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策甚好!」魯芝點點頭。
被災民從河西和隴右弄到渭南來,一則放在眼皮子底下,不容易生亂,便于管理,二則減小了運輸糧食的損耗。
楊崢拍板的決議,三省迅速通過,戶部、兵部、工部,以及地方官府迅速運作起來。
隴右災民可以直接渡船順渭水而下。
涼州的災民可以走涇水,沿途還有不少驛站設立了粥棚,越往大興的方向,粥的濃度越高,還備有咸菜。
匯集在大興城下的百姓越來越多。
六部官員效率極高,將人口迅速分流,從東西兩面同時開挖,加快工程進度。
除此之外,楊崢還準備了兩萬中軍鐵騎,日夜巡邏。
宣義使、錦衣衛也派了出去,散布在災民中間。
防人之心不可無。
雍涼種群復雜,很難說沒有野心之輩會蠢蠢欲動。
「陛下視漢夷如一,夷人望陛下如望父母,豈會背反?」劉能拍著胸脯道。
禿發樹機能——劉能……
楊崢總感覺有種莫名其妙的滑稽感,不過自從改了名之後,劉能活躍多了。
不再像以前那般在後面陰著,給人一種遲早要造反的感覺。
其實楊崢讓他陪文鴦一同西征,就是給他機會,看他能興起多大風浪,他的幾個心月復早成了錦衣衛的人。
不過自從讀了《孫子兵法》之後,劉能頭發一根一根的禿了,但人卻變聰明了。
識時務者為俊杰。
這天下哪還有他發揮的空間?
「哈哈,有劉將軍此言,朕就放心了。」
「馬屁精!」旁邊的劉珩哼唧一聲。
但楊崢和劉能都裝作沒听到。
這廝修養了兩年之後,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又恢復往日的德行。
然而兩鬢的白霜卻讓他看起來蒼老衰弱了不少。
五石散,加上無遮大會,這廝能站起來,就是老劉家的祖墳在冒煙了。
災民遷到渭東後,糧食的壓力大大減小。
吃飽了飯,災民有的是力氣。
這時代的人勤快的要命,給上一口飯,就玩命地干,草原上的大兄弟也是如此,他們身材普遍比漢民瘦弱,但吃了幾頓肉羹之後,兩眼冒光,也甩開膀子挖,為的就是晚上能多喝上一碗肉羹。
這年頭草原的生存環境比中原更惡劣。
楊崢每次視察,總有無數鮮卑、高車、蠕蠕望著車蓋跪拜,口稱︰「莫賀、莫賀!」
神態極為虔誠恭敬。
楊崢一頭霧水,「劉能,莫賀何意也?」
相處久了,楊崢覺得劉能有種莫名的喜感,這廝腦袋瓜靈光,跟周圍人關系都處的不錯,當然,除了劉珩。
「回陛下,莫賀乃大、父之意!」
「大父?」
這不就是爹嗎?
自己喜當了鮮卑人的爹?感覺有些怪怪的。
不過話說回來,鮮卑、匈奴、羌胡在自己治下,雖然談不上豐衣足食,但好歹能吃上一口飯,住上屋,穿上衣服,不用光著騎在馬上喝西北風。
這不就是德政嗎?
若是被選入中軍,則立馬成為人上人,上幾次戰場,砍幾顆腦袋回來,混上雲騎郎、飛騎郎等郎官回來,田有了,身份有了,地位也有了,比在草原上光著漫山跑不知強了多少倍……
如果天賦異稟,運氣好一些,混上尉官、將官,瞬間祖墳冒青煙。
大秦的軍功制對草原上的大兄弟吸引力更強。
越窮越玩命,越窮越有改變階層的動力,古今皆是如此。
而這種動力會推著大秦滾滾向前。
當然,非漢族將領爬到一個雜號將軍就基本到底了。
楊崢嘴上說著漢夷一家親,但行動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該防的還是要防。
只有二代、三代經過青營的改造之後,才有機會繼續向上爬一爬。
楊崢站在車輦上,向人群揮手,一時不知道要說些什麼,鬼使神差的大餅月兌口而出,「努力,他日爾等會越來越甜!」
「陛下萬歲,大秦萬歲!」
又是一陣山呼海嘯的歡呼聲。
楊崢一時也不知道說什麼好,真說起來,自己當年也算踩著他們的腦袋起家的……
現在只是給了他們一絲渺茫的希望,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以後日子越來越甜說不上,但吃飽飯穿暖衣,應該沒多大問題。
兩三代之後,大家也都是秦人了。
現場氣氛過于熱烈,為了安全,楊崢還是打道回府了。
「陛下,于闐國主楊敬有急奏。」趙阿七在宮門前等候多時。
于闐國主原姓尉遲,一向是西域大國,西漢時,人口一度達到八萬余,有勝兵三萬,這點人馬放在中原不值一提,在西域卻是強權般的存在,先後兼並戎盧、扜彌、渠勒、皮山等國,實力越發壯大。
不過對中原一向畢恭畢敬。
是大秦在西域的忠實擁篤,于闐也是大秦在西域的戰略支點。
楊崢看了奏表,不得不佩服楊敬的聰明。
于闐能從秦漢一直屹立到唐宋,還是有一定的眼力。
奏表中言,一股噠人勢力從蔥嶺竄入天竺,于闐國為了響應大秦,願意出兵天竺。
奏表很短,意思也很明確,于闐要進軍天竺。
天竺跟後世一樣,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一個國家。
貴霜帝國衰落後,天竺分裂成幾十個勢力,打的不可開交。
于闐一向是天竺和中原的中轉站,自然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大秦對西域勢在必得,多少讓于闐生出危機感,想要外出創業。
楊崢思索一陣,對大秦而言,天竺實在太遠了,以現在的國力,無法統治那麼遠的區域,能把七河流域捏在手中已經是極限了。
既然自己吃不下,不妨讓給小弟去吃。
當大哥的要有大哥的風度。
這種模式倒是值得推廣,西域已經成了華夏文明的輻射之地,諸國已經整合起來,現在又有一個軟柿子擺在眼前,不捏白不捏。
如果成功,倒是一個推動華夏文明西進的契機。
共同的利益才是聯盟的永久之道。
土地已經引不起楊崢多大興趣了,不能經營和實際控制的土地再大都是虛的。
現在的楊崢,更大的興趣在拓展華夏文明圈。
而且手上已經有了儒道釋三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