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遼西令支不遠,就是徐無。
也是張舉撤退後,同烏桓兵士,竭力駐守之所,以想阻擋漢中郎將孟益的進軍速度。
哪曉得孟益在取下無終後,一路高歌猛進,張舉布置的十幾處軍塞,用作阻擋,竟全是被孟益先鋒部給輕易奪取。
加上丘力居在沒有成功覆滅公孫瓚部,且令之逃出後,已有率烏桓大部人馬,往塞外暫避漢軍鋒芒之意。所以,在看到漢軍如此迅猛後,烏桓統將,非常干脆的率領本部人馬跑了。
于是,孟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徐無。
見此情景,張舉不得不拋棄輜重,率領剩余三千人馬,跟著烏桓軍一道跑路。
若是狐奴、安樂、漁陽,此三處軍事要沖,未被劉備所取,張舉又如何會走此路?
以無終之敗,其必然率眾繞道走漁陽之地。
念此,一邊遼西逃去,張舉內心再度想起「劉備」這個名字,憤恨不已。
這日間,同烏桓大部人馬,踏入令支縣境內,距離令支城,不足兩百里,忽見遠方有烏桓軍斥候來報。
緊接著,烏桓大將南蘭玉到來,通報了情況。
這邊一听,張舉驚訝不已。
「公孫伯圭,不是被烏丸大人兵圍,而後逃走了嗎?
怎地這麼快,就殺回了遼西,肥如、孤竹城已破,就連令支也危在旦夕!」
南蘭玉手持長矛,眯眼道︰「張將軍,情形如此危機,而今令支有難,我以烏丸大人名義,你部人馬,當歸我所統率。
唯有救得令支,我等才能大破公孫瓚,進而往盧龍塞,與烏丸大人匯合!」
無終之敗,張舉這個自封的天子,于烏桓人心中地位,直線下降。
如南蘭玉這等丘力居親信大將,沒有直呼張舉名字,冠以「將軍」,實也是很給面子。
張舉聞之,心曉他要逃離漢軍追擊,以後東山再起,還要烏桓人,故無奈道︰「烏丸大人,乃是我之友也!
而今令支有難,我自當竭盡全力相助!」
接著,他話語一轉,道︰「公孫伯圭,既然來犯于此,那劉備劉玄德,莫不是同行來犯?南蘭將軍,張某有一個不情之請,我部人馬,若能大破公孫伯圭部,此間劉玄德之頭顱,可能交于張某?」
南蘭玉心下有些恥笑,這假號天子之張舉,手下部從,連劉備這等無名之將,都抵御不住,連失三地,今逢遇到,還想借助烏桓人力量,以取之,可真是不自量力!
他面上卻道︰「張將軍放心,若能抓住那叫劉備之將,必交于張將軍手中處置!」
令支城下,劉備正率部,配合公孫瓚攻取城池,並不曉得一個敵將,正于遠方虎視眈眈,欲取他性命。
而于令支之攻奪,從今日中午,大軍抵達令支,即已開始。
論起來,沒有人,比公孫瓚更熟悉此地。
原在公孫瓚,本身就是遼西令支人。
他自小出生于此,長于此。
名望于遼西令支,亦屬于重大。
繼而,只是小半日的攻奪戰,公孫瓚與劉備部,就取得了不小優勢。
而實際上,令支城,並非是非需不可,南北兩處,均有道路,可繞行而過。
但從戰略上講,令支此城不取,像公孫瓚與劉備人馬補給,很容易被截斷,當真是後患無窮!
加上公孫瓚有一份執念,即是于叛賊手中,奪回家鄉,這般因素下,令支城不得不去。
同時,處于軍事考慮,在攻取令支城前,周圍叛軍軍寨,同時被奪。
公孫瓚和劉備,各領嚴綱、張飛,率領騎兵于外追擊逃離之敵。故當從徐無方向,退下來的敵軍,據此不到兩百里時,借斥候之打探,劉備、公孫瓚第一時間,即已知曉。
城外,劉備同公孫瓚迅速踫面,並召來關羽等將,商討軍情。
「玄德,情形如此,你覺得當如何是好?」
公孫瓚目光從地圖上移開,抬頭看向同窗好友劉備道。
而今大軍有兩個方向,一是趕在叛軍到來令支城下前,拿下令支。二則是繞過令支,于之迎頭痛擊。
但以叛軍退下來的人馬預測,有不下七千人。
算上手中掌控的各部來源之部,劉備、公孫瓚,同叛軍人馬相當。同時,亦要考慮令支城中叛軍,還有加入的義軍部戰力。
公孫瓚于此之猶豫,被劉備看在眼里。
他用手指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虛線,道︰「伯圭,你于令支最為熟悉,但請問,我軍若是由此道路而行,可能縮短時間?」
公孫瓚順著劉備手指路線看去,不由得撫掌道︰「玄德是想分兵進取,以前後截殺從徐無退下叛軍?
此計甚妙!
說不定,借此戰,我等可先全殲這城外之部,而後,便可再那令支。」
劉備卻是搖頭道︰「叛軍大部人馬既然撤下,顯然中郎將已是拿下了徐無。
叛軍士氣正是低落,我軍人馬,擁有先決之優勢。
再者,伯圭有一言可是說錯了!
我軍人馬,當以圍堵叛軍為主,次為殲滅。
今徐無為中郎將所取,中郎將必會整合人馬後,大舉追擊。
若是我軍做好協助,逃下來之叛軍,還有守衛令支叛軍,以及佔領邊塞之烏桓軍,皆有可能乘勝取之!
此亦當為我漢軍,近十幾年來,于幽州之大勝!」
劉備考慮戰情,從全局出發,比公孫瓚于關鍵時刻,常意氣用事,要顯得高明很多。
經過劉備前面這麼一點撥,公孫瓚內心,實際很想通劉備一道,吃下這個大功。
但劉備現在所言,讓他內心稍顯冷靜下來,心中則是沉思利弊,最終沉聲道︰「玄德所思周全!
若能得此大勝,于我大漢,更當彰顯威嚴,看以後鮮卑、烏桓人,誰還敢犯我大漢北境!」
公孫瓚這般說罷,劉備面上也是一松。
他于公孫瓚知曉甚深,這次能以大義為重,而非個人感情,殊為不易。
想要改變公孫瓚一些想法性情,正當循序漸進。
如他所願,好友公孫瓚,當是頂天立地,秉持大義之輩,而不是一個好戰之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