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和陳子龍對視一眼,然後同時說道︰「臣等已然想清楚了,就以此身付華夏、付宗廟、付社稷,雖百死亦無悔。」
「好,入列吧。」崇禎欣然點頭。
夏允彝和陳子龍便昂然走向旗門後列隊的士子。
包括先一步入列的夏完淳,列隊的士子再次齊齊抱拳作揖,表示對夏允彝和陳子龍他們倆的歡迎,夏允彝兩人也是長揖回禮。
禮儀,配上衫以及人物,有一等莫名的風雅。
不得不說,華夏的古禮真比握手之類的好得多。
這個時候,又有兩個士子站到崇禎跟前,說道︰「草民等也願入此門。」
崇禎照例又詢問兩個士子︰「你們听好了,一入此門從此便不再自由,朕要以軍規軍法對待爾等士子,你們可想好了?」
軍規軍法?兩個士子略有些猶豫。
崇禎也不生氣,擺擺手說︰「既然沒想好,就暫且到一邊去想清楚了。」
那兩個士子灰 的走到了一邊,看著旗門後列隊的士子,有些羨慕,但是也難免有些猶豫,內心陷入到了巨大的掙扎之中。
……
遠處士子中間,一群官宦子弟也在猶豫。
方以智皺眉道︰「你們幾個倒是給個準話,這個生死門咱們進是不進?」
「要我說,此門絕不能進。」侯方域說道,「我輩士子身份何等之清貴,聖上又豈能以對待丘八廝卒之軍規來對待我等?此實有辱斯文。」
「朝宗兄此言大謬。」顧杲擺手說,「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認為聖上此舉是為磨煉我等,而非真要拿吾輩士子當成丘八廝卒驅馳之。」
「子方兄斯言也,深合吾意。」吳應箕一拍折扇說道,「吾當附驥其後。」
侯方域的臉色瞬間變得難堪,因為一向以來,復社中公子都是唯他馬首是瞻,可是現在顧杲卻公然對他的意見提出質疑。
更讓他生氣的是,吳應箕居然也是支持顧杲。
陳貞慧卻皺眉說︰「我卻以為朝宗兄說的在理,畢竟現在我等也頗受內務府副主事馬大人之器重,就算是不入此生死門,不追隨聖駕北上,也一樣可以在留都呼風喚雨,如此又何必入此門,將自身置于危牆之下?」
好嘛,一向親密無間的公子哥終于出現了裂痕。
這也是復社領袖人物之間第一次出現嚴重分歧。
可以預見,復社這個在江南文壇有著特殊影響力的團體,已經處于分裂邊緣,估計今天就得分崩離析。
……
崇禎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這邊。
不過,被侯方域、陳貞慧他們這些世家公子哥視為江南文壇扛鼎社團的復社,卻根本不在崇禎的視野範圍內。
從始至終,崇禎就沒把復社當回事。
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絕非區區一個社團萌芽、一群連生死都沒有經歷過的世家公子所能夠左右扭轉。
復社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社團,還差得遠。
這不,眼下還沒到真正的生死關頭,身為復社領袖的公子哥群體就開始分裂。
至于此前加入復社的那些寒門士子,自打來到南京,幾乎從來不在人前提及自己的復社成員身份,這些士子其實已經月兌離復社。
關于世家子弟和寒門士子,崇禎和馬鳴騄曾經有過一次深層次的探討。
馬鳴騄更加看好顧杲、吳應箕、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及鄭森等官宦子弟,認為這些官宦世家子弟不僅有人脈,而且自幼跟隨在父輩身邊接受燻陶,所以處事的能力以及看問題的眼界都要勝過寒門士子。
寒門士子大多沒見過什麼世面,看問題的眼光就難免狹隘,甚至偏執,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常常也難如人意。
所以培養官宦世家子弟的價值明顯大過寒門士子。
但是崇禎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像眼界、處事能力這些都可以通過歷練獲得,但是意志品質這種東西卻很難通過歷練獲得。
官宦世家子弟之中也有意志品質出眾的,比如鄭森。
但是總體上,官宦世家子弟的意志品質是很堪憂的。
反觀寒門士子,因為從幼年起便要承受苦難的磨煉,這種苦難的磨煉在他們的人生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烙印,也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烙印,使得寒門士子對于艱難以及困苦的承受力遠遠勝過世家子弟。
比如說讀書,世家子弟也有天賦出眾者,但是他們大多熬不住聖賢書以及八股文章的枯熾乏味,因此把天賦用在了散文詩詞甚至于譜寫曲本上,這也是因為他們衣食無憂,所以不需要通過科考來改變人生。
但是寒門士子則不同,因為他們只有通過科考才能改變人生,所以就只能咬緊牙關埋頭苦讀聖賢書,然後在十年寒窗苦讀中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寒窗苦讀的代價就是不會長袖善舞交際,更不會秦淮河上賦詩填詞博美人一笑,但是將來縱橫官場的卻多是這些寒門子弟。
這些寒門子弟只要給一點機會,他們就會緊緊抓住,至死都不會輕易放棄。
也正是這點,對于崇禎設想之中的新軍,還有廉潔的新文官群體至關重要,至于其他的都不是什麼問題。
別看這些寒門士子此時遠不及世家子弟處事老練。
但是崇禎確信,等到這些寒門士子在徐州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從殘酷的戰場上生存下來,從此他們從思想和處事能力上都會出現巨大升華。
那時,這些寒門士子從原生家庭帶來的短板就會被完美的補全。
等到這些寒門士子再回到南京,面對那些貪圖享樂而留在了南京的世家子弟,就是一種降維式的碾壓!雙方無論是從思想高度還是意志品質,或者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到那時候,像復社這種社團就再不會有生存土壤。
所以,崇禎是真的沒把復社放在心上,來南京這一個多月,他甚至都懶得出面干預,而只是靜靜的等著這些公子哥自行分道揚鑣,哪怕他們沒有分裂,再然後一個都不肯北上,那也沒什麼,一群官宦世家子弟而已。
這一個月匯聚到南京的寒門士子已經超過八千。
加上國子監的兩千多個學生,總人數已經過萬。
今天豎的「升官發財」「貪生怕死」兩面大旗肯定會勸退或嚇阻大部分士子,但是以崇禎的估計,差不多會留下四千人!
崇禎的心理底線是留下三千!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也就差不多了。
因為北伐軍組建之初,也只有兩千多黃埔學生。
只要有三千士子留下,崇禎就有信心將這三千人打造成三千顆種子,然後以這三千顆種子孵化出一支新軍及一支清廉自律的新式文官隊伍。
等這支新軍遍練成型,等這支新式文官隊伍打造成型,大明也就該真正復興。
整個儀式一直持續到次日中午時分,在這期間,崇禎除了吃飯解手就沒歇過,這個環節他只想親自負責,不願意半點假手他人。
最終的結果,遠遠好過崇禎的預期。
崇禎的底線是三千人,但是最終有六千多士子毅然決然跨過生死門。
對那些選擇留下的士子,崇禎也沒有惡語相向,反而勉勵其中已取得舉人資格的士子抓緊時間溫習功課,爭取在恩科金榜題名。
勉勵了一番,崇禎便帶著六千多士子往北開拔。
朱慈烺帶著留下的士子,一路將崇禎和北上士子送到了燕子磯碼頭,依依惜別。
直到崇禎和北上士子搭乘的渡船已經馳向北岸,消失在茫茫煙雨中,朱慈烺才帶著有些失落的心情回到了南京城內。
在返回南京的士子中間,就有侯方域和陳貞慧。
看著遠去的渡船和士子,兩人的心情也很復雜。
復社四公子終究決裂了,方以智、冒襄還有顧杲他們跟著崇禎走了,侯方域和陳貞慧等人卻選擇留在南京的溫柔鄉。
侯方域一回城就立刻往媚香樓而來。
因為這幾天勤王士子一直呆在一起,不得擅離,所以侯方域已經好幾天沒有見著李香君了,他很擔心李香君會不听他勸執意加入國難戲班,這樣的話, 他就會很尷尬,在南京就連個住處都沒有了。
沒有李香君,李貞麗可不會養著他。
侯方域緊趕慢趕,終于趕到媚香樓。
結果卻看到鴇母李貞麗正指揮家僕往外搬家具。
「媽媽,你這是在做甚?」侯方域愕然道,「是要賣家具麼?」
「我賣什麼家具。」李貞麗沒好氣道,「我已經把媚香樓賣了。」
「啊?」侯方域聞言大吃一驚,「媽媽竟然已經把媚香樓賣了?」
「不然呢?」李貞麗沒好氣道,「香丫頭都已經跟著國難戲班北上去徐州,我這媚香樓沒有了香丫頭,那還能是媚香樓嗎?不如賣掉。」
「這賤人!」侯方域臉色垮下來。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