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了卻君王事 (二合一)

作者︰無限循環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景泰帝朱祁鈺的這句話語,沈憶宸不置可否,他早就知道自己成為不了于謙,亦或者說這種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獻精神,古往今來能做到的無一不是青史留名級別的民族英雄。

曾經沈憶宸想著自己能做個張居正就好,于私不算什麼完人,于公卻對得起家國天下,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

但是沈憶宸卻不想接受張居正的命運結局,想要改變這場帝王永遠掌控生殺予奪的宿命,那麼就必須做的比歷朝歷代的權臣更加激進強勢,讓朝政的勢力平衡不再皇帝高高在上,臣子互相制衡。

而是應該皇帝、臣子、百姓同為其中一環,三方在博弈中處于一種均勢狀態,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下為公!

不過認真來說,沈憶宸能想起來用「元配」這一招去制衡孫太後,還得靠朱祁鈺提及杭皇後跟汪皇後,給了他靈感跟啟發。

只要景泰帝這道追尊胡皇後的詔書一發,那麼就將動搖孫太後原本堪稱無懈可擊的嫡母法理權,未來沈憶宸掌控朝局,頭頂就不會再懸著一把達摩利斯之劍了。

「好,朕答應你。」

最終景泰帝朱祁鈺還是選擇了妥協,他這麼做不僅是護住了沈憶宸,更多還是保護了自己。畢竟要真出現太皇太後孫氏臨朝稱制的場景,很難保證不會發泄這幾年囚禁在慈寧宮的怨氣。

已經走到了過繼皇佷朱見清的這一步,那麼自然就得把一切隱患給消除。

「謝陛下,那臣就告退了。」

該說的都已經說了,想要達成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做到了,沈憶宸不想再用政務,打擾到景泰帝朱祁鈺的人生最後時光。

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出聲,僅是輕輕的點了點頭,然後就再次閉上了眼楮。

不過就在沈憶宸準備轉身的時刻,他突然還想起了一件事情。

這件事情對于他自己而言沒有任何好處,卻可以化解掉景泰帝朱祁鈺一部分,對于身前身後名的擔憂。

「陛下,臣突然想起了一點東西,不知可否訴說。」

「說吧。」

這次朱祁鈺沒有睜開眼楮,他想要安排的後事同樣已經達成,對于其他事情已經無欲無求了。

「陛下廢後易儲之舉鬧到如今的場景,本質上是在于跟文臣之間的隔閡未消,從而導致雙方矛盾越來越大,以至于要任命宦官跟新貴去達成朝堂上的制衡。」

壓制皇太後孫氏的奏請都說了,沈憶宸也不在乎多說一些「逾矩」的話語。至于景泰帝朱祁鈺能不能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接受,那就得看他自己了。

「沈卿,朕知道你一向大膽,只是沒想到你會膽大如斯。」

「期望朕托孤大臣的任命,不會成為最後一大敗筆!」

朱祁鈺其實早已感受到沈憶宸,對于皇帝沒有常人的那種敬畏之心。只不過感覺這種東西,總不可能成為定罪的證據,否則那跟「莫須有」有什麼區別?

加之沈憶宸雖說行事比較肆無忌憚,但在皇帝面前始終保持著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朝中大臣也沒有什麼彈劾他在私節上飛揚跋扈的奏章,于是這種感覺就不了了之。

時至今日,沈憶宸的表現總算是證實了景泰帝朱祁鈺的猜想,只不過就算尊為皇帝,已然沒有了繼續制衡的手段。此子日後會成為曹操還是諸葛,就是看他的為人秉性了。

「陛下,臣不會成為你想的那種權臣。」

沈憶宸淡淡的回應了一句,沒有解釋太多,至于朱祁鈺相不相信,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是嗎,那你覺得到這種時候,朕還如何消除跟文官的隔閡?」

朱祁鈺同樣

明白是否相信已經不重要,于是他把話題轉到了正軌上面。

于謙那句直言面諫的「滿朝皆太保,一部兩尚書」,過去這麼久了朱祁鈺已經記憶猶新,確實自己為了廢後易儲不斷的打壓文官集團跟老牌勛戚,從而導致了雙方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為日後朝政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如果來日新君跟托孤大臣無法修復,那麼大明黨爭的時代可以提前到來。

「釋放被關押在鳳陽府的建庶人跟吳庶人,同時恢復建文皇帝的尊號,***曾經被冤殺的開國功臣以及靖難功臣。這些對于陛下而言不過是舉手之勞,卻能極大的安撫跟籠絡儒臣之心,利大于弊。」

「另外廢除妃嬪、宮女殉葬制度,以泥偶、石像替代。」

沈憶宸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僅是明英宗朱祁鎮復闢後,在天順朝後期做的事情而已。

靖康之恥放在後世幾乎人盡皆知,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幾乎是被釘在了恥辱柱上面,人人恨不得上去唾棄一口。相比較起來,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的那些操作,其實算上國力優勢簡直有過之而不及。

為何放在史書描述中,朱祁鎮的聲名好像並沒有那麼差,原因就在于他後續的一些補救措施,得到了文官集團的認可,放在史書里面美化了許多口碑。

畢竟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史書卻是由人為書寫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畢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宗,朱棣靖難成功後再怎麼抹除年號跟歷史,依舊無法獲得深受儒家觀念的文官大臣們認可。

如今時過境遷,建文皇帝的後人「建庶人」,以及太子朱標的後人「吳庶人」,已經遭受打壓迫害了幾十年,獲得了許多大儒跟文臣的同情跟不滿。

景泰帝朱祁鈺要是能在最後階段,做成翻案***的事情,那麼必然會贏得整個儒臣群體的一致好評,對于他庶子登基的敵意也會消除許多,順帶能讓新君朱見清繼位過程更加穩當。

畢竟某種意義上來說,朱見清即位登基同樣不符合禮法,次子搶在了長子朱見深的前面,注定會生出許多波瀾。

至于最後的廢除妃嬪、宮女殉葬制度,那就更不用說了,人葬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極其殘忍跟不人道的,明朝哪位皇帝做了都相當于功在千秋。

就算景泰帝朱祁鈺不答應,當他逝世賓天之後,沈憶宸也會動用自己的「權臣」力量,強硬阻止殉葬制度的繼續推行,無非就是這段史書上的好名聲,落在誰的頭上而已。

「陛下,你前面不是問賓天之後,史書上會怎樣評價,能稱之為一個好皇帝嗎?」

「做成了這幾件事情,臣可擔保必然會名垂青史!」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句詩詞本來是用在臣子身上的,但現在沈憶宸卻在幫朱祁鈺賺取生前身後名。

「懿文太子跟建文帝,以及開國功臣跟靖難忠臣,是該正名了。」

「就依沈卿所言,朕會傳命下去讓司禮監擬詔。」

就如同沈憶宸說的那樣,頒布這種***正名的聖旨,對于皇帝來說是沒有多大影響的,特別是用「遺詔」的形式頒發。可卻能極大的提升自己的名聲,不說別的好處,至少「仁」這個儒家推崇的君王標準達到了。

「陛下聖明,臣就不過多打擾靜休,告退。」

幾次折返,這一次沈憶宸終于踏出了乾清宮的門檻,此時屋外一抹斜陽照射在他的身上,把沈憶宸的影子拉的悠長。

紫禁城的夕陽,其實有著一種別樣的美感,可是這一次給人的感受,卻是一種帝王的余暉。

離宮走出承天門,趙鴻杰已經在宮門處等候,見到沈憶宸出來立馬迎了上去問道︰「向

北,跟陛下說的怎麼樣了,他答應過繼皇佷朱見清了嗎?」

「答應了,司禮監很快就會草擬數道詔書,然後下發給內閣,再由通政司頒布。」

听到沈憶宸的回答,趙鴻杰算是松了一口氣,他身為錦衣衛指揮使這種情報特務機構的頭子,更能體會到景泰帝重病的這段期間京師人心思變的亂像。

如果再不確定新君人選,怕是什麼妖魔鬼怪都想要分一杯從龍之功的羹了。

不過緊接著趙鴻杰就反問道︰「草擬數道詔書,除了過繼跟冊封皇太子大典,你還與陛下商議了別的?」

「嗯。」

沈憶宸點了點頭,然後說道︰「此事說來話長,很快你就會知道。」

說罷,沈憶宸囑咐道︰「過繼跟冊封詔書頒布出來,我預料會在京師掀起一股很大的動蕩,這次我們必須要提前準備,不能再出現皇太子薨逝那夜的緊張場面。」

「鴻杰,你召集錦衣衛的兵馬留守宮內,人手不夠的話就去找京衛指揮使司的王政,必須保證至少有一座宮門掌控在我們的手中,不能讓騰驤四衛全部接管。」

沈憶宸現在已經知道了石亨的宮中幫手,就是御馬監掌印曹吉祥。如果事情生變之後紫禁城由騰驤四衛控制,那麼自己就將處于極大的劣勢之中,畢竟五代十國期間就流傳過一句名言,叫做「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

石亨本身就兵強馬壯,要還佔據著紫禁城地利的優勢,那過繼跟冊封皇太子的詔書能不能發布跟執行,就是他說了算。

「向北,我明白,你放心好了。」

有了之前的經驗,這次趙鴻杰不會掉以輕心,必定做好萬全準備。

「那好,其他我就暫時不與你多說了,還得先回到公府把與陛下的對話告知于他。」

「要是真出現了最壞的局面,就得由公爺出面號召勛戚穩定朝局了。」

說出這句話後,沈憶宸臉上的神情有些凝重,他是做好了與忠國公石亨兵戎相見的準備。可這畢竟是大明將士的內戰,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沈憶宸會用盡自己的一切力量,來避免同室操戈。

成國公朱勇,可能就是穩定朝局的最後一人了。

「那我們就分頭行動。」

「好。」

互相道別之後,沈憶宸就跟趙鴻杰坐上馬車,朝著不同的方向前行。

沈憶宸這邊在為過繼跟冊封皇太子做準備,北直隸通州府境內,忠國公石亨同樣在為立儲皇太子做著準備。

一間豪華的客房內,本應該坐上囚船順著大運河,押送到鳳陽府的襄王、魯王兩人,卻衣著華麗的坐在桌前。他們的對面,正坐著忠國公石亨以及他的佷兒定遠伯石彪。

「兩位王爺受苦了,本公應該早些攔下押送隊伍的。」

石亨皮笑肉不笑的客套了一句,如果不是襄王還有利用價值,一個被廢的王爺壓根不值得他快馬加鞭,從京師趕到通州府面見。

京師發生的變故,從押送隊伍被攔下的那一刻,襄王、魯王兩人就已經得知了。

他們心中隱約能猜測到石亨的意圖,換做尋常時刻以兩位「嫡系」王爺的尊貴,是絕對不會甘心成為什麼傀儡,把祖宗基業交由到權臣的手中。

可如今虎落平陽,石亨的出現對于他們而言宛如一顆救命稻草,哪還顧得上對方有什麼狼子野心,趕忙客氣的回應道︰「忠國公說的哪里話,要不是公爺出手相助,本王已經在南下的囚船上面了。」

互相客套了幾句後,忠國公石亨就開門見山道︰「想必兩位王爺已經從下人那里得知了京師的變故,皇太子薨逝導致陛下重病不起,已經到了大限將至的地步。」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身為與國同休的勛戚,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陛下無子引發的動亂。今朝論禮法傳承之正者,莫過于襄王一脈,是時候請襄王在國之危難之際,再度挺身而出監國理政,扶大廈之將傾!」

忠國公石亨如此火急火燎的趕到通州府,就是想要趁著景泰帝朱祁鈺駕崩的混亂時期,把襄王朱瞻墡推出來監國,從而掌控法理上的行政大權。

其實認真來說,擁有最高法理權的是皇太後孫氏,可問題是石亨有著跟沈憶宸一樣的困境,那就是早在奪門之變時期,就得罪了皇太後跟明英宗朱祁鎮一脈。

推皇太後孫氏出山,對方大概率不會「感恩戴德」,事後必然會遭遇到清算報復。以忠國公石亨的野心謀劃,怎麼可能會做這種自掘墳墓的事情。

那麼推出法理第二順位的襄王朱瞻墡監國,利用他去掌控朝政大權,就顯得一切順理成章。

(本章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