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唯財是舉

通過誅殺、流放、罷黜司馬元顯的黨羽,桓玄提拔、選任了一些被排擠的士族,朝政重煥生機,京城一片歡騰,朝庭內外都期待政局安定。

自覺一切盡在掌握,桓玄決定學其老父桓溫移鎮姑孰,遙控京城,專心為接下來的篡位做準備。

四月十二日,桓玄辭去錄尚書事,出京出屯姑孰。天子下詔準許,稱「大政皆就咨焉,小事則決于尚書令桓謙、丹陽尹卞範之」。

回到姑孰後,桓玄著手處理他認為的小事,一件是派馮該統軍兩萬奪回雍州,二是讓冀州刺史孫無終追拿叛逃至廣陵的劉敬宣以及司馬休之等人。

大軍起程當然不是說動就動,擺在桓玄面前的是糧草不足了。從荊、江兩州帶來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京中根本沒有多少糧食,連六軍的糧餉都要靠桓玄接濟。

桓玄一面命馮該操練兵馬,一面下令從荊州、江州、豫州、徐州、楊州、廣州等地征調糧草到姑孰。只是除了廣州,各地都經戰亂,籌措糧食十分困難。

三吳原本是建康的糧倉,可是經孫恩禍亂有年,發生大饑饉,百姓不是被餓死便是逃亡他處,戶籍減少一半以上。曾經最為富庶的會稽郡人口減少十分之四,而臨海、永嘉等靠海的郡,百姓死亡殆盡,不少富豪之家身穿綾羅,懷揣金玉,餓死在家中。

新任會稽內史王愉(王國寶的三哥)接到桓太尉征糧的命令,煩得眉頭擰成疙瘩,若不從命仕途難保,若要從命,糧從何來?

小吏飛奔進來呈上臨海郡太守辛景的急報,急報稟明孫恩得知建康生變,再次率軍來襲,臨海告急,請求會稽和朝庭派兵增援。辛景是桓溫舊將,此次隨桓玄東來,被授為臨海郡太守。

很快,身在姑孰的桓玄收到了孫恩來襲的戰報,桓玄真沒把孫恩放在眼中,對于朝庭拿區區道賊毫無辦法嗤之以鼻,他正要借孫恩展示荊州兵馬的雄壯。

兵馬尚在調集,臨海傳來捷報,辛景擊潰孫恩的變民軍,大開殺戒,將孫恩裹脅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幼斬殺殆盡。

孫恩自隆安三年(399年)做亂以來,歷時四年,整個三吳地區被其禍害得民不聊生,去年敗給劉裕後元氣大傷。此次再敗給辛景,數十萬之眾只剩下數千人。

孫恩心灰意冷,生怕被俘,投海自殺。他的門徒黨羽,以及姬妾、舞女等人一同自殺有數百人之多。

殘部尚余三千余人,推舉孫恩的妹夫盧循為盟主。盧循,出身範陽涿縣,東漢名儒盧植之後,後趙中書監盧諶曾孫。

範陽盧氏像弘農楊家一樣,曾出仕胡族政權,過江又晚,建康士族不承認盧氏的士族地位,盧家只能在廣陵安家,其後人盧嘏在州府任小吏。

盧嘏與其子盧循加入五斗米道,盧循娶孫恩之妹,成了教中的核心成員。孫恩赴海而死,盧循順勢接過了道首的位置。盧循假托孫恩借水蛻軀登仙,尊其為「水仙」,愚弄信眾。

緊接著,盧循派人前往建康向朝庭表示歸降。

桓玄看不起這伙作亂的變民,孫恩已死越發不足為患。桓玄最主要的目的是準備篡位,對他而言是聯絡士族門閥的感情,能盡快恢復三吳地區的秩序能提升他的聲望。

于是桓玄任命盧循為永嘉太守,希望先行安撫住盧循。然而盧循對朝庭的任命並不滿意,永嘉在臨海之南,多山少田,經過孫恩禍亂後的永嘉郡根本就沒有幾個人。就任永嘉太守後,盧循並不安份,出兵劫掠相鄰的東陽郡和臨海郡。

桓玄見盧循如此桀驁不馴,派新投靠的撫軍中兵參軍劉裕率兵攻擊盧循,盧循戰敗,退回永嘉。

屯駐姑孰後的桓玄告很快露出驕奢本性,搜刮珍寶,將宮中奇珍異寶搶至姑孰;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原本瀕

臨崩潰的經濟越加不堪重負。

桓玄離開建康,安排尚書令桓謙和丹陽尹卞範之負責朝政,桓謙是其堂兄,卞範之是其心月復兼好友,兩人在忠誠上皆不用擔心。桓玄讓兩人負責,有互相牽制之心,可是這樣一來互相之間矛盾必然產生,政令無常,朋黨互起。

原本東晉朝政是門閥政治,桓玄入主建康之後,壟斷了所有重要官職,除了桓氏族人就是其親朋好友,要不就是阿附逢迎之人。

這讓士族門閥對桓玄很不滿,鑒于桓玄手握重兵,士族敢怒不敢言,對桓玄的拉攏表現得很冷談。

桓玄篡位之心已如司馬昭,世人皆知了,只是自知威望不如其父桓溫,只得耐下性子等待機會成熟。

很快,桓玄走了一招昏招,他下令裁損乘輿供奉之具,宮中供奉不足,甚至連天子都不免饑寒,使得眾人從最初的期待轉為失望。……

襄陽,楊安玄一直關注著京城消息,往來的信使不絕于道。

桓玄入主建康,緊接著劉牢之身死,數萬北府軍歸順了桓玄,這樣桓玄能直接調動的兵馬就超過了十萬。

北府軍和荊州兵馬都是精銳,若是馮該統率兩萬精銳前來,以舉國之力征討雍州,實難抵御。楊安玄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信心滿滿,其實內心還是忐忑不安。

收到孫恩再度來犯,緊接著盧循作亂的情報,楊安玄暗松了口氣,桓玄把注意力轉向三吳之地,給了他喘息之機。

楊安玄加緊了募兵,通知各郡招募青壯加以訓練。雍州地處邊陲,與秦、魏接境,秦國兩次進攻洛陽、魏國南渡黃河攻打潁川,造成的流民不在少數。

三吳一帶戰禍不斷,有不少百姓逃過江,前來雍州投親奔友的不在少數,這些人生計無著,募兵不難,一個月的時間就募集了萬余新兵。

募兵容易籌糧卻難。桓玄東進時從雍州調走了一批糧食,雍州各郡都缺糧。三四月份青黃不接之時,要想籌糧越發困難。

戰亂不斷導致糧價飛速上漲,原本一百五十錢一石的糧食已經漲至二百三十錢一石,楊安玄一面提升糧價,一面讓商隊從秦、魏等國購糧,可是杯水車薪,難以救急。無奈之下,楊安玄想出了個應急之策,賣官換糧。

雍州府衙征召賢才的公文張貼到了境內每個屬縣,公文中有「明揚仄陋」、「唯才是舉」的描述,立時在雍州大地上掀起風潮。

很快,流言出現,說是無論士庶只要捐贈官府兩百石糧便能征召入仕成為小史、職吏、佐干等;五百石縣中功曹、助教;千石郡中記室、議生、門下史;千石可為縣尉、縣主簿;如果能捐贈二千石以上,縣令、州府的職司都有希望得到。

消息傳開,那些富商世賈聞風而動,士農工商,商排在最末,地位最低,眼見有個機會改變命運,改變後人的身份,花點錢算什麼。

很快,楊安玄便收到了來自士族的指責,特別是寒門子弟,他們自矜出身士族,雖然家族中落但身份仍然高貴,有資格參加中正的選拔改變命運。

楊刺史不限出身只論才能的做法無形中擠佔了他們的上進之路,而且這些人多半家境貧寒,拿不出買官的糧食。

士族則認為自己出身高貴,怎能與商賈為伍,楊刺史的做法分明是對九品中正取士的挑釁,甚至連孔鮮也寫信前來勸說楊安玄。

楊安玄不得不召聚門閥世家闢謠,聲稱征賢令主要是針對士族賢才,當然對願意捐贈糧食襄助官府的地方賢達亦當予以獎勵,只會授任九品以下的官吏,九品以上則要士族才有資格擔任。

緊接著,楊安玄征召了十數個身具賢名、出身寒門的人入仕,壓下了士族反對的風潮。

很快,那些門閥發現楊刺史的以糧換官

的做法對他們大為有益,九品中正選官他們的子弟有機會入仕,但相對整個家族來說能夠入仕的人數還是太少,若千石糧能夠換回八品官,這機會實在難得。

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楊安玄授出一百三十六個官職,換回六十七萬石糧食,順利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困境。

新募的這些官員素質參差不齊,楊安玄從中挑選了一批出身寒門的子弟,讓他們擔任府縣的循行,行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事,懲辦了一批貪腐,雍州吏治得到整頓。

普通老百姓對刺史大人的征賢令並不在意,他們關心的是自己一日三餐、家人的溫飽,城門處張貼的耕田令、募兵令、屯田令、辦學令等等才跟他們息息相關。

刺史有令,命各縣加緊督造楊家犁,免費供農人使用,官府還租借耕牛、糧種等物,鼓勵開墾荒地。

刺史有令,應募入伍的兵丁月餉糧一石半、帛二匹。糧帛不多,但對流民來說足以讓一家人勉強活下去。

刺史有令,招募流民屯田,官府收租四成……

刺史有令,招役興修道路橋梁……

一系列的政令頒布下去,大把的錢糧流水般地淌出,給雍州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新募了一萬五千新兵,雍州的兵馬接近三萬,又新增了八處屯田,楊安玄相信等到七月夏糧入庫,便再不用為軍糧發愁。

新軍分散于各郡,操練的事情不用操心,襄陽新軍五千交給了孟龍符,楊安玄很放心。

兵有了,軍械便要抓緊,楊安玄抽空去了趟安成周家,成功地「說服」周偉將棠陰鐵業轉讓給應家。

緊接著,楊安玄前往西平棠溪,並通知應旭前去商議加大生產之事。

應旭很快來到棠溪,看到年輕的雍州刺史,深覺自己的投注沒有錯,不說鐵礦、彩瓷生意的收益,就連三子應康都是掃虜將軍、信陽司馬了。

應家已經和楊安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即使前程未卜,也值得繼續投注下去。萬一楊安玄能成大事,應家便會跟著改天換地。

楊安玄決定公開淬火之法,讓應家加快軍械生產,把棠溪打造成軍械坊,任命應浩為七品工官,征召工匠,加大生產。

應浩笑得合不攏嘴,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七品官,拍著胸脯保證年產斬馬刀兩千把,箭簇十萬只,其他兵器若干。

楊安玄交待應浩注意灌鋼法和淬火法的保密,不準坊間工匠流動,並下令汝陽派遣五百郡軍駐守棠溪四周。

內政有條不紊地布置妥當,楊安玄開始了對外的聯合縱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