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正要轉身離開,一個勞工忽然沖過來。
「聖上,臣有冤情!」勞工一邊跑一邊高喊,「臣有冤情,臣有冤情!」
盧九德和隨行的禁衛軍趕緊將崇禎保護起來,唯恐崇禎會遭受意外。
但這根本就是多余,那個勞工剛跑了沒幾步,就被新軍絆倒在地上,再然後皮鞭就雨點般落在這個勞工的身上。
勞工疼得哇哇大叫,卻還在堅持向崇禎喊冤。
「聖上,臣有冤情,臣真有冤情,臣冤枉啊!」
崇禎推開盧九德等幾個太監還有禁衛軍上前,卻發現居然是孟學禮,只不過此時的孟學禮早沒有了那日在朝陽門外時的威風。
「聖上,臣冤枉哪。」孟學禮疼得滿地打滾還是不忘喊冤。
「那五十多萬兩銀子臣雖然收了,但是並不是為自己而收,實是為了聖上而收,臣原本就打算將這些銀子上交給內務府的呀。」
「是嗎?」崇禎道,「那顧媚和十幾個美婢呢?」
孟學禮差點就月兌口而出說也是為了聖上你而收,但是話到嘴邊卻又生生咽回去,因為真要這麼說了,真就半點活路都沒有了。
當下孟學禮又說道︰「聖上容稟,臣之所以收下顧媚以及十幾個美婢,乃是為了穩住龔鼎孳等貳臣,因為當時北京城內的情勢十分之復雜,臣手下只有三千舉子,控制內城二十余萬滿人就已經捉襟見肘,所以只能與外城之降將貳臣虛予委蛇。」
崇禎哂然一笑又道︰「孟學禮,朕給過你機會的,張煌言初進北京時,你若能及時將髒銀以及顧媚等美女交出,即可無事,可惜的是你沒有。」
孟學禮再無言以對,只能怪自己的瞎話編得不像。
隨行的幾個勤王士子也向孟學禮投來鄙夷的目光。
孟學禮此人真乃士子營之敗類。
……
轉眼間又過去半個多月,時間來到了崇禎22年(1649)的8月上旬。
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舟車勞頓,路振飛等幾千個京官以及隨從終于抵達北京,崇禎還是挺體恤這些大臣,給了三天的假期。
三天之後,崇禎在皇極殿舉行大朝。
這也是甲申年後,崇禎第一次舉行大朝會。
在此之前,大朝會基本上就只是走個形式,並不會討論任何實質性的內容,但是從今天開始,這個形式即將被崇禎鏟除。
崇禎決定對大朝會進行徹底的改革。
待參與朝會的大小官員行過作揖禮,崇禎直接切入正題︰「開始朝會之前,朕想先立條規矩,今後如沒有特殊情況或重大變故,就不要再召集七品以上京官的大朝會,就為了走個形式,臣工百僚四更天不到就得爬起來,為了避免君前失儀,連口水都不敢喝,然後幾千人聚集到皇極殿前傻站幾個時辰,何必呢?」
「是內閣的輔弼太過清閑,還是六部的官員實在沒事干?」
「那麼大的國家等著治理,那麼多的政務等著處理,哪兒有時間用來浪費?」
稍稍一頓,崇禎接著說道︰「如果大家沒有意見的話,從今天起,就把這一條規矩加入皇明祖訓如何?」
崇禎此舉,看似體恤群臣,其實另有所圖。
路振飛等閣部大員還是很警覺的,瞬間就意識到了其中的玄機。
「聖上。」路振飛急出班問,「你所言之特殊情況以及重大變故,具體何指?」
崇禎道︰「重大變故好理解,比如強敵入侵,又或者老皇帝暴斃,又或者發生了很嚴重的天災人禍,需要京中所有大小官員聚集在一起共商對策,此時再來召集大朝會,可謂順理成章,至于朕剛才說的特殊情況……」
頓了頓,崇禎又道︰「比如皇帝的意見與內閣嚴重相左,且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就需要召集京中所有七品以上之官員,一起共商國事。」
崇禎改革大朝會並不只是單純的想要鏟除形式主義而已。
崇禎其實是想將大朝會改造成大明版的國會,京中所有七品以上之官員自動成為大明版的國會議員,而且這個京中所有的七品以上官員也包括武臣,也即內務府的武臣,這就使得皇帝與內閣意見相左時,可以通過國會達成意圖。
反過來,內閣也可以通過大朝會來阻止皇帝的不良意圖。
這樣就保證了一點,即便將來再出一個搞七捻三的堡宗,也斷然無法憑他的一己之力將大明拖入萬劫不復之境。
這相當于將皇帝和內閣的權力都關進籠子里。
換言之,今後這個大朝會才是大明真正的最高權力機關。
至于說這麼做會不會給他自己套上枷鎖?崇禎並不擔心。
因為崇禎想做的事,必然是符合大明的利益,必然可以獲得大多數京官支持,所以即便把提案拿到大朝會表決,崇禎也有信心達成意圖。
比如清算北方士族,如果交由內閣表決的話,肯定會遭到否決。
但如果交由大朝會表決,就肯定能得以通過,因為京官的絕大多數是南方人,他們非但不可能保護北方士族的利益,反而只會落井下石。
還有設立北京國子監事,也一定會得到大多數京官的支持。
誰家還沒幾個子佷晚輩,秀才增錄到二十萬,南北國子監每年招錄兩萬生員,他們的子佷晚輩中試的機會就會大增,這可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要反對?
所以崇禎絲毫不擔心這麼做會削弱他的皇權,他一不選秀,二不想大興土木,三不會窮兵黷武,再加上他剛剛又滅掉了建奴,聲望正隆,相比起內閣輔弼以及六部堂官,低階的六品甚至于七品官員顯然更加的信任他。
當然,崇禎的最大底氣還是內務府諸科的五千多個給事中。
路振飛也意識到了︰「聖上所言七品以上京官,是否包括內務府諸科給事中?」
「自然是包括在內。」崇禎道,「內務府諸科給事中皆為大明官員,品級也夠,有何道理將他們排除在大朝會外?」
路振飛聞言一下就蹙緊了眉頭。
這就未免有些離譜,內務府現在有多少給事中?
就算是沒有六千個,也至少有五千個,光兵科就有三千多給事中,要這麼干,所有國家大事不都是皇帝說了算?還要內閣做什麼?
當下路振飛就急了︰「聖上,你當初可是有言在先,政務一律交由內閣處理。」
「沒錯,朕是說過政務一律交由內閣處理。」崇禎點頭道,「朕所說特殊情況,絕不包括具體之政務,只對涉及法度、征稅、用兵及圈選輔弼等重大事項適用,比如京中三品以上堂官廷推出了一位朕很不滿意的輔弼,但是又不能擅用中旨罷免,這時候怎麼辦呢?只能下旨召集大朝會,由京中所有七品以上官員來對其進行任命或罷免。」
路振飛等五個閣員心說,果然,聖上就是想要重大事項的決定權。
所謂的通過大朝會議決,不過就是個幌子而已,滿朝那麼多六七品低階官員,哪個不是聖上的擁躉?內務府的五六千給事中就更不用多說,真要是把重大事項拿到大朝會上交由所有七品以上官員來進行決議,那肯定是聖上說了算。
然而有不少低階官員听到這話,卻是精神一振。
因為按照聖上提出的這個構想,大明的最高權力從此既非操于皇帝一人之手,亦非操之于內閣數位閣臣之手,而是操之于大朝會,操之于所有七品以上官員!這簡直就是史無前例的大事件,可了不得。
今後他們這些低階京官就再也不是無足輕重的擺設。
一個低階京官或許做不了什麼,但是只要有足夠數量的低階京官能夠聯合起來,就足以讓首輔甚至于皇帝低頭!此乃大事!
已經有不少有遠見的官員預見到了這一提議的好處。
這是個既可以約束皇帝又可以約束內閣的千古善政,一旦通過並寫入皇明祖訓,將可以最大程度保證大明政局的平穩運行,不至于因為出現一兩個胡作非為的皇帝又或者幾個擅權的權臣而出現朝局動蕩。
今上在時,這一提議無關緊要。
三世之後,這一提議就會變得至關重要。
當下大殿上的不少官員便紛紛表態支持。
甚至連次輔張慎言也表態支持,而且態度極為堅決。
路振飛等幾個輔弼,也開始急速的權衡起利弊得失。
將法度、征稅、用兵以及圈選輔弼等重大事項的決議權讓渡給大朝會,固然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大朝會同樣可以否決皇帝,這就不免讓人期待。
要知道,這跟六科給事中封駁聖旨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為六科給事中僅只有封駁權,並沒有議決的權力,但是按照聖上剛才的設想,大朝會卻擁有最終決議權,一旦大朝會做出了決議,不僅內閣,甚至于就連皇帝也需遵從,這就給了皇權極大的限制,杜絕因為出現一個昏君而禍國殃民。
同樣的,這一制度也可以避免出現一個擅權的權臣。
古往今來無數文臣苦苦追求的不就是這等垂拱而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