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四句,既是做事的遞進關系,可其重要性,又是依次而減的,能夠在事功上開萬世太平,才能夠為往聖繼絕學,人人皆悟聖賢之道,此後才算真正的‘安生立命’,超月兌輪回,登舟彼岸,如此,方能為天地立心。」
「張載說︰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
「可凡俗之心,貪婪之心,躁動之心,能是天心嗎?絕非如此。我們在修行上,說金華,說天心,此天心與彼天心又有何異?無異也。」
「是故。」
「天人合一,修行之妙,便是如此,回光一境,奧妙無窮。」
為天地立心,是立德嗎?並非如此,立德只能算是為天地立心的一部分而已,天心即人心,這才是玄關奧妙所在。
《道德經》言︰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老子已經把道理講得很明白了,所謂天地立心,任何「前識者」,提前有意識謀劃的,都是虛幻的花朵,是愚昧的開始,用禮是不可能為天地立心的,用仁義也不行,立德同樣不夠,須得讓眾生都得道,如此才能為天地立心。
是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本末之妙,皆在此也。
在回皇宮的馬車上,張執象與嘉靖整理長生革命的理論,說清楚了橫渠四句的具體內容,真正高屋建瓴的指導著這場文明的變革。
同樣在車駕之中的張居正,是第一次面見這位大明國師的風采。
短短兩刻鐘,讓他油然欽佩。
是發自內心的覺得,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也終于明白,為什麼張執象是大明國師,他比誰都看得遠,文明在他的操刀之下,宛如擒龍控鶴。
此乃真正的仙人……
不同于年少的張居正陷于震驚當中,嘉靖認真消化著張執象的成果,最終說了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為何要止于至善,如此方是明白。諸般學問,竟是相互印證。」
「止定靜安慮得。」
「本末,終始,先後。」
「道之一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若非安平,世人幾時能知曉這等見解?」
內算以混元為宗,張執象越是研究,理論體系就越是完整,儒釋道三家,往聖先賢的著作學說,都在一一印證而靠攏。
固然有「六經注我」的意思在里面,但總歸是不能指鹿為馬的。
所以會不斷的統合,不斷的歸納。
以至于出現新的高度,王陽明統合歸納了,所以開創了心學,而張執象也統籌歸納了,他師承王陽明、姚廣孝,本身又是道士,又有五百年的見識,終于屠龍術大成,將文明之龍描繪了出來,讓世人能見到這神龍,並知曉該如何屠龍。
屠龍術只是表現,是技藝,是成果,而他這一派的學問……
「是叫象宗吧?」
「我記得你收了個弟子,準備另開一派來著。」
象,是張執象的象,是老天師在他出生之時就寄予的厚望「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所以,象,也是道。
同樣還是描繪,是「盲人模象」,是解析,是研究萬事萬物的本質。
不拘于道家傳統的金丹修行之法,講究內外合流,融會貫通,知而能見,見天下性得見己性,以「回光」為重中之重,天人合一的宗法大派。
「嗯,那孩子叫蒼珠,當時收她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想法,也談不上自成一派。」
「模湖有個概念,又覺得龍門的名字早有了,便用了個象宗。」
「如今看來,卻也貼切。」
張執象微微一笑,嘉靖卻笑指著他說道︰「非是巧合,而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朕最近讀了一本,感覺也是要應在你身上了。」
張執象疑惑︰「?」
嘉靖寫了《西游記》,明初的時候就有《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了,如今四大名著就剩一本《紅樓夢》,他是聊過,但也沒有復刻的想法,莫非是崇禎也穿越了不成?提前將這本名著寫于世間?
嘉靖見張執象沒猜到,便笑道︰「是陸西星寫的《封神演義》。」
「原來是這個……」
張執象頓時了然,按理說,這本書要到隆慶、萬歷年間才會面世,而西游記的出版也要更晚一些,因為他的緣故,嘉靖早早將西游記寫完,並開版印刷,幾乎貼錢發行。
西游記風靡之後,陸西星又因為爭道失敗,雙目瞎了不說,勝負心也澹然下來,有閑情雅趣去寫倒也不例外……
陛下說有情節要應在自己身上……
「陛下是說,鴻鈞傳道三友,各自開宗立教,得了功德,所以成了聖人?」
正統道士是不喜歡談鴻鈞的。
三清就是最高了,所謂元始是道,靈寶是經,道德是師。而封神演義里面弄個鴻鈞,三清變三友,實在是讓人不忿。
他尚不知道《封神演義》發行,但也能猜想到,道士們看了此書是個什麼態度。
不過,他倒是無所謂。
因為「鴻鈞」二字,陸西星應該是有意創作的。
鴻鈞本作鴻均,最早出現于西漢王褒的《四子講德論》,「夫鴻均之世,何物不樂?」鴻均指的是天下太平,大道之世。
能夠稱得上是「大道之世」的,必然是文明覺悟以後了。
覺悟文明=鴻鈞。
這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而陛下說他有可能會應了書中的情節,因他開創象宗,教化世人,所以得功德成為聖人,然後擁有打敗黑龍白蛇的力量?
「沒錯。」
「陽明先生開創回光一境,立境三重,金華、見性、光明。」
「我認為普天之下,能夠嘗試在光明之上走一走的,也唯有安平你了。」
嘉靖堅定無比,比張執象自己還要充滿信心。
張執象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的說道︰「光明正大,持天地之正,定宇宙之法,往文明之宗,此乃光明。」
「若說見天下性,方見己性,是見性之妙。」
「那麼光明之妙在于天下人見我之性,以天心為我心,以天下之心,歸于我一人之心,方是光明。」
「何以能見我性?」
「非是我廣知于天下,得天下之信賴便可以的,要天下人都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獨立見知,能夠發自‘真心’的去‘將心比心’,才是見我之性,得之光明。」
「我遠遠還不夠,這個時代,也還不夠。」
「或許我能邁出半步,便是時代之幸了。」
「有三豐祖師半步攖寧,有我半步光明,或能勝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