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慶忌十二年,即公元前502年開春,鄭國出兵南下,進攻荊國。
鄭軍相繼攻下荊國北部的魚陵、城父兩座城邑,又進一步南下葉邑,大有覆滅荊國的勢頭。
不過,荊國令尹伍子胥已經率軍屯駐于葉邑至方城一線,跟鄭軍對峙……
戰報傳回金陵,慶忌旋即召集治粟內史範蠡、大司馬孫武、太宰計然,以及廷尉伯到滋德殿議事。
慶忌坐在屬于自己的御座之上,環視一周,看著在陛台下正襟危坐的孫武等四人,緩聲道︰「鄭國伐荊,已連取魚陵、城父二邑。」
「鄭人此番來勢洶洶,二三子以為,我吳國是否應打這一仗?」
聞言,孫武、範蠡等人都不禁面面相覷,旋即低頭沉思起來。
計然首先起身道︰「大王,臣以為不可大動干戈。」
「我吳國固然兵精糧足,然,上一次的伐楚之戰,折損甚多,若貿然進兵中原,恐怕力有不逮。」
「請大王三思!」
慶忌微微頷首,沒有說話。
孫武跟著說道︰「大王,太宰所言極是。」
「鄭人此番攻荊,想必是受到晉國的指使,有意挑釁我吳國。」
「夫戰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若準備不夠充分,便不能確保戰而勝之。」
頓了一下,孫武又道︰「再者說,駐防于荊國之兵馬,足夠抵御鄭軍的進犯,大王實在無必要派兵馳援,或更進一步,揮師伐鄭!」
「臣附議!」
範蠡與伯都異口同聲的道。
吳國不是打不起一場大戰,甚至是一戰滅掉鄭國,都能辦到。
只不過,這不利于吳國接下來的休養生息。
區區一個鄭國,也敢挑釁成霸主之勢的吳國,這背後豈能沒有晉人教唆?
前年楚軍伐鄭,可謂是將鄭人摁在地上摩擦。
楚軍都已經兵臨新鄭城下,若非晉國及時出兵相救,恐怕鄭國已經宣告滅亡。
趁著吳楚大戰的時候,鄭人也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收復失地,可謂是佔盡了便宜。
不過,鄭人的胃口似乎是不止于此。
吳國分楚,鄭國也想來分一杯羹。
慶忌豈能答應?
饒是如此,慶忌也不能意氣用事。
誠如孫武、計然等人所言,現階段吳國還是要在和平的環境中,持續發展,不好大動干戈。
只是局部戰爭沒問題,但是全面開戰,這會影響到吳國方方面面的領域。
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個時候進兵中原,還不在慶忌的規劃當中。
好比上一次諸侯聯軍伐楚之戰,吳國做足了準備。
戰前,吳國光是厲兵秣馬,囤積糧秣輜重,就花了整整半年之久的時間。
由此可見,打一場國戰,並沒有那麼簡單。
「也罷。寡人便命令伍子胥嚴防死守,不許鄭軍進一步南下,侵略荊國。」
……
金陵,城門口。
此時有一支較為特殊的隊伍,自平坦寬闊的官道上,一路而來。
隊伍有二百余人,盡皆是戎車或馬匹。
絕大多數都是穿著黑色的戰袍,頂盔摜甲,膀大腰圓的士卒。
這顯然不是吳國的軍隊。
在隊伍的前端,迎風獵獵的是一桿上書「秦」字的旌旗。
左右兩側還有長方形的旗幟,上書「秦上大夫子虎」的字樣。
這讓有識之士都能知道,這是來自秦國的使團。
秦國!
對于中原諸侯國而言,都算得上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國家。
對于吳國而言,更是只存在于傳說中。
因為吳秦兩國相隔萬里,中間隔著不少的國家,實在很少會有人不遠萬里的往來。
這也是第一次,吳國與秦國的接洽。
「吳國,有大國氣象也!」
戎車之上,作為秦國使者的子虎,不禁有感而發道。
「國人安居樂業,人丁興旺,海晏河清,兵強馬壯,吳國由此可見,的確是有大國之氣象也。」
說話的,是旁邊一輛牛車上的老者。
這老者須發皆白,約模古來稀之年,臉上卻不見有多少褶皺。
紅光滿面,不見龍鐘之老態,反而是一種仙風道骨的模樣。
他穿著一襲青袍,以木簪束發,額頭高高的隆起,頗為寬闊,異于常人。
子虎嘆了口氣道︰「我听聞吳國自壽夢一代崛起,迄今為止,也不過百年,期間歷經無數坎坷。」
「未曾想,在吳王慶忌這一代,吳國竟然已經這般強盛。」
「吳人血氣方剛,尚武之風不下我秦國與晉國。」
「而今又有雄主,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怕是霸主晉國眼下都無法阻止吳國問鼎中原矣。」
要觀察一個國家是否真的強大,就必須要去了解其風土人情。
子虎一行人入吳以來,偶爾查訪吳國的民間,所見所聞,無不讓子虎嘆為觀止。
吳國的黎庶,尤其是男丁,聞戰則喜,卻勇于公戰,怯于私斗仇殺。
而且,每家每戶都基本上做到自給自足,隔三差五的就能吃上葷菜。
這還不是在江南地區常見的魚肉,似羊肉、雞肉、豬肉等等,應有盡有。
這說明什麼?
吳國十分富裕!
不但是國庫充盈,而且藏富于民。
聞言,那個老者微笑著搖搖頭道︰「上大夫,以吳國當前的國勢,欲成霸主,不難也。」
「只是吳王若一味地貪圖方伯之虛名,窮兵黷武,恐怕只是逞強于一時,而不可長久矣。」
曇花一現的霸業?
對此,子虎深以為然。
跟在子虎身邊的這一老者,身份也不簡單。
他,姓李名耳,字聃,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
李耳,也就是鼎鼎有名的「老子」。
十多年前,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
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天子。
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
而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于是他離宮歸隱,騎一青牛,出函谷關,西游秦國。
這一連十幾年,李耳都了無音訊。
很多人以為他死在了塞外的蠻荒之地,卻不曾想,李耳終究是從西域平安歸來。
听聞吳國崛起于南方,又有稷下學宮,匯聚天下賢才名士的時候,李耳就主動請纓,跟著子虎一起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