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所言,正是士吉射與中行寅最擔心的地方。
諸侯劃地分晉,按理說與他們的關系不大。
但是在今日的會盟上,鄭伯姬勝和衛侯姬元的態度,實在是讓二人不得不擔憂。
一旦晉國滅亡,他們這兩個原來晉國的上卿,以及屬于自己的封地,還能否繼續保留?
這最關鍵的,還是封地!
二卿的封地散落于晉國各處,呈現犬牙交錯之勢。
一旦諸侯分「贓」不均,最後倒霉的一定會是範氏和中行氏。
若二卿歸于齊國,或歸于衛國、鄭國,他們還能享有那麼大的封地嗎?
晉國六卿,勢力之大,等同于諸侯。
齊侯、衛侯、鄭伯他們,能容忍權勢這麼大的卿大夫存在嗎?
那豈不是國中之國?
「吳侯!」
中行寅連忙站起身,朝著慶忌「撲通」一聲,下跪行禮,含著熱淚道︰「請吳侯為我中行氏做主!」
「祖宗留下來的基業,斷不可失!」
「若吳侯能收留,在下願意以中行氏之封地並入吳國,世世代代,與國同戚!」
見狀,士吉射跟著向慶忌大禮參拜,一臉悲傷的神色說道︰「吳侯,在下與中行子一般,願為吳國上卿,請吳侯收納!」
慶忌聞言,故作思索之狀,並沒有馬上答應下來。
說真的,並不是慶忌看不起中行氏、範氏的封地,以及二卿龐大的家族勢力。
只是,吳國的傳統一向是實行郡縣制,以食邑代替了封地的存在。
倘若慶忌網開一面,允許中行氏、範氏坐擁封地,豈不是開了一個口子?
破了先例?
萬萬使不得!
再者說,中行氏和範氏的封地,散落于晉國各地,但是主要的封地勢力在于晉西北,與吳國並不接壤……
這鞭長莫及的,吳國豈能要一塊飛地?
中行氏和範氏,也不是會是真心投靠吳國,他們只是迫于形勢的無奈之舉……
二卿所求的,無非是想請慶忌出面,維護他們的家族封地而已。
真的投靠吳國?
不可能。
這對于吳國而言,未必不是一種隱患。
得不償失的那一種!
「範子、中行子,請起,請起。」
慶忌捋須一笑,虛扶了一下,讓士吉射與中行寅站起身,然後緩聲道︰「汝二卿心向吳國,寡人心領神會。」
「然,吳國居于江南,于中原諸事,鞭長莫及也。二卿之封地,多處中原,寡人何加焉?」
顯然,慶忌是不打算為士吉射與中行寅做主的。
這讓二人不禁心慌意亂。
中行寅急聲道︰「吳侯,今諸侯皆有劃地分晉之心,唯獨吳侯你心存大義,有昔日齊桓晉文之遺風也。」
「若是連吳侯都不能為我中行氏、範氏主持正義,何人可為之?」
「難不成是齊侯?」
還不等慶忌說話,坐在一邊的士吉射便嗤笑一聲,說道︰「齊侯?哼,齊侯此人,見小利而忘義,做大事而惜身,何足以謀大事?」
「以在下觀之,當今天下,能真正統率諸侯,成就霸業者,非吳侯莫屬!」
「齊侯不過是一個欺世盜名之輩!」
實際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的黃池之會,天子致伯,諸侯之長雖是齊侯,但,他是名不副實的諸侯之長。
真正有能力,有實力成為方伯的,應該是慶忌。
何以也?
國力所致!
為人所致!
慶忌自繼位以來,常年開疆拓土,拓展屬于吳國的霸權。
吳國的附庸國有蔡、徐、鐘吾等九個小國。
這些小國以前跟著吳國一起伐楚,沒少獲得城邑土地。
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慶忌的確是一個「大公無私」的霸主。
當之無愧的諸侯之長!
當然,慶忌的圖謀更大……
「齊侯有長者之風,齊國更是東方大國,不可不敬,不可不敬。」
慶忌微微一笑道。
對于霸主的虛名,慶忌的確是不太在意。
他這一次動輒大戰,跟著諸侯一起伐晉的目的,只是在于打垮霸主晉國,將晉國這個龐然大物肢解掉而已。
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
站在慶忌面前的士吉射與中行寅,都是各自家族的宗主,屬于晉國六卿之二,勢力還不小。
如中行氏,跟智氏一般,出自荀氏,二卿祖上是同宗同源的。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
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稱荀林父,謚號曰桓,史稱中行桓子。
荀林父為純臣荀息長孫,大夫逝敖之長子,智氏始祖智莊子的兄長。
昔日晉文公稱霸,設三軍三行,城濮之戰,荀林父為晉文公御。
一年後,文公作三行以備胡,以荀林父為中行將,自此荀姓產生新的支系——中行氏。
這就是中行氏的由來。
到後來,荀林父幾經升遷,左下軍,始入六正。
在趙盾獨擅晉政,權勢燻天之時,荀林父憑借著自己獨當一面的杰出才干,為趙盾所倚重。
同時,荀林父為人正直,忠直厚道,對趙盾並非一味逢迎,而且對趙盾的專權又略有不滿。
到趙盾逝世後,上軍將 缺為正卿,荀林父左之。
等到 缺過世,楚莊王趁晉國權利交接之機,率師北伐,荀林父臨危受命,倉促重組三軍即南下與楚莊王爭霸。
在邲之戰中,由于荀林父剛剛接收執政,在晉軍中並無絕對的權威,加之荀林父忠厚木訥的本性,中軍左先轂與荀林父軍前意見不一,于邲之戰中慘敗于楚莊王。
晉師歸國,荀林父並未降罪,官居原職。
其後幾年,他兢兢業業為晉國的復興而奮斗。
荀林父執政的幾年是晉國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但他沒有喪失斗志,在這樣的艱難中頑強不屈,晉國也漸漸恢復了些許元氣和自信。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覺部分彌補了邲之戰的過失,宣布告老,士會執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幾乎每一個六卿,都是輪流把持國政,官拜正卿的。
中行氏亦然,範氏也不例外。
晉國範氏,更是一大顯赫的卿族。
相傳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龍,听說劉累曾學養龍于「豢龍氏」,就命劉累養龍。
因劉累養龍有功,孔甲賜他「御龍氏」,後來一龍死,劉累將其制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
劉累因懼怕龍死之事暴露,遂遷到中岳嵩山南側的堯山(大龍山,又名石人山),在那里墾荒漁獵,最後卒葬于魯縣,劉累子孫後來便以劉為姓……
到商代,殷商武丁時,商王滅了祝融之後,收回豕韋之地,封給劉累後裔,繼續豕韋氏的稱號。
從此劉累之後由劉氏改為豕韋氏,依附于商王朝。
到商朝末年,豕韋氏歸于唐國,改為杜氏,為唐杜氏……
周成王滅唐後,遷之杜邑,時稱杜伯。
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
公元前593年,士會因戰功升為中軍左,執掌朝政。
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來又得到封邑範,所以又稱隨會、範會,死後追謚武子,所以也稱範武子。
子孫遂以封邑範為姓,稱範氏。
範姓尊範武子士會為範姓的得姓始祖。
範蠡屬于範氏的旁支,只是家道中落,據說其後裔劉邦還開創了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