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城到處都是巡邏的士卒。
凡是可疑之人一一盤問,百姓躲在家中不敢外出。
不過無論怎麼查,始終沒發現蛛絲馬跡,這些刺客仿佛憑空出現一般。
王濬搜查的力度一再加強,卻仍舊沒有絲毫發現。
「不可能沒有線索!」龐青斜了一眼王濬,「除非是自己人所為!」
王濬皺起眉頭,太子遇刺,他也月兌不了干系,建業近日不斷有流言出現,說刺客就是他王濬派出去的,意在趕走太子,然後割據江東自立!
王濬嚇得的亡魂大冒。
他在山東已經得罪不少人,太子對他也不是很親近,這時候出現流言,簡直是在要他的命了。
甚至王濬感覺這次行刺就是沖著他來的。
行刺太子是假,要他的命才是真!
「龐侍中慎言!」王濬不太喜歡龐青。
這個人身上有一股陰暗氣息,宣義司和鎮撫司是干什麼的,誰人不知?
今日的這番話分明是沖著自己的來的。
「哈哈,王都督不必大驚小怪,大秦數年間鯨吞中原、江東,混入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再尋常不過了!」龐青的目光在王濬身上轉來轉去。
王濬冷哼一聲,不再多言。
龐青雖是皇帝近臣,但自己也不差,皇帝還是信任自己的,不然也不會將整個江東托付給自己。
龐青自覺無趣,也就拱手告退了。
整個江東似乎陷入一片惶恐之中。
南北分裂幾十年,好不容易戰火平息,等來了一個仁慈的太子,卻又出了行刺之事。
探望太子的人都快踏破建業府衙的門檻。
身為大秦太子,當然有資格入住吳國皇宮,不過楊旭為了避嫌,也為了方便處理江東政務,直接住進官衙。
這幾日正處于風口浪尖,楊旭與一眾屬下閉門不出。
秦軍甲士里三層外三層的護住府邸,進出人員全都嚴格盤查。
太子每日的飲水、食物、衣服都有專人負責。
「江東豪族早被宣義司拔去了爪牙,又處在鎮撫司的嚴密監控之中,當不是他們所為!」張軌道。
在龐青各種見不得光的手段下,江東豪族早已服服帖帖,聚攏在楊旭身邊,不服之人早被暗中鏟除。
「或許對方的用意並不是真的行刺!」陶侃幽幽道。
「不是行刺?」張軌愕然。
文濟、北宮純、周處、陸機等人目光紛紛轉向陶侃。
楊旭卻沉下目光,有些事情,別人看不到,他心知肚明,幾個皇兄全都不是省油的燈,老大楊毅勇武絕倫,這些年雖然鎮守在萬里之外的夏國,卻從沒忘記過中原,皇長孫楊璟入京時,盛況空前。
老二楊武與弘農楊氏聯姻,這些雖然低調處事,但手上的勢力別不小,封在山東之後,山東士人也紛紛模上門去。
還有老三楊宏,走名士路線,與中原士族關系越來越緊密。
後面的幾個弟弟也不是泛泛之輩。
楊家子弟都要進過青營的淬煉,所以都不是酒囊飯袋。
天下一統,但爭斗遠遠沒有結束,並且永遠不會停息,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
換源app
楊旭不可能沒有壓力。
楊崢派他南征,他當然知道其中用意。
雄鷹遲早要翱翔。
張軌道︰「不是行刺,那是為了什麼?難不成是想給殿下一個下馬威?」
陶侃道︰「離間!」
「離間?」楊旭給自己斟了一杯茶,剛要飲下,一旁的親衛接過,先嘗了一口。
「正是,殿下若是真出了事,試問陛下如何肯善罷甘休?對方是要借行刺之事離間殿下與江東士人!」陶侃拱手道。
這麼一說,事情的脈絡就逐漸清晰了。
毫無疑問,太子親近誰,誰日後就會崛起。
江東豪族需要攀附太子,山東士族,中原士族難道不需要借太子這股東風?
大秦皇帝對士族豪強深惡痛絕,士族豪強同樣也對皇帝敬而遠之,所以他們的目標就轉向了大秦的第二代!
幾百年來,士族一向如此,一代代的滲透,一代代的向前挪步。
士族與皇權的這場游戲,從東漢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將永遠的繼續下去。
「孤知矣!」楊旭嘆了一口氣,這場刺殺的復雜性遠遠超出預料。
「那麼現在該當如何?難道就這麼無動于衷?」文濟氣惱道。
「如果牽扯到南北士族之爭,就超出殿下的掌控,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殿下務必當心。」張軌年紀最大,最知其中凶險。
太子並不是十拿九穩的。
而且皇帝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此番南下,楊旭褪去了幾分稚氣,多了幾分成熟穩重,「孤只想為天下做些實事,讓江東盡快融入大秦,讓百姓早些安享太平,未想會牽扯如此之多。」
「正因此此,殿下才需保重自己!為大秦,也為天下蒼生!」張軌拱手道。
陶侃道︰「殿下仁德,此時退一步未嘗不可,江東之事自有王都督主持,殿下不可久離陛下左右,以免為他人所趁!」
「他人」二字用的頗為精妙。
在場之人都能听得懂。
楊旭點點頭,「父皇的詔令昨日就已經到了,諸位準備一番,隨孤回京。」
啟行之時,建業萬人空巷。
百姓扶老攜幼相送,「殿下何不多留數日?」
「殿下將棄江東乎?」
不少人哭喊起來。
江東久造摧殘,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自諸葛恪濮陽興以來,沉重的徭役,動輒十幾萬人北伐,都是民脂民膏,還有騎在頭上的士族豪強,普通人過的什麼日子可想而知。
楊旭入江東之後,體恤百姓,賑濟災荒,清理冤獄,免除鐘會以來各種弊政,種種舉措,頗有成效,迅速收攏了江東人心。
不過天下無不散之延席,楊旭不可能永遠留在江東。
他有更廣闊的天地。
馬車之中的楊旭听到外面的喊聲,心中也是一陣感慨。
自己做的其實並不多,很多事情只是開了一個頭,卻得到百姓如此擁護,更加堅定了他要讓大秦百姓富足安康的決心。
不過為了安全,楊旭自始至終都沒有出面與百姓惜別。
他出了事,江東百姓也要跟著遭殃。
出了建業城十里,百姓才陸續回去。
楊旭這才走出馬車,朝建業遙遙一拜,算是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