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東閣,幾位崇政殿大學士已經落座,正在交頭接耳地低語著。
太宰蔡卞側身過去,輕聲說著什麼,旁邊的司徒何執中連連點頭,時而輕笑兩下。
左僕射張叔夜與司寇常安民像是在爭吵什麼,面紅耳赤。但大家都知道,兩人說話論事就是個樣子。
左都御史宗澤靜靜地端坐在那里,彷佛大殿上的神像,不怒而威。
幾位垂拱殿學士魚貫而進,先恭敬地向五位大學士拱手問候,然後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下。
吏部尚書李復和禮部尚書劉正夫,最先趕到東閣,坐在一起低聲說著話。
兩人春風滿面,神情十分輕松。
兵部尚書劉韐、度支部許幾和開封府尹章宰在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著話。
許幾和章宰似乎有什麼事在爭執著,章宰直著脖子,彷佛有些氣急敗壞。許幾一臉笑眯眯,不怒不驚。劉韐偶爾出聲,在中間說和兩句。
右都御史蘇邁與中書省通事中丞範純粹說著話,兩人氣度不凡,昂著頭,氣質這塊都拿捏得死死的。
秘書省侍中譚世績坐在一邊,跟秘書省左散騎常侍宇文虛中交頭接耳說著什麼。
環視一圈,曹鐸發現自己是來的最晚的——他特意去聖慈宮拜見了朱太後。他的目光跟蔡卞和張叔夜快速地交織了一下,各自心領神會。
「諸公,實在抱歉,在下來晚了,讓諸公久等了。」
在座的資歷都比他深,曹鐸謙遜地說道。
「曹尚書不必如此,開會時間還未到,只是我等心急,早來了一會。」會議主持人,太宰蔡卞笑著答道。
示意曹鐸坐下後,蔡卞環視一圈眾人,然後徐徐說道︰「還有兩位垂拱殿學士,北平府尹曾茂明,山北宣撫使長孫玄明,照例缺席。其余諸君,都來齊了,我們開始議事吧。」
看到大家沒有異議,蔡卞繼續發言,他面向宇文虛中,拱手問道︰「宇文左常侍,可有聖諭?」
「回太宰的話,在下只是奉官家之意,列席東閣會議,做個書記官而已。」宇文虛中趕緊答道。
番茄
「既如此,那我們開始第一項議程。」蔡卞不客氣地說道。
「前天官家回京後,找老夫、伯通公和希古公,在崇政殿說了些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崇政殿大學士和垂拱殿學士,需要做一些調整和補充。」
听到蔡卞說到這里,堂里的人都不做聲,神情各異,但一眼看去,都有些謹慎和緊張。
到現在,朝野上下已經模清楚官家的治政思路。三省一院,外加秘書省和宣徽院,看上去位高權重,其實都只是執行決策的權力機構。
執行誰的決策?官家和內閣。
重大的軍國事宜,自然是官家做出決策。同時官家授權內閣,對部分國政大事做出決策。內閣做出的決策,只要官家沒有否決,三省必須遵行。
能參與到這種決策的崇政殿大學士和垂拱殿學士,加餃身份日益受到重視。同為尚書,加餃垂拱殿學士的,能入內閣,參與重大事宜的決策;沒有加餃的,只有乖乖執行的份。
尤其是官家把副郡/部級和郡/部級官員的候選人,也交由東閣議定,這份權柄就更重了。
現在官家又提出對崇政殿大學士和垂拱殿學士名額進行微調,關系重大,大家都在心里盤算著利弊得失。
不過大家也只能在心里暗暗盤算——因為大學士和學士,直接由官家欽定,太宰蔡卞都插不上手。
「官家的意思,尚書省是政司,中書省是憲司,門下省是臬司,三省均應有首腦入閣,行大學士之責。尚書省負責治理國政,權責重大,所以多一名大學士也是理所當然的。此前,官家把樞密院使除大學士加餃,自有一番考量。」
「他巡視一番地方後,發現軍政分離,還是有所不妥。官家的原話,軍政一體,分不開,怎麼分得開呢?既然分不開,就不要另外搭台子了。所以官家的意思是,樞密院使繼續加崇政殿大學士餃。」
說到這里,蔡卞往這邊看了一眼。
宗澤正色危坐,喜怒不現地說道︰「官家一早找我談話了。樞密院使補進崇政殿,門下省就要退出一位來。老夫只想著為國為君多做些事情,頭餃之類的,並不在乎。崇政殿大學士,還是垂拱殿學士,老夫無所謂。」
蔡卞馬上接言道︰「宗左臬高風亮節!實為我等楷模。」
吹捧了兩句,蔡卞繼續說道︰「除此之外,樞密院軍咨使和典軍都虞侯,一並補加垂拱殿學士餃。除此外,官家的意思是地方上,也應該再補幾位垂拱殿學士。」
听到這里,蘇邁開口了。
「太宰,如果按照官家的意思,地方上再增加幾位垂拱殿學士,路途遙遠,很難及時趕到開封,恐怕內閣議事會上,缺席的人會更多。」
蔡卞往椅背上輕輕一靠,往左邊看了一眼,把回答問題的機會讓給了司寇常安民。
「老夫在御前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官家說,地方上的學士,不僅平時可以書信公文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每年也會回京述職一次,屆時可以參加東閣會議。地方上的實情,與中樞諸君在文牘桉卷里的看到的,截然不同。商議軍國大事的決策會議上,需要有地方代表出聲。」
听了常安民的話,蘇邁不再做聲了。
看到無人再有異議,蔡卞繼續往下說。
「至于地方增加那幾位垂拱殿學士,官家說還要思量一下再定下來。但定額是崇政殿大學士五人,垂拱殿學士十五到十七人,此為定例,應該不會改變了。」
曹鐸在心里算了一下,崇政殿大學士五人,不增不減。
垂拱殿學士十五到十七人,現在已經有範純粹、李復、許幾、劉正夫、劉韐、章宰、蘇邁、譚世績和自己九位,外加兩位不在京的長孫墨離和曾保華,就是十一位。
樞密院使李夔重補了崇政殿大學士,左都御史宗澤降為垂拱殿學士,就是十二位。官家說要把軍咨使和典軍都虞侯再補進來,那就是十四位了。這就意味著,地方上增補的垂拱殿學士,最多只能是三位。
哪三位?大家心里開始盤算起來。開封府尹和北平府尹都加了垂拱殿學士,北都和東京有了,西都和南都不應該沒有啊。意味著西安府尹和江寧府尹可能會加垂拱殿學士。
代表地方上的聲音,東南西北,都要顧及到。
蔡卞繼續說道︰「第一項議程,大家沒有異議吧。」
大學士和學士定額,是官家乾綱獨斷的君權,誰敢有意見?
「既然沒有異議,那就開始第二項議程。官家巡視了東南數郡,又逆江而上,巡視了淮西、江西、湖南和湖北四郡的部分州縣。發現了不少問題,首先一個問題,那就是布政司、按察司和兵備司,政臬軍三司各治其事,有利也有弊。」
蔡卞把趙似總結的利和弊簡單地說了一遍,然後說道︰「官家的意思是,要不要在各郡增設一員,總領政臬軍三司?此事茲大,官家遲疑不決,想讓大家議一議。」
說完後,他環視一圈眾人,說道︰「大家都說一說吧,還是老規矩,暢所欲言,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