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說來話長……」
「不過,雲兒風兒,能不能放我的門人一馬?」
後山劍石附近死了那麼多人,終究是個不光彩的事,眼下,應允兒更想為活人考慮。
「放不放她們,娘親的話算不得數!」
「咱們天威幫想要立足于此,需要武林同道們的承認,而這些普渡軒的余孽,便是我天威幫向武林同道送上的禮物!」
母子幾人正說著話,有幫眾打探出了消息,連忙報了過來。
「稟夫人,兩位少幫主,麾下適才從普渡幫余孽口中,得知今日上山來的大部分武林同道,都死在了後山處!」
「什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快!帶我們前去!」
事實上,劍石附件的情況,兄弟二人早已心知肚明。
但眼下為了徹底擺月兌嫌疑,還是要親自出馬。
一行人來到後山,見諸多尸體已擺放整齊,正準備一同下葬。
唯有地上散落的血跡,訴說當時的慘烈。
「造孽啊!綠英軒主即便不服我天威幫,又何至于為難諸多武林同道,犯下如此重的殺孽?」
反正死無對證,兄弟一句話便將所有的罪責推到了綠英的身上。
現在天威幫勢大,剩余的普渡軒余孽根本沒有解釋的權利。
不過日後,待宮千雪將劍石發生的事情,添油加醋傳了出去,又經過丐幫幫主的確認,此事終于定性。
普渡軒的余孽,被武林同道群起而攻之,快速覆滅于天威幫的屠刀之下。
……
西北邊陲之地,有了啟民可汗作屏障,暫時無憂。
但是朝廷無一日安寧,東北邊陲的高句麗,又開始作妖,時時南下擄掠遼東之地。
更狂傲的是,連歲供都停了。
朝堂之中,裴世矩上稟道︰「陛下,高句麗古稱孤竹國,周朝之時封于箕子,漢時劃分為三郡,自古為我華夏之地。」
「蕞爾小國,安不知我天朝威嚴?」
群臣氣憤,怒氣中燒。
「朕自登基以來,文有科舉,武有平定西北和南海疆域,治有修建長城、運河,累不世之功。」
「此番,朕當御駕親征,親自滅了他!」
隋主站起身來,將袖袍一揮,大有睥睨捭闔之勢。
「陛下聖明!」
群臣齊齊伏身,口中大贊。
之前隋主駕著龍船游江南,率領諸王、後妃、侍從等十余萬人,隨行船隊更是長達二百余里。
所過之處,江河兩側五百里範圍內的百姓人家,都要將自家糧食貢獻出來,勞民傷財怨聲載道。
群臣也曾勸諫,可隋主飛揚跋扈根本不听。一旦惹怒了這位陛下,大臣們的人頭,也是不保。
此番隋主「幡然醒悟」,竟然要遠征高句麗,雖然同樣大動干戈,但比起乘船游玩而言,起碼還是件正事。
說干就干,一百三十萬大軍齊齊出動。與大軍同行的,還有二百余萬民夫。
提起民夫這一塊兒,還有比天威幫更權威的嗎?
「老爹,皇宮內的萬公公傳來消息,希望咱們也能隨軍而行!」
「不知老爹你,有沒有考量?」
興雲和乘風嘴巴上已經有了黑黑的絨毛,長成大人了,氣質上也更沉穩了許多。
經過數年的發展,天威幫在普陀山一帶已經成為絕對的話事人,但似乎更安于現狀,著實令江湖中人不解。
「據探子來報,無論是大軍還是隨軍民夫,多數出自五姓七望的地界。」
「關于此戰,看來咱們的天子心中另有打算。」
吳天威蓄起了一把胡須,頗有一番智將的姿態。
「五姓七望日漸勢大,已然成為了隋主的心頭大患。」
「此番他們同意出兵,也是不想與天子直接對上。當然,若是能夠建功立業,在高句麗補充一番物資,也能彌補此次出征的損失。」
東征高句麗,明眼之人都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
「故而,咱們只帶幾百人即可。」
為慮勝,先慮敗,百戰不殆!況且此次出征,大概率是會敗的。
父子三人商定好後,挑選了百余精兵,讓應允兒暫且主持大局,隨著大軍奔赴前線。
……
「本座被封為冠氏縣主,也算濟州人氏。」
「東征高句麗,恰好路過本座的轄地,暫且去湊個熱鬧!」
于道先收拾好「行囊」,孤身一人出發了。
不過,他並未從陸路出發,而是沿水路到江淮,再坐船北上。
「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弗能與之爭?」
自他當年進入眾生心境,梁山泊聚義,北門破城,八仙過海,赤壁之戰等等,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番北上,方位同樣是水位,自然要走水路。
況且在下達東征時,隋主已經下令幽州總管在東萊海口敕建大船三百余艘,成水陸兩面夾擊之勢。
造船的工匠被官吏勞役過重,沒日沒夜浸泡在水中,死亡之數達到三四成。
即便剩下的那些,也患了嚴重的疾病,怕是命不久矣。
在于道先踏上大船之時,便察覺怨氣過重。不過有龍氣和軍煞之力的鎮壓,這才沒造成異象。
「若是放任不管,任由這些船只漂泊到海上,假以時日,或許還真能養成一兩艘幽靈船。」
怨氣自然近不得他的身子,但卻令他想起了當年遠渡重洋,踫到的幽靈船。
「等解決了這里的事情,本座也該回去一趟了。」
……
三百余萬人馬分成三路進發,每一路又拆分成十二股,成三十六天罡之勢,浩浩蕩蕩進發。
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徑,留下大量屙堵之物。
大軍征程日夜不停,跟不上腳步的老弱病殘,全都餓死在了路上卻無人收尸。
「亂象將起,顧好自己吧!」
「等將來你們有能力了,再拯救這天下蒼生吧!」
見兄弟二人心有不忍,吳天威連忙動用傳音入密,制止了他們的救助行動。
當今的世道,救得了一時,卻救不了一世。
對于那些最底層的平民,多活幾日,無非是多受幾日苦罷了。
遼北之地最是寒冷,父子三人乃武道大宗師,有真氣護體,能夠做到寒暑不侵,但那些沒有一技傍身的士兵勞役,只能圍攏成團,靠著堅強的意志熬過嚴寒。
轉眼冬去春來,雖然已是三月底,但此地依然寒風刺骨。
好在,水路大軍終于到了。
遼河口上,三百余艘大船一字排開,隋主坐鎮正中,只待一聲號令,隨時準備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