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國策遺弊,尾大不掉

「是。」範老先應了聲,隨即便眸帶異色地道︰「家主既然決定全力鑄幣,當同時下令礦中也全力開采銅鐵。」

應天府周邊也是有不少礦區的,如太平府與應天府交界處的馬鞍山,太平府的蕪湖縣,以及本府的溧水縣、江對面的江浦、六合,皆產銅鐵硫等重要軍備資源。

歷朝歷代皆有人說金陵乃王氣所在,可不是純粹從風水上說的,也包括資源方面。

顧家在溧水也算是數得著的地主、豪紳,主要經濟來源便是暗中開采銅鐵等礦物,以及鑄造私錢。

當代家主顧大器,雖只有秀才功名,但于商道卻頗有天賦,令顧家搭上了浙江海商的船,將家族私錢生意做到了朝鮮、日本。

此時聞言,顧大器卻不禁露出猶豫神色。

他道︰「朝廷‘大煉鋼鐵令’下,地方官府皆在大力打擊黑礦,我們此時令家中礦場加快開采,動作了大了,怕不會讓官府尋著?」

範老听了嘿嘿冷笑一聲,「家主莫非以為動作小些,官府便找不到嗎?如今地方主官皆為朝廷中樞馬首是瞻,為了打擊黑礦立功,可謂是搜山檢海。

溧水縣就那麼大,家中那幾處黑礦雖然較為隱蔽,但遲早會被發現。

既然如此,不如趁著被官府發現前,竭澤而漁,將這批礦奴都用掉,礦也盡力多開采些,以獲實利!」

顧大器是個聰明人,一听就知道範老的策略是對的。

黑礦留著雖然可以持續產出,但將來被發現的可能卻越來越大,介時還會連累顧家。

既如此,不如趁此機會處理掉,變成到手的金錢。

「那便按你說的辦,總之,趁著朝廷沒反應過來前,我們顧家要在這昭武通寶之利中多分一杯羹!」

「明白。」

範老應聲離開。

顧大器在昭武通寶中沉溺了一會兒,又打開了地窖中一個較小較為精致的木箱,里面裝的卻都是銀元。

這些銀元之精美顯然還要才超過昭武通寶,且其中鑄造技術含量更高,讓跟錢幣打了半輩子交到的顧大器看著看著目光就迷離起來。

「如此精美的銀元,可惜我顧家卻無法彷制。若能以劣質銀元,價作真銀元流入市面,那才是暴利。可惜呀,可惜。」

顧大器將手插進冰涼的銀元堆中,嘆息不已。

別說銀元了,便是昭武通寶,他們顧家都彷造不出來,或者說彷造不出像樣的。

你的私錢看起來太假,百姓也不是傻子,是不會接受的。

如今昭武女皇在位,朝廷中樞權威如日中天,他們顧家也不可能找個地方強令百姓使用偽造的劣質昭武通寶。

好在昭武通寶足夠精美,顧家可以通過海商販賣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同樣可以大賺。

這些地方鑄錢能力底下,缺錢用,雖然民間更喜歡低價的私錢,但精美值錢卻價值更高。以海運來講,同樣販賣一船銅錢,自然是精美值錢獲利更多。

如昭武通寶這等超絕歷代的精美銅錢,販過去定然更加暴利。

不過,根據顧大器家族的經驗,朝廷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市面上昭武通寶被人暗中收購之事。

畢竟收購昭武通寶的不止他們一家,而是有很多家。狼多肉少,爭搶起來,也就顧不得好好掩飾了。

朝廷若發現此事,唯一應對策略大概就是降低昭武通寶質量,盡力緩解劣幣驅良幣的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停止鑄造昭武通寶。

那昭武女皇即便作為一個女子,很喜歡精美的東西,可為了江山社稷,也會認栽,讓鑄幣局不再鑄造如此精美的銅錢。

所以,顧大器料定,收購、販賣昭武通寶以獲取暴利的機會就一兩波。

正因如此,他們顧家才要全力在這一兩波暴利中多搶一些‧‧‧

顧家能「看透局勢」,全力收購市面上的昭武通寶,以期獲取暴利。

其他從事私錢生意的勢力同樣不乏聰明人,也大多選擇了全力收購昭武通寶的策略。

這便讓市面上昭武通寶的蹤跡更少見了,暗地里兌換的價格也一路高漲。

從七月初的崇禎制錢(朝廷鑄造的正版銅錢)五文兌換昭武通寶一文,到七月底已漲到十三文方可兌換到一文。

不是不能再漲,而是就崇禎制錢與昭武通寶兌換比而言,已經漲到頂了。

至于民間私錢與昭武通寶的兌換比,那就更夸張了。因為私錢質量低劣有時候是沒有底線的,有些私錢甚至要兌換一文昭武通寶甚至需上百文方可!

昭武通寶一路升值,便連對錢幣市場反應較為遲鈍的百姓、官員都感覺到了。

百姓們自然也加入到收藏昭武通寶的行列中——雖然大多數百姓都沒什麼資金,但到手的能收藏都會收藏起來,不會再輕易用出去了。

至于官員們,則是將這一情況向上級反應,希望引起朝廷的注意。

這一日,閣臣們便齊至武英殿,主動跟朱媺娖提起了錢幣的事。

他們已經從馬士英這里了解到了督錢司的謀劃,然而,有部分閣臣並不看好督錢司。

首輔袁繼咸道︰「陛下,因我朝開國時定下國策,不禁前朝銅錢,因而如今民間流通的不止有我大明歷代君主下令鑄造的銅錢,更有唐宋之時的古錢,其中又以宋錢最多,甚至超過我朝歷代所鑄造之總和。

如今百姓們見昭武通寶價值高漲,也紛紛收藏、囤積,若再加上那些心懷叵測之輩,于錢幣一事上朝廷可以說正在與全天下人為敵呀!」

解學龍也跟著道,「陛下,如此情況,即便鑄幣廠真的能日產昭武通寶千萬枚,恐怕也難以應對吧?

其實,我大明歷代明君,察覺錢幣問題後,都曾想治理。

如弘治時期,朝廷鑒于宣德八年後朝廷便不曾開爐鑄幣,民間皆行私錢、古錢,便有意開鑄弘治通寶。

然而,當時朝廷先是因久未鑄幣,技術廢失,鑄幣之術甚至不如民間私錢鑄造者。

最後不得以,還是招安了當時山東一名為‘金山’的私幣鑄造團伙,方得以重新開爐鑄幣。」

另一邊郝光明听到這里,不禁搖著頭嘲諷了句,「居然靠詔安假錢制造團伙才能重新鑄幣,大明在錢法上可真行啊。」

朱媺娖雖然知道郝光明不是嘲諷她,而是說之前的大明君臣,可還是有些羞惱,臉色微紅。

這邊解學龍繼續道︰「當時朝廷嚴令各地方推行弘治通寶流通,禁止民間私鑄銅錢。

然而,很多地方不過幾日,民間私鑄的弘治通寶就泛濫起來。

因私幣、劣幣問題尾大不掉,實難處理,不僅朝廷被迫以減少鑄幣,乃至不鑄幣以應對此問題,便是民間百姓,對銅錢信任也越來越低。

所以,至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更加信任白銀。

民間除小額交易外,稍大些的交易皆用白銀;朝廷收取稅賦,除實物外亦取白銀。至萬歷初年張江陵新政更是實行一條鞭法,明令百姓以白銀交納稅賦。

由此可知,銅錢如今已非天下交易之主用,其主乃白銀。那麼,朝廷又何必在銅錢一事上較勁呢?

臣以為,若昭武通寶價值高漲、百姓熱衷收購囤積的問題持續下去,最終只會令朝廷與民間兩敗俱傷。

如此于國何益,于民何益?此事關乎民生安穩,還請陛下三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