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增設中原三郡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三日後,季札卒,享年九十二歲。

慶忌按照季札生前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延陵的舜過山下,並且喪儀一切從簡,按照普通士人的規格。

慶忌親自吊唁季札,還寫了一篇祭文,哀悼。

為了彰顯季札的功績,慶忌吩咐左右,在延陵為季札建造一座廟宇,以及一座高達三丈有余的凋像,供人祭拜祈禱。

並且,慶忌還追封季札為「大賢良師」,謚號「惠文」。

為季札主持完喪禮後,慶忌並沒有立即返回咸陽,而是繼續待在金陵,順便巡視一下吳郡的各個縣邑。

吳郡,是真正意義上的吳國本土。

這是慶忌的龍興之地,老吳人最多的地方,慶忌怎能舍棄他們?

巡視了一番吳郡各地後,慶忌終于踏上了返回咸陽的路途。

誠然,東都金陵,也留守著不少吳國的朝臣官吏,有一定的行政體系

但,慶忌要真正頒布行政命令的話,最好是待在咸陽。

咸陽已經取代金陵,成了吳國的權力中樞所在之地了。

經過一兩個月的跋山涉水,舟馬勞頓,慶忌的出巡隊伍,終于返回了關中。

當慶忌回到西都咸陽的時候,已經是年關之際。

……

崇政殿上,慶忌頭戴平天冠,穿著一襲玄色赤紋的冕服,腰間別著一柄龍淵劍,在陛台之上正襟危坐,接受著一眾公卿大夫的朝拜。

按照慣例,這一次的大朝會,朝中凡是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卿大夫,都必須要到場參與。

而今,隨著吳國的疆域越發龐大,需要處理的政務不知凡幾,所以朝臣官吏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

只是崇政殿上,就有三百余名朝臣,必須要參加大朝會的。

「大王,臣有事啟奏!」

作為百官之首的太宰計然,第一個手持牙笏出列。

「請講。」

「臣以為,我吳國今年東益地,弱韓魏,擴張了河東、上黨以及故鄭之地的一部分(潁川),大王何不設立新的郡,以進行治理?」

計然的話音一落,群臣都紛紛下跪,表示贊同。

「臣附議!」

「大王,如此龐大的疆土,如此眾多的城邑,若不設立郡,恐怕難以治理。」

「河西之地,以及故周王畿之地,也可設郡治理!」

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畢竟,群臣都已經習慣了吳國每擴張一片龐大的疆域,就會推行郡縣制,這樣方便管理。

如之前的周王畿故地,以及從魏國手中奪取的河西之地,慶忌並沒有按照慣例,設立郡縣進行治理。

為何?

因為那里的歸屬權還不能「確定」。

吳國的確已經打下了這兩片地方,但是九國之師進犯,把吳國堵到了函谷關內。

憑借著崤函之固,吳國能把來犯的諸侯聯軍擊退。

但,那里還要搶回來,這就有些麻煩。

而且,還不利于治理。

為了避免更大的麻煩,以及各種資源流失,綜合方面種種考慮,慶忌就沒有在周王畿故地以及河西之地,設立郡縣治理。

現在不一樣了。

韓魏兩國已經被吳國打殘,趙國也不敢輕易南下,挑釁吳國的權威。

至于齊、宋、魯、衛等國,還在苟延殘喘,不值一提了。

誰敢侵犯吳國的城邑土地,慶忌就能出兵討伐,讓對方連本帶利的全部吐出來。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慶忌朗聲道︰「傳寡人詔令,自即日起,河西之地,並入長安郡。」

「故周王畿之地,並入三川郡。三川郡之郡治,改為滎陽。」

洛邑(洛陽)有王氣,慶忌是不願意把這個地方,作為郡治的,因為的確不太合適!

「另外,增設中原三郡,分別是河東郡、上黨郡,以故鄭之地為潁川郡!」

「計然、孔丘。」

「臣在!」

「你二人負責選派士子、官吏,出任或調任各地的守、令,以及大小官吏。」

「臣,謹遵王命!」

計然與孔丘當即答應下來。

原來的鄭國,作為一個「中原大國」,疆域也並不小,經過陽子居變法之後,國力益強。

只是鄭國樹大招風,招架不住三晉的進攻,最終覆滅。

值得一提的是,魏國的國都大梁,就建立在故鄭之地上。

韓魏兩國的疆域面積已經是大幅度縮水了。

差不多,就只相當于吳國的一個郡,甚至還有所不如。

從地圖上來看,韓、趙、魏三晉已經被吳國分割開來。

呈現出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

韓趙兩國還接壤,魏國則是被吳國完全阻隔,根本聯系不到韓趙兩國了。

「計然,我大吳而今有多少人口?軍力幾何?國庫收入幾何?」

聞言,早就有所準備的計然,交了一道奏章,讓中車府令膠滑遞上去給慶忌閱覽。

計然而後拿著備份的奏章,根據上面的內容,高聲道︰「迄今為止,合故周王畿之地、河西之地,以及新設立的河東、上黨、潁川三郡,我大吳二十九郡,共計人口,約四百零五萬余戶,二千一百六十二萬余口!」

「各地邑兵十七萬余人,戍兵(邊軍)逾十二萬人,禁兵(駐扎于咸陽、金陵、郢都)二十萬人。」

眼下的吳國,可謂是無比的強盛。

兩千余萬的人口,常備軍兵力五十萬左右。

而趙、齊、宋、魯、衛等國的人口總和,適才多少?

恐怕就只是吳國的一半不到。

若論疆域面積,所有華夏諸侯國綁在一起,對于吳國而言,還都是小巫見大巫的。

就這,還是吳國保守估計的。

因為諸如戰俘以及百萬不止的昆侖奴,吳國並沒有算入其中。

「經統籌,我吳國迄今為止,墾田五百三十二萬一百七十頃八十畝百四十步。」

對答如流的計然,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數據,盡皆告訴慶忌,道︰「按吳律,田租稅十五稅一。」

「去歲風調雨順,民間五谷豐登,是為上等之年,故畝產粟、稻三斛左右。」

「是以,僅田租稅,國庫便收得一萬零六百七十三萬五千四百三十三斛有余!」

一億斛的糧食!

鑒于吳國為鼓勵人口生育,取消了口賦、算賦,所以現在,只有「更賦」一項。

更賦的話,就是每年要輪到國人服役的時候,若不願意服勞役,可以交錢了事。

一個人,就要繳納一千錢。

這對于吳國的國庫而言,同樣是一筆巨額的收入。

僅一年,至少能為增加十億錢的創收!

一千錢是什麼概念?

相當于吳國底層庶民的一個月收入。

這能免除他們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勞役,怎樣都劃算。

商稅方面,吳國商賈所繳納之稅,及鹽鐵專營所得,有金、布、帛、五銖錢等物,折合下來,經過估算後,不下于一百億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