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單章

今晚先兩更,下午近七點才到家後,精神狀態有些不太好。明天開始恢復正常的日萬,直到開學。同時加更也會在這周內補齊。目前還剩四章

其實應此前一位書友的評論,我已經忍住好久沒有開單章說些問題了。正好今日算是小作休整,那便聊聊吧。

當然,催生該單章的誘因還是今日一評論「廢話真多,浪費生命」。

倒也難為那位為了說這句話還特意打賞2元巨額的書友了

關于這個問題,屬實令人無奈。解釋吧,鋪墊吧,說你廢話多;不細致吧,又說你胡寫,亂寫

結合一些質疑性評論,一起答復一下︰

首先是我的寫作邏輯,或者說一個,一個故事應該具備的邏輯鏈條應該是︰原因-過程-結果。

配合這一點,加上我希望寫出主角逐漸成長的過程;由被動到主動;由台前轉幕後的過程。在希望做到前因後果細致統一,切實可行的基礎上,關于許多內容,難免會寫得深入些。

比如最早類似的問題出現于FDIC與美聯儲的監管模式上,哦不,應該更早一點,就是在美國分業銀行時代里的儲蓄銀行業務構成上。如果不寫明這個法律背景、時代背景,那有幾個讀者能夠理解那會的銀行和現在不一樣呢?

後面包括對日本財閥關系的描寫,昨天我也說了一點。從戰前四大財閥,到戰後六大財團。這些人物、公司之間的關系,提前鋪一個概念,到後面寫到日本經濟泡沫時,就會方便許多。

如切入契機,如由蜜月轉為對立,轉為互有隔閡,再到不得不合作等等

除了與主角的關系,服務于主角的發展之路外。他們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中的行為,也有了完善的背景作為支撐,如日本的僵尸公司為何出現?在廣為人知的廣場協議外,盧浮宮協議如何補上那壓倒日本經濟三十年的一腳,日本又為何會同意該協議,說是日本央行降息導致了泡沫擴大,那為何71-73年降息、77-79年降息均未出現91年那般夸張的泡沫等等

當然,關于豐田家族史的八卦,那就純粹是雜談趣聞之補充了。假婿子文化這個點,或許會用到,也或許用不到,算是留個坑,以後能不能填不確定,但先挖為敬!

然後關于耶魯,關于rotc等細致描述,目的類似。都算是比較重要的情節鋪墊,也可以先大略提一嘴︰南北對調、里根時代的國防紅利、產業空心化前的產業南移、佐治亞與佛羅里達大開發等

包括金融市場方面,也可以劇透一下,84年被迫離開雷曼的彼得森與下屬史蒂夫‧施瓦茨曼創辦黑石。那個下屬,就是耶魯達文波特學院出身。此外該學院還出過些名人,比如某布

無論做什麼,要蹭時代的順風車,好歹得先買張門票吧。耶魯四年,就是買門票的過程,另外我也覺得生活描寫可以調劑一下賺賺賺的閱讀疲勞,于是有了這樣的行文風格。另外耶魯的鋪墊差不多了,第400章進入正戲,正式月兌離新手村!開始擁抱時代!

好歹希望,看了咱書的人,不會再說「蓋茨他媽是ibm董事這種話」了吧

這句話無意冒犯,只是想表明我的觀點與無奈︰不細寫,便會人雲亦雲,細寫吧,或許不是人人對胃口,但事嘛,總沒有兩全其美的。從開書伊始便定了這個基調,現在即便是想要改變為快節奏爽文也是不可能的了。

對這些內容不敢興趣的讀者,我前面也說了,可以跳訂,包括看盜版都行。隨緣就好,只是在敲下某些評論前,煩請這些大牛們先想想,你不愛看的內容,是否別人也不愛?那句話咋說來著︰可以不愛,請別傷害。

這麼寫,其實比寫快節奏文更累,成績更差。有時候真的很煩被一些評論擾亂碼字的心緒,所以之前提高了發言門檻,這段發完後會撤銷,感覺沒必要了,隨緣吧!

下面貼一些參考資料︰

關于物價及美元購買力參考︰之前評論里回復過,不再重復了。

關于蓋茨及微軟問題,就是蓋茨他媽到底干嘛的︰參考《Fire in the Valley( 谷之火)》雜志與《Big Blues(藍色巨人)》雜志對時任IBM 個人pc項目負責人的Don Estridge的采訪。另外一片綜合文章《THE RISE OF DOS: HOW MICROSOFT GOT THE IBM PC OS CONTRACT》里也有詳細寫過微軟獲得ibm訂單的過程。其中有一段原文是︰Acrding to Fire in the Valley, he also reportedly told Gates that when IBM CEO John Opel heard Microsoft would get the ntract, he said 「Oh is that Mary Gates' boy's pany?「 since Opel and Bill Gates' mother served together on the national board of the United Way.

這個其實就說得很清楚了,United Way大概就是一種慈善基金會。他們曾在那里共事過,算是認識,而並非蓋茨他媽是ibm董事。我其實都不知道這個傳言是怎麼傳出來的,反正當初在好多評論里都看到有人指責我亂寫,亂編劇情的,如「蓋茨他媽是ibm董事,還要你操心?」這種。

關于市立旅館公司是否存在于歷史上︰參考資料,評論里也曾回復過。BJ日報的哪一版,哪一期也寫過,其實也可以換個簡便的辦法求證。直接搜關鍵詞︰「住店難」的往昔歲月。

因為信息差異鬧出的不快,還有上一個單章里寫過的關于估值的操作方法論問題。當時情緒都很壞,雙方言辭激烈,導致有些非常不快的回憶,有些想說的還沒說了。這里補充一下︰

估值的本質是基于DCF模型的衍生,但我可能是受到了米希爾‧德賽的那本《什麼是金融》的影響,非常認同那句「估值不是科學,而是藝術,或者是披著科學外皮的藝術」這個總結的影響,基本舍棄了對DCF的描寫,直接簡單粗暴地上了投後估值,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爭論。

還有早前,關于簽合約時似乎很少提及律師的質疑。當時我的想法就是,在一些沒有埋坑的合同簽署情節里,似乎寫個律師進來,就是水字數,沒啥意義,于是就直接省略了。

總結就是左右為難!

完全性得照顧一批人,就必然會得罪另一批人。

若想兩不得罪,干脆堅持自己,又有那種︰

「喲?這作者硬氣啊,站著就把飯要了?」

這種評論

這屆書友,真是太難帶了!

最後,那個評論俺要飯的書友,不,煞筆,請听我說︰

敲你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