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復,半小時後修改)
顧璘一直都听說國師擅長屠龍術,如今一見,方知盛名不虛。
無數聰明人思考的都是如何處置底層人民,有些想的是剝削,有人想的是保護,就像棋手們下棋,注意力都在棋盤內,棋盤外的東西,卻少有人思考,畢竟,大家都是棋手,都是「人」,人跟棋子這種死物是不同的……
而張執象不同。
在這位國師的眼里,竟然是有「天下英雄皆入吾轂」的感覺,不,比那更厲害,張執象是畫了一個圈,不論那些孫猴子如何翻騰,圈都跟在腳下。
倘若行差踏錯,那個圈就要縮緊在腦門,做一個緊箍咒了。
聖人手段啊……
「知國師到訪,卻未問國師往何處去?」
顧璘已經全然拜服,想問張執象出關以後的具體打算,若是有能幫得上忙的,自當不遺余力。
「走走看看,也沒有定處。」
「稍後會去趟京師,見過陛下以後,再行周游,大概會去趟西羅洲。」
听張執象如此說,顧璘明顯一愣,不禁問道︰「國師與陛下推動長生革命,如今朝廷與南京之爭愈發激烈,國師不該主持全局,對戰徐階?」
張執象想了下,說道︰「嗯,徐階是一個人,我們有好多人。」
「每個人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好了。」
「陛下做的很好了,而總領全局,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能力,我是沒有的,陛下也沒有,但張居正是有的。」
「跟在陛邊學習,三五年後,張居正就能挑大梁了。」
顧璘听聞「張居正」三字,便神情有些復雜,他嘆了口氣,說道︰「張居正素有神童之名,荊州知府李士翱常與我說起此子。」
「他本叫張白圭,這‘居正’二字,還是李士翱給他改的。」
「李士翱曾與我知會,言張居正今年將要鄉試,希望我不要勘磨。」
「可十六歲的舉人,少年得志,又有幾個人能沉住氣呢?總該還是勘磨一屆,打熬打熬心志,未來能夠更堪大用。」
「他若是在湖廣參加鄉試,我定當還是要黜落他,勘磨一翻的。」
「卻不想有京師大學,張居正入北直隸就考。」
「而陛下和國師您……」
顧璘想著勘磨,而張執象和嘉靖深怕張居正不夠順,直接安排張居正連中三元,更是賜了侍中的官職,如張執象所言,三五年後,竟是要張居正當首輔!
十五歲的首輔?
當真要學甘羅拜相?
「顧府台看我今年幾歲?」張執象含笑問道。
顧璘僵了下,說道︰「國師天降聖人,凡夫豈能相比?」
顧璘是真心這麼覺得,張執象不論是文明的造詣,能力手段,都是聖人層次,更遑論張執象有如此見地知識的同時,修行上也得了長生,是最頂尖的那批。
故而,如此神仙人物,17歲有此成就,自是正常的。
可是,張執象卻說︰「我當是活了兩世,至少我如今記得的,就有兩世,加起來有33年了。」
顧璘了然,但也只是覺得更合理了。
至于傳聞張執象後知五百年,多了五百年的見識,才有這份文明造詣,如此便覺得平平無奇,那便是有眼不識泰山了。
芸芸眾生,便是夠給他們在五百年後活一遭,又有幾個能做到張執象這樣的?
「國師乃神仙真人,有前世記憶,故而能有此番造詣,而那張居正不過凡夫俗子,年紀輕輕,恐怕難當大任。」
「顧府台知我有前世,又豈止張居正沒有?」
「他……也有?」
「不止他有,你也有,幾乎所有人都有。」
「國師的意思是……」
張執象隨手拿起一塊石子,輕輕一捏,化成粉末,讓灰塵從指縫間流灑,澹澹說道︰「世間總是有些奇異之人,如天生神力此類。」
「有人神力,有人耳聰,有人目明,有人過目不忘,有人精力充沛。」
「所謂神通,皆前世修行的成果。」
「非是你生出來運氣好,有了這些,而是你本來就有,才會出現這般能力。」
「如頓悟之事,也是如此。」
「我們常以為頓悟乃平日里厚積薄發,這個道理是對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若是沒有基礎,連入門都不成,也就談不了頓悟了。」
「可誰想過頓悟的‘靈感’是從哪里來的?」
「純粹的奇跡和偶然?」
「並不是。」
「頓悟,本質上是你累世積累的義在起作用,你累世輪回,業力洗淨,業果卻結為種子,存入阿賴耶識當中,你看不過曾經的記憶,看不到前世的業果,也看不到曾經的修行。」
「但看不到,卻不代表不存在。」
「累世修行所得的義就在那里,是你恍忽間曾經遇到過,學過,又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識所學連起來了,便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忽然就懂了。」
「這便是頓悟。」
「所謂頓悟,就是累世修行來的漸悟,最大的漸悟,便是頓悟。」
張執象說著前世今生,說著漸悟頓悟。
完全沒有分析張居正是否配得上大三元,是否能夠十五歲拜相,但顧璘卻已經知道了張執象的答桉,而且還無法反駁。
張執象再說,張居正有累世的義。
你勘磨,就是耽誤。
你全力培養,他就給你足夠的反饋。
故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匹千里馬,你給他喂普通馬匹的食物,他是跑不了千里的,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吃飽過……
……………………&&……………………
……………………&&……………………
顧璘一直都听說國師擅長屠龍術,如今一見,方知盛名不虛。
無數聰明人思考的都是如何處置底層人民,有些想的是剝削,有人想的是保護,就像棋手們下棋,注意力都在棋盤內,棋盤外的東西,卻少有人思考,畢竟,大家都是棋手,都是「人」,人跟棋子這種死物是不同的……
而張執象不同。
在這位國師的眼里,竟然是有「天下英雄皆入吾轂」的感覺,不,比那更厲害,張執象是畫了一個圈,不論那些孫猴子如何翻騰,圈都跟在腳下。
倘若行差踏錯,那個圈就要縮緊在腦門,做一個緊箍咒了。
聖人手段啊……
「知國師到訪,卻未問國師往何處去?」
顧璘已經全然拜服,想問張執象出關以後的具體打算,若是有能幫得上忙的,自當不遺余力。
「走走看看,也沒有定處。」
「稍後會去趟京師,見過陛下以後,再行周游,大概會去趟西羅洲。」
听張執象如此說,顧璘明顯一愣,不禁問道︰「國師與陛下推動長生革命,如今朝廷與南京之爭愈發激烈,國師不該主持全局,對戰徐階?」
張執象想了下,說道︰「嗯,徐階是一個人,我們有好多人。」
「每個人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好了。」
「陛下做的很好了,而總領全局,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能力,我是沒有的,陛下也沒有,但張居正是有的。」
「跟在陛邊學習,三五年後,張居正就能挑大梁了。」
顧璘听聞「張居正」三字,便神情有些復雜,他嘆了口氣,說道︰「張居正素有神童之名,荊州知府李士翱常與我說起此子。」
「他本叫張白圭,這‘居正’二字,還是李士翱給他改的。」
「李士翱曾與我知會,言張居正今年將要鄉試,希望我不要勘磨。」
「可十六歲的舉人,少年得志,又有幾個人能沉住氣呢?總該還是勘磨一屆,打熬打熬心志,未來能夠更堪大用。」
「他若是在湖廣參加鄉試,我定當還是要黜落他,勘磨一翻的。」
「卻不想有京師大學,張居正入北直隸就考。」
「而陛下和國師您……」
顧璘想著勘磨,而張執象和嘉靖深怕張居正不夠順,直接安排張居正連中三元,更是賜了侍中的官職,如張執象所言,三五年後,竟是要張居正當首輔!
十五歲的首輔?
當真要學甘羅拜相?
「顧府台看我今年幾歲?」張執象含笑問道。
顧璘僵了下,說道︰「國師天降聖人,凡夫豈能相比?」
顧璘是真心這麼覺得,張執象不論是文明的造詣,能力手段,都是聖人層次,更遑論張執象有如此見地知識的同時,修行上也得了長生,是最頂尖的那批。
故而,如此神仙人物,17歲有此成就,自是正常的。
可是,張執象卻說︰「我當是活了兩世,至少我如今記得的,就有兩世,加起來有33年了。」
顧璘了然,但也只是覺得更合理了。
至于傳聞張執象後知五百年,多了五百年的見識,才有這份文明造詣,如此便覺得平平無奇,那便是有眼不識泰山了。
芸芸眾生,便是夠給他們在五百年後活一遭,又有幾個能做到張執象這樣的?
「國師乃神仙真人,有前世記憶,故而能有此番造詣,而那張居正不過凡夫俗子,年紀輕輕,恐怕難當大任。」
「顧府台知我有前世,又豈止張居正沒有?」
「他……也有?」
「不止他有,你也有,幾乎所有人都有。」
「國師的意思是……」
張執象隨手拿起一塊石子,輕輕一捏,化成粉末,讓灰塵從指縫間流灑,澹澹說道︰「世間總是有些奇異之人,如天生神力此類。」
《輪回樂園》
「有人神力,有人耳聰,有人目明,有人過目不忘,有人精力充沛。」
「所謂神通,皆前世修行的成果。」
「非是你生出來運氣好,有了這些,而是你本來就有,才會出現這般能力。」
「如頓悟之事,也是如此。」
「我們常以為頓悟乃平日里厚積薄發,這個道理是對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若是沒有基礎,連入門都不成,也就談不了頓悟了。」
「可誰想過頓悟的‘靈感’是從哪里來的?」
「純粹的奇跡和偶然?」
「並不是。」
「頓悟,本質上是你累世積累的義在起作用,你累世輪回,業力洗淨,業果卻結為種子,存入阿賴耶識當中,你看不過曾經的記憶,看不到前世的業果,也看不到曾經的修行。」
「但看不到,卻不代表不存在。」
「累世修行所得的義就在那里,是你恍忽間曾經遇到過,學過,又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識所學連起來了,便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忽然就懂了。」
「這便是頓悟。」
「所謂頓悟,就是累世修行來的漸悟,最大的漸悟,便是頓悟。」
張執象說著前世今生,說著漸悟頓悟。
完全沒有分析張居正是否配得上大三元,是否能夠十五歲拜相,但顧璘卻已經知道了張執象的答桉,而且還無法反駁。
張執象再說,張居正有累世的義。
你勘磨,就是耽誤。
你全力培養,他就給你足夠的反饋。
故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匹千里馬,你給他喂普通馬匹的食物,他是跑不了千里的,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吃飽過……
「非是你生出來運氣好,有了這些,而是你本來就有,才會出現這般能力。」
「如頓悟之事,也是如此。」
「我們常以為頓悟乃平日里厚積薄發,這個道理是對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若是沒有基礎,連入門都不成,也就談不了頓悟了。」
「可誰想過頓悟的‘靈感’是從哪里來的?」
「純粹的奇跡和偶然?」
「並不是。」
「頓悟,本質上是你累世積累的義在起作用,你累世輪回,業力洗淨,業果卻結為種子,存入阿賴耶識當中,你看不過曾經的記憶,看不到前世的業果,也看不到曾經的修行。」
「累世修行所得的義就在那里,是你恍忽間曾經遇到過,學過,又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識所學連起來了,便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忽然就懂了。」
「這便是頓悟。」
「所謂頓悟,就是累世修行來的漸悟,最大的漸悟,便是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