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 啷 啷從長安城下路過,一隊隊百姓跟在後面,仿佛遷徙的羊群一樣。
士卒們騎在馬上,有說有笑有打有鬧。
城上守軍如臨大敵,不時灑下幾支羽箭,幾塊投石,引來涼州軍的一陣辱罵。
有人罵上癮了,干脆連帶著罵起司馬孚老烏龜,只敢縮首城中,不敢出城一陣。
罵著罵著,就連司馬懿、司馬師也帶上了。
這年頭的人大部分都沒什麼文化,沒讀過書,罵起人來不如衛瓘這麼文縐縐的。
什麼話惡心就說什麼,種種污穢之言,簡直不堪入耳。
有些粗胚,為了侮辱城上守軍,月兌的赤條條的,從城下一箭之地外大搖大擺的走過,連帶的問候幾句司馬家祖上幾代的女性……
守軍們面紅耳赤,但司馬孚都忍住了,堅決不出戰。
這也讓讓涼州後面埋伏的大隊騎兵無用武之地。
雖說長安打下來守不住,但攻破城池後刮地三尺的興趣還是有的。
幾十萬人口,加上司馬孚、司馬望父子二人,這就是天大的功勛了。
因此,滿載而歸的涼州軍都有意無意的從長安城下路過,為的就是吸引城中守軍出城一戰。
只是司馬孚的縮頭功力實在太深厚了。
無論怎麼辱罵,都無動于衷。
連他本人都不在乎,守軍也就慢慢習慣了。
杜預以三萬人野戰八萬大軍,還能吃掉兩萬河北義從,這種戰績,已經向天下宣示涼州軍強大的野戰能力。
當年馬超與曹操潼關大戰,見西涼剽悍,謂眾將曰︰「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
馬超能殺的曹操割須棄袍,自然不是士卒不利,而是腦子玩不過曹操。
如今一人三馬、裝備精良的涼州軍,野戰能力超過當年的馬超不知多少。
不敢野戰,那就只能看著涼州軍肆意劫掠。
其他城池中也有一些守軍勇敢的、不自量力的出城接戰。
曠野中幾聲號角長鳴,大地震顫如雷,須臾之間,便有騎兵奔來。
一千左右的騎兵,往往能輕易沖散三四千的守軍,如湯潑雪,順勢取其城池。
蕭關、隴右的相繼淪陷後,雍涼軍精銳大多歸降涼州。
州郡兵未經惡戰,裝備不齊,訓練不精,不堪一擊。
關中人口和物資源源不斷朔涇水而上,流入涼州。
這段時間,算是楊崢最順暢的日子。
司馬昭大軍還停留在壽春,關中無比空虛。
司馬孚可以對長安堅壁清野,但整個關中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也許他有這個心,但官府的行政效率絕對跟不上。
百姓安土重遷,天然抵觸這樣的政令。
更何況還有豪強陽奉陰違。
只有楊崢這種刮地三尺的搞法,才能收到效果。
「三月出兵一萬三千余眾,共耗費糧食六萬七千五百石,肉干二十七萬斤,醬腌菜七千斤。」蘇泓事無巨細的稟報道。
一個月消耗近七萬的糧食,二十多萬斤肉干……
楊崢咋舌不已。
不過他也知道,一部分糧食喂了馬,一部分救濟百姓。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收獲多少?」楊崢迫切需要知道答桉。
投入跟不上收獲,這個玩法就玩不下去。
「俘獲生口四萬三千五百人,糧食十一萬石,豬羊馬犬等家畜五千頭,雞鴨鵝無算,金銀錢帛共計三十七萬緡錢,另有鐵器、陶器、木器、農具等,還在估算當中……」
听到這些數字,楊崢心中一顫,大收獲啊!
人口不算,糧食、牲畜就差不多追平了投入。
簡直是一本萬利。
難怪歷史上強盜這麼多,收益實在太高了。
「仁淵為何一臉苦色?」楊崢心中樂開了花,不過蘇泓臉色不太好。
「將軍興義軍,討司馬氏之不義,只是今日之舉,義何在哉?」這時代讀過書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價值觀。
劉珩專注于砍人和女人,孟觀喜好天文與領兵,龐青靈活變通,唯獨蘇泓是仁字輩中讀書最深的一個。
楊崢正色道︰「司馬氏賦稅幾何?」
「高平陵之變前,七三,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屢屢興數十萬之眾,改為八二。」
百姓種的糧食,八成上繳……
風調雨順,節衣縮食還能活著,稍遇動蕩就會餓殍遍地。
而士族豪強們憑借自身的實力以及權勢,可以少繳稅賦,再隱匿大量人口、田地,將壓力又轉接給平頭百姓。
賦稅不是想收就能收上來的。
這其中也有成本問題,如清丈土地,編戶齊民,都需要一個高效而廉潔的官僚體系。
明帝之後,魏國都腐朽的不成樣子。
司馬家更不必多言。
「涼州賦稅幾何?」這些問題都是蘇泓的專業領域,因此回答極快。
「奴隸八二、待歸七三、治民六四,農閑修路、修城、訓練,官府提供伙食,百姓所得超過賬面數字。司馬氏治下之民,還需承擔徭役以及其他雜稅。」
最開始,奴隸的稅賦高達九一。
這些年涼州接連豐收,地盤擴大,壓力減小,楊崢調整為八二,以緩解奴隸們的抵觸情緒,讓他們用心耕種放牧。
「既然他們在司馬氏治下過的艱難,本將解救他們,難道不對?而且,未來幾年,關中將淪為戰場,你覺得關中百姓能活幾人?」楊崢這套邏輯早已無懈可擊。
「這……」蘇泓頓時呆住了。
楊崢溫言道︰「大仁不仁,大善不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仁淵知否?」
這幾年跟著魯芝讀書也不是白讀的。
「屬下愚鈍!」蘇泓連忙跪下。
這也可以看出他的局限性。
孟觀、龐青都不會這麼問,劉珩對這個問題根本不會去想。
就連一向以仁義為懷的杜預,也沒有多說什麼。
「凡事不可看表面,亦不可執迷于一時,眼光需要長遠,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剿滅司馬氏,還天下以朗朗乾坤就是最大的仁義!」楊崢斬釘截鐵道。
如果換成其他人,楊崢才不會這麼多廢話,但面對自己的弟子、親信,楊崢還是要點撥一二的。
其實說出來就好,不用藏著掖著,發酵成其他別的什麼東西。
內部思想如果不統一,拳頭就不能全力打向外面。
姜維的教訓就在眼前。
這也是楊崢設立宣義司的初衷。
蘇泓滿臉羞慚,「屬下銘記將軍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