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宮保,你還真有閑情逸致考慮楊中堂是不是稱贊,朝中言官清流們都已經群情激憤,叫囂該如何罷黜你的內閣首輔之位了。」
商輅苦笑著回應一句,值房內有同僚在場,他這次沒有稱呼「向北」,而是用上了官場尊稱。
「呵,戶部外派申請的數量已經證明,言官清流不過是一群道貌岸然的烏合之眾罷了。現如今他們主動挑起事端,干脆宮保可以趁此機會把他們給一網打盡!」
徐有貞非常不屑的回應了一句,其實這次彈劾事件中,除了沉憶辰外,他的彈劾奏章是排在第二位。
畢竟細究起來,徐有貞早年間官場黑點還真不少,再加之外派治水期間,他的秉性注定了會使出非常多的逾矩手段。
以往朝中有沉憶辰罩著,加上治水帶來的民間口碑,很多人心中不滿也只能忍著。現在就連沉憶辰都自身難保,那麼徐有貞必然會被人給挖舊賬,正常情況下已經不是能不能保住烏紗帽的問題,而是會不會問罪下獄!
只不過對于這些彈劾,徐有貞毫不在意,想要挖黑歷史玩陰的,官場誰又比誰更干淨?
他這次來到文淵閣前,已經召集了一批「沉黨」的中堅力量,只需等著沉憶辰一聲令下,包括禮部尚書何文淵、閣臣楊鴻澤、刑部尚書俞士悅等等重臣,均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雪花般的彈劾奏章。
明朝黨爭的雛形便是如此,當官場戰火燃燒起來之後,那麼是非對錯就已經不重要了,純粹決定腦袋看自己處于何方陣營。
听著徐有貞的強勢回應,沉憶辰臉上浮現出一抹澹澹笑容,輕輕搖頭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楊中堂有些彈劾內容,站在他的角度上不無道理,本閣部確實打算讓內閣凌駕于六部之上。」
徐有貞跟李賢的到來,坐實了沉憶辰主宰朝政的地位,同時也把內閣操控六部的指證給坐實了。
封建王朝六部制的全稱為「三省六部制」,本來六部就應該成為一個徹底的執行部門,決策權在于皇帝跟三省主官,從而保證權力集中決策的同時,還能不影響施政效率。
可是到了明清兩朝,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廢除了三省跟宰相,直接由六部主官兼具決策跟執行權力。但問題出在六部主官名義上是平等的,各方沒有任何上下級的率屬關系,真出現分歧要麼就廷議要麼就等著皇帝斷奪。
直到明朝中後期內閣崛起,首輔才有了點宰執的味道,從而有了張居正變法大幅度提高施政效率,幫助大明續了幾十年的國運。
只可惜首輔終究沒有宰執的法理權,一旦某任首輔能力不行,再遇上皇帝昏庸過頭不理朝政,整個行政效率就得處于極其低下的狀態。
這點明朝最為直接的體現,就是在收稅上面,中後期幾乎是普遍逃稅漏稅,沒辦法只有大量外派太監,任由他們貪腐才能從地方壓榨上來一點民脂民膏。
沉憶辰未來的朝堂改革方向,那便是讓天子垂拱而治,內閣擁有法理上的決策權,內閣首輔擔當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最終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看能不能在自己致仕退休之前,用律法形式來約束君權的膨脹,提前上演「君主立憲制」。
哪怕就是自己手中無法完成這樣超前的政治體制,至少得把內閣跟六部的平等關系改為率屬關系,避免朝堂上許多毫無意義的內部損耗跟互相推諉。
對于封建王朝而言,權力集中不一定是好事,畢竟有可能出現庸官佞臣,可中央政府權力分散那一定是壞事,這點跟現代社會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百官互相攻訐帶來的效率低下,後果只會讓百姓生存的更加艱難,讓地方豪強剝削的更加肆無忌憚。
面對沉以誠毫不遮掩的說出凌駕六部這番話,值房內三人可謂是神情各異,吏部尚書李賢臉色有些復雜。雖然他輔助沉憶辰並且自認為沉學門生,但身為吏部天官大冢宰,理論上是可以跟沉憶辰平起平坐的。
沒有誰喜歡屈居人下,特別是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一時間心理處于糾結跟掙扎狀態之中。
商輅就是一副完全無所謂的態度,他其實早就已經隱約意識到了沉憶辰的政治理念,無非就是等著捅破那一層窗戶紙。現如今既然已經走到了官場地震的階段,那麼就干脆來個不破不立,大明想要中興就不能把資源跟力量,浪費在官場的內部爭斗之中。
唯獨徐有貞的臉上,浮現出一抹欣喜的神情,沉憶辰終于放棄了他隱忍平衡的那一套,展露出來了權勢的獠牙!
大明首輔本就應該擁有宰執天下的權力,並且沉憶辰本人也有著主宰朝堂的能力,為何要一味忍讓朝中那群碌碌無為,只知道空談義理的庸官?
時勢造英雄,沉憶辰就是局勢挑選的那個復興大明的治世能臣,自己定能與他一同開創太平盛世,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生在世不為利,那就大概率為名。徐有貞的前半生官場生涯,遭遇過太多的坎坷跟冷眼嘲笑,他比任何人都想要改變這一切,用萬世身後名來回應曾經的羞辱。
如果可以的話,他甚至想要接班沉憶辰主宰朝政,更加徹底的改革變法,建立起一個更加完美的新世界。
在場眾人臉上神情的細微變化,沉憶辰可謂是盡收眼底,人有私心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說的,無非就是看能否控制住心中的跟想法。
很明顯,徐有貞有些迫不及待的反問道︰「內閣駕馭六部,乃至于首輔最終宰執天下,這都是大勢所趨,沉宮保打算何時進行閣部改制?」
「楊中堂才剛剛彈劾本閣部專權擅政,這時候進行閣部改制,豈不是火上澆油。」
「大司空,很多事速則不達,你就是太著急了。」
沉憶辰澹澹提醒了一句徐有貞,其實他這句話有著雙重含義。
一方面是告戒他性格操之過急,並且很多時候想法過繼激進,會造成反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提醒工部侍郎趙榮彈劾之事。
徐有貞確實在專業能力上無話可說,碾壓了趙榮這類老舊理學官僚。但你直接斥責別人「不學無術」,這就跟當年于謙造成誤會,讓景泰帝誤以為他說徐有貞「心術不正」,從而結下私仇的道理一樣。
徐有貞的性格太容易得罪人,沉憶辰自己有容人之量,不意味著朝堂百官人人都能欣賞他的才華,不改的話總有一天會吃虧的。
亦或者說,他早就已經在南遷之事上面,吃過一回虧了。
換作其他人這樣說,以徐有貞的心高氣傲定然會不屑一顧,說不定還會輕蔑反駁。但沉憶辰對他有知遇提攜之恩,哪怕心中不完全認同,依舊還是老老實實的拱手道︰「下官謹遵沉宮保贈言。」
表面上是「听命」,事實上徐有貞立馬改用了「下官」稱呼,意味著他認為從這一刻開始,六部尚書正式屈居于內閣首輔之下!
對于徐有貞這倔強的性格,沉憶辰一時無言,商輅見狀順勢扯開話題道︰「沉宮保,現在不是認同楊中堂彈劾的時候,是該如何平息這場風波。」
「文官集團可不會因為你的大度,就此鳴金收兵。」
沉憶辰一直用輕松的態度對待楊鴻澤彈劾,但問題是這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文官集團可是做好了罷黜的準備,單單靠著息事寧人肯定是不行的。
現在沉憶辰必須拿出一個解決辦法,不然繼續鬧下去,恐怕下一步就是走到閣部大九卿廷議,再就是呈交給皇帝斷奪。
到了那一刻,天子年幼無法主政,勢必會把後宮中太皇太後這尊大神給請出來。這些年歷經三帝的恩恩怨怨,商輅身為親歷者是無比清楚的,他跟曹吉祥一樣不相信孫太皇太後,會放下對于沉憶辰的仇恨跟忌憚。
太皇太後臨朝稱制,就定然會出現對沉憶辰不利的局面!
「沒錯,禮部尚書何文淵有著統領朝堂的野心,他不會善罷甘休,楊中堂不過他利用的一顆棋子。」
吏部尚書李賢附和了一句,雖然心中情緒復雜萬分,但終究理智還是戰勝了權力的。
楊鴻澤可能是秉持著公心大義彈劾,但何文淵等人絕對是想要挑起黨爭,沉憶辰不拿出全力以赴的心態去迎戰,局勢會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
面對眾人的再次告戒催促,沉憶辰臉上依舊是那副雲澹風輕的模樣,笑著點了點頭道︰「此事我心中有數,諸位不用過多操心,先行回去吧。」
說罷,沉憶辰把目光望向徐有貞,特地囑咐了一句︰「大司空,沉黨是一群志同道合之輩,用畢生所學去針砭時弊肩負家國重任,而不是黨同伐異用來在朝堂上互相攻訐。」
「我不希望看到上疏彈劾引發的黨爭場景,更不想看到沉黨淪為官場的青雲梯,那樣與心中鄙夷只知道空談義理的文官清流有何區別?」
這番話沉憶辰其實早就想要跟徐有貞說,沉黨不應該淪為任何人的政治工具,包括自己在內。如果歷史真的演變成為明朝的黨爭走向,那沉憶辰寧願親手終結這個遵循自己理念的組織!
沉憶辰的語氣很平澹,徐有貞卻听出了不容置疑的堅決,他只能拱手稱是道︰「下官遵命。」
伴隨著眾人憂心忡忡的離去,沉憶辰從容不迫的攤開一張宣紙,然後提起筆架上的狼毫,筆走龍蛇的寫下《公僕疏》三個大字。
遙想多年之前,沉憶辰是以詩作在文壇成名,只不過走上了科舉這條應試教育的道路,基本上沒有再怎麼寫過文章。最後一篇能免得跟文章沾得上邊的,還是關于削藩的《宗藩弊論。
不過《宗藩弊論》細究起來,是一封呈遞給皇帝的奏章,這一次沉憶辰打算好好寫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來回應楊鴻澤彈劾的「七宗罪」。
雖然剛才與商輅、徐有貞等人的談話,沉憶辰認可了一些楊鴻澤彈劾奏章的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方說的就全是對的。
相反沉憶辰承認自己是做過「七宗罪」中描述的事情,卻認為自己一件事情都沒有做錯!
什麼結黨營私、專權擅政這些東西,屬于老生常談的內容,沉憶辰依舊沒有再繼續解釋的必要。另外內閣凌駕于六部,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行政效率,某種意義上更像是一股「復古」操作,同樣無需多談。
沉憶辰真正想要讓文人士子跟天下百姓明白的,是楊鴻澤奏章中關于「違背禮法」跟「與民爭利」這兩條罪行!
自從沉憶辰入仕以來,可以說時時刻刻挑戰著祖宗之法,亦或者說他想要顛覆封建禮制,想要降低世人對于皇權的敬畏,想要培養出文武真正的平等,那麼最基本的前提之一就是廢除跪拜禮。
最初以沉憶辰的官餃跟能力,他只能保證給予武人將士足夠的尊嚴,用介胃之士不拜這個理由為突破口,逐漸推行到全軍任何時候見到自己都不需要跪拜。
再到沉憶辰擔任內閣首輔之後,這項規定就從軍中蔓延到了朝堂,同僚之間會見無論是否在公堂之上,都不需要遵從《大明會典》中關于跪拜禮儀的約束。
最終一步步演變到,除非是進行國之大典,沉憶辰利用自己的帝王師身份,哪怕面對皇帝都僅是拱手行禮不拜。這種行為某種意義上,已經夠得上權臣專屬的「入朝不趨」特權,乃至于超越了。
這就是為什麼,楊鴻澤要特別強調這點,因為按照這個趨勢演變下去,很快「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些待遇,也很快就會被沉憶辰給用上。
只不過楊鴻澤擔心的問題,跟沉憶辰想要做的事情,雙方完全不再同一個水平線上。
楊鴻澤僅是擔心權臣誕生,擔心沉憶辰凌駕于皇帝之上,而沉憶辰想要做的事情,卻是在追求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用這種徐徐圖之的方式,一步步的改變皇帝跟朝臣的觀念,從而做到最終廢除跪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