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吳國官民比例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父王明斷!」

對于慶忌這樣的用人之道,太子恆很是嘆服。

別看慶忌經常做「甩手掌櫃」,並不是一個勤政的君王。

但,慶忌對于自己的麾下的大臣,才干、品行如何,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做到知人善用。

在一眾孔門弟子中,子路算得上是比較另類的。

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月兌除干淨,故孔丘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不過,這並不能掩蓋仲由是一個真正的賢人君子的事實!

在原來的歷史上,仲由初仕魯,後事衛。

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悝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

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來了一句︰「君子死,冠不免。」

何意?

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

于是,子路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

孔子聞其死,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這是讓慶忌很是欣賞子路的地方。

為何?

因為子路注重個人榮譽。

注意衣裝打扮,這樣才能符合士族地位。

歷史上的子路用一命換取退出政治紛爭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結果,是最無奈的辦法。

話說回來,子路是一個能出將入相的人。

當年孔丘周游列國時,仲由和顏回等人始終跟隨孔丘,由于他極勇武,實際上起了保衛者的作用。

而且,就慶忌所知道的,仲由還曉暢軍事,熟讀兵書戰策,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用武之地。

「父王,不知道你打算以何人為吳郡郡守?」

太子恆試探性的詢問道。

「你可有舉薦之人?」

「冉求如何?」

「善。」

冉求,字子有,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

他是孔丘的得意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

冉求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

在原來的歷史上,冉求作為魯國的季氏家臣,還曾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

冉求現在是治粟內史屬官之一的太倉令丞,外放出去,作為一任郡守絕對沒問題。

話說回來,吳郡現在是吳國最富庶的一個郡。

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土地肥沃,還是吳國的東都所在之地,吳國的故土。

這麼重要的地方,自然需要一個大才來治理。

如有可能,慶忌會讓自己的一個兒子,當吳郡郡守。

「父王,兒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我大吳而今有二十六個郡,大小縣邑數百座,所需要的官吏不知凡幾,仍是供不應求狀態。」

太子恆進言道︰「兒臣以為,父王還應該舉行一次選拔,讓各地的郡守、縣令,以及朝中的大臣為國舉薦賢才,以為地方官吏,治理政務,使大吳的行政效率更高一些,同時分擔一下朝臣官吏的政務。」

「……」

有必要嗎?

有!

隨著吳國疆域的日漸擴大,所需要的治國理政人才,就會越來越多。

誠然,吳國有著稷下學宮,而且每年進入吳國謀取功名利祿的列國士子不少,都能作為吳國的官吏使用。

但,吳國推行的是察舉制。

若是沒有慶忌的任命,或者是朝臣官吏的舉薦,那些士子一般都很難有出頭之日。

別看吳國現在擁有天下列國當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儲備也最多,但還是供不應求。

吳國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縣制。

郡,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

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朝廷節制。

郡尉,輔左郡守,掌管全郡軍事。

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之下是縣。

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

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

縣令下設尉、丞。

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

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

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

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

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里設里正或里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

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

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

亭遍布于城鄉各要地。

鄉里的作用逐漸強化,並超過郡縣,所以民間有知鄉里不知郡縣的說法。

故而,莫說是里長、亭長、三老這樣的鄉吏,便是在郡縣一級,吳國的官吏都超過了八千人!

這種比例,跟歷史上三國後期的蜀漢比起來,相去甚遠。

蜀漢滅亡時,後主劉禪向司馬魏獻上了戶籍,戶籍顯示蜀漢總人口為九十四萬人,士兵十萬人,官吏四萬人,兵民比例為10.6%,官民比例為4.3%。

相當于每十一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士兵,每四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官吏。

相比之下,魏國總人口為四百四十三萬人,總兵力是五十萬人,兵民比例是11.3%。

相當于十一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東吳的總人口是二百四十萬人,總兵力是二十三萬人,兵民比例是9.6%,相當于十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因此,魏、蜀、吳三國比起來,兵民比例是比較接近的。

蜀漢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與東吳的平均數值,並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當時來說算合理的。

以這個兵民比例來說,魏國的農民負擔才是最重的,東吳的農民負擔是最小的,蜀漢居中。

當然,三國時期,那已經是盛行的募兵制,屬于國家要負擔職業軍人。

吳國推行的也是募兵制,不過還可以並行全民皆兵制度。

吳國現在的總人口,現在大概是一千七百萬人。

常備軍是多少?

不知不覺中,超過了四十萬。

兵民比例為2.3%!

官吏總數則是不到二萬人。

官民比例為0.12%!

即,在吳國,大概四十三個黎庶,養一個兵。

八百五十個黎庶,養一個官吏。

這樣的比例,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收入和官員數量之間保持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事情。

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平穩,一旦官員數量過于繁冗國家需要付出的費用勢必要增加,也就意味著老百姓的稅負更加沉重了。

二萬人的官吏,看起來吳國的官吏甚眾,其實囊括了三老、嗇夫和游徼這樣的非正式鄉官……

西漢的時候官民比例為1︰7945,唐朝為1︰2927,明朝為1︰2299,清朝是1︰911。

要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吳國在編制內的朝臣官吏,算郡縣一級的話,不超過八千人,其實還算是中規中矩……

當然,太平盛世和亂世,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總的來說,吳國的人才儲備是多多益善,能讓吳王在任賢用能的時候,有更多的選項!

「吳恆,為國選賢用能之事,交給你全權負責。切勿讓寡人失望。」

「兒臣,謹遵王命!」

慶忌還是樂得當一個甩手掌櫃。

畢竟,有如此能干的儲君,慶忌何必事必躬親?

當然了,為了防止自己的權力被太子恆架空,慶忌還是要防著一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