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這邊剛一動,高原上就有了反應。
無數羌人在宣義郎的勸說下歡天喜地的走下來。
河西走廊的富庶是最好的宣傳效果。
比起食不果月復衣不遮體的在高原上當野人,融入大秦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這些年隴右、河湟的羌人融入大秦後,紛紛闊綽起來,特別是有戰功的人衣錦還鄉之後,立即成為當地的老爺,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莊園,老婆小妾熱炕頭,其樂融融。
漢羌百年大戰,最主要的原因是東漢朝廷一直拒絕羌人的融入。
羌人只能跟當地的漢人豪強沆瀣一氣,掀起此起彼伏的叛亂。
大秦對他們敞開懷抱,這麼多年的宣傳,漢羌同一個老祖宗的說法早就深入人心。
這實際上是大秦承認他們的政治地位。
而且楊崢的貴妃姜阿憐就是出自羌族,對羌族的吸引力更大。
其實當年楊崢崛起,就是借助了羌人的力量,反攻涼州,席卷關中。
如今羌人在大秦的地位,類似歷史上蒙古人與滿清人的關系。
羌人不僅大量在朝廷為將,皇室子弟也多與羌人聯姻,兩邊已經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政治同盟。
即便是如今的大秦,也需要羌人壓制河西走廊上的鮮卑、匈奴等其他族群。
大量漢化的羌裔子弟遷入西域、中亞、遼東等地,為大秦守衛疆土。
有時候,楊崢感覺羌、氐、賨這些徹底漢化的異族忠誠度還在本部漢民之上。
將他們散播在中亞、遼東之後,人生地不熟,不會跟當地勢力沆瀣一氣,只能依靠大秦。
而大秦也可以依靠他們鎮守當地。
羌人耐苦寒、生 的特性也非常適合遼東和漠北。
所以提升羌人地位是楊崢必然的選擇。
匈奴、鮮卑目前還靠不住,楊崢也不敢完全信任他們。
漢朝內遷匈奴兩百多年,也未能完全融合他們。
而鮮卑的威脅還在匈奴之上,畢竟人口基數在哪里擺著,這幾年鮮卑中涌現出大量杰出人才,在大秦開始嶄露頭角。
拓跋、慕容、宇文、段氏,都曾出現名震一時的雄杰。
不要低估一個英雄對本民族的激勵。
慕容恪將實力並不怎麼強盛的慕容部,一舉推向天下霸主的地位。
慕容垂幾乎重現了燕國的盛況,卻又被拓跋珪按了下去。
拓跋家牛起來了,又出了個宇文泰……
至少在這幾十年內,楊崢還要暗中提防他們。
大秦進軍高原,簡直是一氣呵成,沒有受到任何阻力,這年頭周邊沒人敢跟大秦叫板。
曾經與鐘羌分庭抗禮,擁十萬勝兵,三十余萬之眾的發羌,在一萬羌裔子弟的組成大軍面前沒有絲毫抵抗力。
發羌、唐旄羌聚集五萬大軍與秦軍決戰。
同是羌人,但大秦的羌裔已經從精神完成了蛻變。
他們騎著健壯的河湟馬,穿著堅固的盔甲,腰跨環首刀,手提長槊,勇 的向五萬衣衫襤褸的敵人發起了進攻。
這不能被稱之為戰爭,而是一場屠殺。
羌裔將士們對大秦的敵人恨之入骨,出手無情。
將羌人的剽悍發揮到了極致。
一萬步騎追著五萬人殺,五萬人東躲西藏鬼哭狼嚎,連還手之力都沒有,陣斬六千余,俘虜兩萬余。
姜伐野的孫子姜恪,也就是楊崢的外甥,表現尤為英勇,兩手各持一把環首刀,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無人能擋。
也是他率五百精騎追殺兩百里,擒發羌、唐旄羌豪酋一百三十六人。
發羌、唐旄羌一戰而亡。
高原上的士氣被徹底打下去了。
尸骨填滿山川,任由天上的禿鷲野谷里的狼群啃食。
姜恪為了震懾高原諸部,築起三座京觀,效法霍去病,立石碑以記功。
這一年姜恪二十六歲,成為大秦第三代將領中的佼佼者。
歷史上的吐蕃正是由發羌為核心,融合其他諸羌而形成。
此戰之後,再無人敢挑戰秦軍,高原諸部紛紛歸降大秦,連象雄國也遣使遵奉大秦為宗主,正式進入大秦的宗藩體系之中。
隨即,秦軍在高原上修建城池、塢堡。
只維持軍事存在,卻並不干涉當地部族的生活。
還向他們提供中原的絲綢、茶葉、書籍、棉衣、鹽、飴糖等等。
華夏文明有絕對的優勢,新式生活很快就融入當地。
通過貿易,大秦也在逐漸改造高原。
不過佛門比朝廷更心急,一擁而入,進入高原,擴張的異常積極。
這時代無論是佛教不會簡單的吃齋念佛,未經華夏改造之前,對權力的渴望極大。
歷史上的西域出現了不少佛國,直到清代還掌控著高原和草原。
同樣的問題,高原百姓面臨嚴酷的生存考驗,還停留在奴隸社會階段,指望奴隸們去讀書識字之乎者也?
上層貴族對儒家的那套也沒多少興趣。
西域之所以能接受儒家,是因為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且兩漢經營多年,有一定的基礎。
儒家不行,就只能佛門來。
不過佛門在進入象雄國時,引起了苯教的不適。
兩邊劍拔弩張,礙于大秦的面子,沒有大打出手。
佛門也知道要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暫時退了一步。
歷史上正是佛門與苯教的沖突,導致了吐蕃的矛盾大爆發。
高原上埋下一顆釘子,對大秦自然是好事,一來限制佛門的過度擴張,二來,將來若是高原崛起,佛門也是一著暗棋。
不到半年,高原的咽喉要道基本被秦軍控制。
當地羌人對秦軍並不反感。
打仗的時候,秦軍凶殘、凶 、狂暴,但不打仗的時候,秦軍軍紀嚴明,從不騷擾當地人。
高原上的人心也就快速鎮定下來。
高原一安定,河湟立即迎來第二春,大量人口涌入,讓這些邊荒之地繁華起來。
一個河曲郡的人口就高達十一萬戶。
這麼多的人口擠在一個地區,生存壓力過大,容易滋生新問題。
楊崢遂下達遷徙令,鼓勵高原上下來的羌民遷徙到西域和中亞,每戶百畝耕田或者牧場,並且分賜屋舍。
願意走下高原的人,肯定過的不怎麼樣,一百畝土地的吸引力極大。
願去者多如牛毛。
不過絕大多數還是選擇了楊毅,畢竟他身體里一半流的是羌人的血,對羌民的號召力極大。
楊崢無所謂,只要願意去即可。
有西域都護府在,能平衡夏、漢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