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文明覺悟,宇宙方生(二合一)

作者︰江天寥廓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通過安南的變法來倒逼國內,這是張執象和嘉靖定下的策略。

南征軍的思想改變是很重要的一環,只有他們見過、體會過,才能明白其中的不同,才會由舊時代的軍人轉變為人民子弟兵。

至于黎維寧。

他只看到了均田免賦下百姓解放後爆發的力量,卻沒有想過任何事物新生的時候都是充滿力量與生機的,問題在于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人心深處沒有進行革命, 有些東西終究會死灰復燃的。

那個時候才叫麻煩。

因為常年吃人參補身體的人,真正生病需要人參的時候,人參吃下去,藥力效果卻上不來,最終一命嗚呼。

抗藥性也好,厭倦感也好,其實都一樣。

大明不光是亡在內部矛盾,亡在士紳豪商,更亡在大明已經太久了,即便那些士紳豪商,自己都陷入了一潭死水,利益瓜分完畢的他們,對大明已經產生了厭倦。

他們都不想在大明的旗號下辦事了,他們想換個新環境。

歷史周期律不僅僅體現在農民起義身上,還體現在食利階層身上,資本是需要增殖的,食利階層內部也是會卷的……

我們常常思考被剝削者受到壓迫後的觸底反彈,卻忽視了來自于上方的觸頂反彈。

這是不對的。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他們是一個階層,又不是一個門戶,一個門戶內,誰當家也是要爭的,很多時候, 其實野心家的活動,才是真正推倒大廈的關鍵。

例如唐朝的安史之亂,這跟百姓就沒有關系。

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這些野心家的動作,中晚唐就陷入了無休止的亂戰。

而明末,就是那群士紳豪商不願意玩「大明」這個舊游戲了,想換個新游戲,不然建州女真憑什麼入主中原?

只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玩月兌了而已。

張執象和嘉靖沒有輕易在大明掀起馬學這一套,便是出于這個考量,就算初期成功了,幾十上百年後變質失敗,那這個旗號也就再也無法起到應有的號召力了。

不想人們倦怠,就必須最開始就做好規劃,明白自己要什麼,找到那個正確的答案。

黎維寧不懂這些。

他陷入了狂熱,安南的百姓也熱情似火,南征軍也干勁十足,他們看到了眼前,卻沒有想過均田免賦之後呢?

多少人會有戰爭勝利了,我就不能享享福的心思?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人是有私心的,這是出于生物活著的本能,這是消滅不了的,如果硬要消滅,就是否定生命,大禹治水告訴我們,洪水是堵不住的,只能疏導。

源于生命的東西,當歸于生命。

……

張執象是五月初三離開的京師。

前面說過太行山有八徑,出了京師,往西走就是太行山,太行八徑其實是有一條路線將其全部貫通的,張執象走軍都徑進太行,便可一路南下。

雖然千百年的開闢,有了路,但畢竟在山脈當中,南下之路並不好走。

他沒有騎馬。

出京師以後,張執象便開始闢谷,一路餐風飲露,穿山走林,路上遇到許多商隊,也遇到更多的山賊。

太行山延綿一千四百余里,是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四省交界。

商路往來,絡繹不絕。

山高林深,適合山賊藏匿,當然,也不全是匪徒,許多山賊其實就是山下逃稅的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便往山林一鑽。

山西礦產豐富,往東特別是往京師運輸最多的貨物就是煤炭。

大型城市必須要有足夠的煤炭資源,從北宋開始就這樣了,開封這樣的大城市,燒柴是供應不了上百萬人的,必須燒煤。

煤炭的利用,焦炭的開發,是冶鐵進一步的關鍵。

我國歷史上的冶金技術發展,都是有脈絡的,而煤炭的應用不光是生活、冶金,南方大量新建的工廠也需要煤炭,蒸汽輪機也需要煤炭。

這些年來,晉商可以說是賺的盆滿缽滿。

唯一的缺陷就是,江南人不帶北邊人玩,舟山委員會里,沒有晉商的席位,南京更是插不上話,晉商缺乏政治資本。

為何京師富者,十之七八都是晉商?

他們有錢,得花出去才行,然而大明要麼是南京說了算,要麼是皇帝說了算,他們都不太喜歡晉商,晉商這麼些年來,也沒能成勢。

這可不行。

朝廷上收買的官員再多,你不能形成組織勢力,就是一盤散沙,真出了事,是不頂用的,錢再多沒有力量保護怎麼行?

因而。

晉商不僅與宣府、大同的邊軍將門糾纏不清,在這太行山中,許多山賊,本就是他們培養起來的……

張執象一路見聞之後,決定繞個路。

他走到飛狐徑後便折返向西,往大同而去。

越往西走,越是感覺到大明朝的氣候問題,400毫米降水線的遠離,讓太行山以西的這邊,明顯荒涼,哪怕是五月入夏了,也不見江南的滿目綠色,而是多有黃沙。

走到大同,才知曉邊軍苦寒。

哪怕臨近黃河,也是黃沙漫天,出了大同,到了長城外,才明白什麼叫做荒涼,也算明白為何大明不收河套了。

因為這里根本就沒辦法生存,茫茫荒地,連蒙古人都看不見。

要一直往北走。

走到黃河「幾」字的最北邊過了河,才能夠看到一塊綠洲,那里是豐州灘,也就是明史里記載的水草豐美之地。

那里是現代意義上的河套,而古代意義上的河套,是黃河以內。

在黃河與長城之間的數百公里土地,所謂的河套地區……全是荒漠,是毛烏素沙漠。

大明不比現在。

五月的黃河,夏季枯水期開始,在中上游的位置,那水流量根本不像是母親河,動了冬季枯水期,斷流會更加頻繁。

蒙古人都不要的沙漠,被吹成水草豐美,塞上江南,明史更是記載夏言因為諫言收復河套被斬,簡直就是個笑話。

沙漠給你,你去屯田?

而且從大明開國以來,就沒有佔領過河套,又哪來收復一說。

只是開國之初,北擊蒙古,防線開拓到了豐州灘一帶罷了。

洪武永樂年間,草原本就是大明的領地,後來裁撤邊防也是情理之中的,太祖為了讓蒙漢融合,當時蒙古的富貴子弟,可全都是接到京師來讀書、婚配的。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的妹妹,就是牽頭,而且招了不少蒙古的駙馬。(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趙敏的原型。)

在京的蒙古官員一度超過兩萬人。

民族融合才是大趨勢,草原那麼大,總會有人去生活、放牧的,你不可能把人都殺光,要麼你讓蒙古人放牧,要麼你自己派漢人去。

朱元璋已經把寧王朱權派到大寧去放牧了,可草原又豈止大寧一塊?

長城從來就不是大明的國界,是蒙漢分界線!

無非是將蒙古分化、融合而已。

兀良哈在最北邊,蒙古各部敢動,兀良哈就抄後路,東邊水草最豐美的地方給科爾沁,離宣大最近,豐州灘這一塊,則給瓦剌,西邊那荒漠之地,才給黃金家族的蒙古正統。

如此,一直到英宗時期,大明都是實際控制蒙古的。

土木堡兵變,也先為了送英宗回京,不光調動了蒙古各部,甚至連建州女真都來一起幫忙了,可見大明天子在蒙古的地位。

可朱祁鈺和于謙他們做了什麼?

他們扶持瓦剌的太師月兌月兌不花,月兌月兌不花可是孛兒只斤氏!他是黃金家族的後人!是具備統一蒙古的法統的!

也先當即干掉了月兌月兌不花,還給朱祁鈺送了兩匹馬,示威。

然而,朱祁鈺根本就沒有放棄,他們繼續下黑手,終于,也先被自己人害死,這下好了,黃金家族重新起勢,蒙古再度統一,蒙漢融合被中斷。

土木堡之前密切無比的勘合貿易也結束了。

因為土木堡,蒙古成了「敵國」,貿易被禁止,走私也開始了……

勘合貿易屬于大宗商品互換,而走私只為賺錢,區別巨大。

貿易規模起不來,沒有物資,蒙古人能怎麼辦?

除了豐州灘那地方可以種田,其他游牧的地方,根本無法供給生存,牧民吃肉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牧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沒有肉吃的,他們的主食是女乃酪,因而才需要茶葉消食,草原上的生活是十分苦寒的,一到冬天,他們必然要南下寇邊。

要麼通過戰爭來掠奪物資,要麼……減少他自己的人口。

這個情況要等萬歷給俺答汗封王後,貿易開放,才會緩解,蒙古也正式納入大明的勢力範圍了。

可在這之前。

土木堡影響的不光是蒙古百姓,也先一死,瓦剌衰落,蒙古再度統一,由黃金家族的後裔繼續統治,北方就有了威脅了。

正德年間的蒙古小王子就躍躍欲試。

若非正德狠挫蒙古,邊事還得糜爛,像遼東那樣的修地球,得提前發生。

也正是正德十二年的應州一戰,如今俺達汗就很安分,雖然統一了蒙古,卻對明朝沒有不敬,只是要求貿易而已。

然而。

開放貿易了,還怎麼走私?走私集團可不會答應。

從大同西出,四百余里便可抵達豐州灘,這是前往豐州灘最近的路線了,蒙古人喜歡把這里叫做土默川,後世在土默川還建立了一個城市——HHHT。

張執象卻沒走直線,他先是過河向西,在沙漠里走了一大段,確定荒無人煙後,才過河北渡。

可到了後世的河套地區,也大多的是荒漠。

黃河水量少得可憐,整個黃河北岸要到滿清時期,才會因為改道出現一片灘涂可以耕種,如今北面僅僅豐州灘是綠洲。

沿著黃河東行,一路看著河水。

張執象由衷的感受到了,那場天災來臨的前兆。

感受著大明年間,南北的不公。

張執象蹲在河邊,從淺淺的河流上捧起一捧水,里面近半都是泥沙……植樹只能防沙,想要綠化,還是要看氣候。

唯有恢復到漢唐時期的溫暖氣候,關中和河套這里,才會成為肥沃的平原。

河南簡稱為豫。

可不光是天予象的意思,曾經的河南,可是有成群的大象生活的……

氣候變暖,400毫米等降水線北移,復蘇的不光是河套地區,還有西域,整個西北能夠多出31億畝的耕地,那才是華夏文明氣候上的盛世。

「天道,人道……」

張執象緩緩松開手,任由泥沙從指間滑落,大明的滅亡,仿佛是老天爺都在幫忙一樣,而後是的崛起,也仿佛是天道在助力。

他穿越的時候,400毫米等降水線已經開始北移了,再有二三十年,氣候就能恢復到漢唐時期。

而幾大對手已經開始自我崩潰……

後世有個「入關學」,其實不是華夏入關不入關的問題,而是山海關正朝著華夏飛速趕來,就如同當初滿清稀里糊涂的入關一樣,到時候不管華夏的意願如何,有沒有做好準備,回頭一看,就會茫然的發現,自己入關了。

「世道興亡,只能被動接受?」

「那樣,如何能逃月兌周期?」

「無法經受冰河時期的考驗而滅亡,又如何能把握漢唐氣候盛世興起的機遇?不過是再一次等待天時輪轉罷了。」

「天道非要讓我接受,而是讓我們去通過考驗……」

張執象忽然有些感悟,明白修行為何要講天人合一,又要講逆天而行了。

天道周而復始,單純的循環是沒有意義的,而天地既然誕生了人,那便有其目的和期許,人要超月兌循環,去提攜天地,掌握陰陽。

讓宇宙像太極一樣保持動態的平衡,而非在大的循環演化當中,陰陽轉換,周而復始。

大衍之數五十,遁一而活四十九。

一乃太極,是道。

人為一中之一,只有掌握了道,覺悟了文明,超月兌了循環,能夠邁步向前,通往星空,掌握整個宇宙,文明長生不滅,宇宙也長生不滅,才是終極奧義。

原來如此。

文明覺悟,宇宙方生。文明,乃宇宙之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