策,也未必能在這等情況之下安然無恙的逃月兌。
只是,自己被這「傳世龍骨」拖行而出,怎也反抗不得,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運氣,希望此刻仍是黑夜,仁壽宮中的人未曾解穴。
然而,當他撞破佛堂大門的那一剎那,自己的心髒停了一秒。
此刻天光不僅大亮,仁壽宮中的人盡數轉醒,連孫太後都已經梳洗完畢,在仁壽宮中處理事情。
所有人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的忙碌著,絲毫沒意識到佛堂之中出了事情,待得殷紅血光破開佛堂大門,一個豐神俊朗的少年被一根晶瑩玉潤的骨頭拖在天空之中,其後跟著十八尊神情嚴肅的佛像,砍殺而來,直將這些平日里沒見過風浪的宮女太監嚇傻了。
孫太後雖見多識廣,卻也被這景象駭的不輕,只因這場景乃是他想而未敢想之事。
誰見得這般詭異的事情還能保持淡定?
在一片驚叫聲中,李孤行心中咆哮不止。
就在他使力掙月兌的一瞬,殷紅的光芒突然消失不見,那「傳世龍骨」自行鑽入了他的懷中。
他暗自驚喜,想要施展個「分身術」從皇宮大內之中逃跑。
奈何那十八個佛像追的太緊,轉瞬之間便欺身近前,紛紛施展手段,向李孤行攻了過來.
但見金光亂閃、巨響雷動,十八佛像施展神功,瞬息之間將仁壽宮打的地動山搖。
仁壽宮中的太監宮女早就嚇得抱頭鼠竄,而孫太後還強自鎮定的坐在桌前。
其中一個佛像手持降魔杵,用了狠力向李孤行砸去,被他輕靈一閃,施展「東木速行」躲過,卻又見得,那巨大的降魔杵砸落之後,不免要波及到孫太後,立時又閃了回來,「金剛不壞神功」一出,「 」的一聲巨響接下了這勢如雷霆的一杵。
他轉頭看了看孫太後,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問道︰「太後,你沒事吧。」
孫太後被嚇的一呆,當即愣在原地。
不過,畢竟是當今太後,見識過大風大浪的人,他見李孤行突然出現,問道︰「你是何人?」
李孤行當然不敢報上自己姓名,謊稱道︰「李重九。」
「李重九?當朝還有年輕人起這樣的名字?假的吧!」
李孤行見自己謊言被戳破,卻也不慌,一面施展武功對抗那十八個佛像,一面保護著孫太後,生怕孫太後被波及,損傷一分一毫。
他本想逃開,只不過那十八尊佛像攻的太急、太緊,令他困在原地。
于那十八尊佛像打了近乎是個回合,李孤行已然渾身浴血,受傷慘重。
孫太後道︰「少年郎,你若有法逃走還是逃吧,犯不著為了我這般年紀的人豁出性命。」
能將自己性命看的比一個陌生少年還輕的人,普天之下或許也只有孫太後這樣愛民如子的人才會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做到。
李孤行慘笑著,「太後,我若走了,只怕你這仁壽宮會血流成河,我再撐會,等到禁衛高手來此,就好辦了。」
孫太後道︰「禁衛哪里還有什麼高手,都隨皇帝出征了,你還是逃吧。」
這消息對李孤行來說還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沒有高手,他逃出皇宮便會容易些,憂的是,若沒有高手,這十八尊佛像自己如何能敵?
那十八尊佛像又結成大陣向李孤行攻來,將攻勢匯聚(本章未完!)
267、先帝遺詔
一處,蘊藏著磅礡威力。
李孤行越斗越悍,縱使不為了自己,為天下百姓留住這樣一個賢德的太後,他也不能退縮半分。
李孤行本就斗不過這十八個佛像,幾個回合下來,身上的血漬更濃,幾乎要敗下陣來。
「難道我還要再死一次?」
想到這「死」字,李孤行心頭登時一緊,回想起方才在幽冥地府之中無限留戀與絕望的望著奈何橋,不禁又回到了當時的那個狀態。
他竟再不出手去擋了,任由那十八個佛像向他強攻而來。
不僅如此,連「金剛不壞神功」也被他撤了回去,整個人毫無保留的暴露在十八個佛像身前。
孫太後見此情形,大急道︰「少年郎,你要尋死?」
尋死?自然不是,李孤行自幽冥地府回來之後,知道生命來之不易,哪里還有想要尋死的想法。
可他這般一動不動,毫無防備的站在這里不是尋死又是什麼?
十八個佛像合力一擊,就要擊到面門的時候,忽而白光大盛,那根如玉般晶瑩的骨頭擋在李孤行的身前,將那些佛像迫了開去。
白光之後,李孤行淡然站立,整個人處于一種極度放松的狀態,身後逐漸升起了一柄長劍,一柄閃耀光芒的長劍。
不知何時,他丟失的劍心被逐漸尋回,長劍無鋒,算不得完全,卻是他真正的劍心。
就在「傳世龍骨」以白光阻隔十八佛像的時候,李孤行由心中孕育而出的長劍也自身後生了出來,隨著他兩眼暴睜,長劍劈斬而下。
孫太後武林高手見識不少,便是他的丈夫,宣宗朱瞻基就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包括他早年的經歷,似乎從未見過這樣凌厲的劍法,更沒見過這樣純粹的劍心。
「你究竟是何人?」
李孤行不再隱瞞,言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乃是原北鎮撫司千總李四顧之子,李孤行!」
言畢,那無上的劍氣猶如切豆腐般將那十八尊佛像斬成了渣滓,塵土灑滿了仁壽宮。
孫太後撫掌大贊,同時腦中回憶了起來。
太皇太後張氏還在的時候,身邊跟著一個叫做夜風聲的小太監,乃是三保太監鄭和收養的義子,而他的身邊有一個十分要好的玩伴,似乎正是這李孤行。
再一想,孫太後面色變了起來,竟變得有些驚慌。
面對那十八尊佛像的攻擊他尚能不動如鐘,此刻面對護著他的少年,卻變了面色,只因在他眼中,李孤行遠比那十八個佛像更加可怕。
「你便是殺了駱勇的李孤行?」
李孤行心頭緊縮,收了神通,對太後鄭重一禮,「此間誤會頗多,駱勇畢竟死于我手,但卻並非是我殺了他。」
孫太後定了定神,再見眼前少年,斜眉入鬢,眼角斜飛,很是少年英氣,雖然面容之上多了幾分邪氣,但整體來說仍是一個偏偏正人君子的形象。
雖然人不可貌相,但對于孫太後來說,相由心生,終歸是有些道理,況且李孤行方才護佑了他,怎也不至于殺害自己,當即緩言道︰「如此說來,倒是被人冤枉了。」
李孤行磕頭道︰「多謝太後明察!」
孫太後自然不會只憑借一個人的相貌便妄下論斷,只不過他相信李孤行的品性,更听說過他身為北鎮撫司之中唯一佩劍的正人君子。
且李四顧兢兢業業,在朝廷之上享有賢名,便是讓他找一萬個理由也找不出一個不顧自己一世清名去殺害內閣大臣楊榮。
對于名來說,在江湖之上李四顧號稱北武林王,在朝堂之上年紀輕輕做到了北鎮撫司的千總,再有兩年,說不定錦衣衛指揮使也非他莫屬。
于利,憑借一張嘴,李四顧便向眾多門派借來那麼多黃金,為自己的兄弟駱勇看好的女子贖身。
況且他也不是那種貪(本章未完!)
267、先帝遺詔
圖名利之輩,否則也不會在江湖之中闖下那麼大的名頭,卻偏偏來北鎮撫司做個錦衣衛。
只是,孫太後早早想到了這點,奈何已經還政與幼帝,自己再也不便插手這件事,故而令其蒙冤。
孫太後道︰「過去的事,倒不重要了,你怎會在「仁壽宮」內?又怎會在佛堂之內?」
若說實情,那可是掉腦袋的罪過,孫太後雖說皇宮大內之中沒有什麼悍手,但那些人一擁而上,配合箭矢火器,自己也萬活不過。
但他面對孫太後,這樣一位賢德之人,自是不想說謊,況且孫太後口頭上已算是替自己父親沉冤昭雪,頭腦大熱之下,不免做回了原來的自己,心直口快了起來。
他將趙無錢的事原原本本同孫太後講了一便,又將尋這「傳世龍骨」的事情告訴了孫太後,引得孫太後一陣驚呼。
「原來這段日子,你做了這麼多的事情!」
李孤行道︰「草民與太後所說只有隱瞞,未有欺騙,實際上,千難萬險,比我口中所說要艱苦的多。」
孫太後也不是個小氣的人,單憑李孤行在苗疆所做的事情,其功績便不亞于再打到斡難河畔,更可獲得「封狼居胥」的殊榮。
畢竟若不是李孤行出手相助,王岳所帶來的大軍尸骨無存,恐怕這大明的江山社稷也已危矣。
這樣的功績別說是一個沒什麼用的骨頭,便是封他做個一品大員也不過分。
但祖宗禮法不可廢,那「傳世龍骨」乃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劉伯溫所制,護佑大明萬事昌隆之物,哪能這般隨隨便便給人。
孫太後眉頭略皺,伸出手來,「李孤行,先帝既命我好好看管龍骨,我便要謹遵先帝遺詔,誓死守護。」
她說的斬釘截鐵,不留半分余地。
李孤行道︰「太後,實不相瞞,草民雖受重傷,但憑你的武功,要攔我還不夠。」
他剛轉身要走,卻見門外已經搭好了強弓硬弩,火銃刀劍,若不是怕傷到太後,恐怕早就沖進來將李孤行斃命當場。
李孤行悍笑兩聲,眼楮瞪向孫太後。
「我素來有個習慣,擒賊先擒王,太後可不要逼迫草民動粗。」
孫太後道︰「那你便從我尸體上踏過去吧,我日夜追思先帝,早就想隨他而去了。」
267、先帝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