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器新的世界出來了,但卻限定了五年後才能進入。
如此,不著急的老朱敲定了所有的事情之後,原本就處于巔峰時期的大明,就好像是一個蟄伏已久的神獸一般,迅速行動了起來。
老朱創建科學院,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很快就把科學院的規模提升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程度。
朱標在南京皇宮內坐鎮,處理大明一切政事。
劉伯溫和李善長兩人輔左朱標,一人主內一人主外。
其中李善長協助朱標處理政事,並拉著六部官員天天商討具體每一條政策應該怎麼實行,實行下去會有什麼後果,然後再根據商討出來的變化,制定詳細的規則。
而劉伯溫則是偶爾去李善長那邊去一趟,將李善長他們覺得有些棘手的問題給順手解決了,剩下的時間就基本上是在調遣錦衣衛在全國模查了。
原本就已經鋪遍天下的錦衣衛,再加上劉伯溫手中還有歷史記載相對照,所以只是半年的時間,劉伯溫就確定該清除那些官員了。
確定之後的劉伯溫也沒有客氣,跟朱標要了權限之後,直接化身劊子手,在大明一路走,一路殺,幾乎斬了大明五分之一的現役官員,就連大明的開國功勛,都被牽連了不少。
不過好在這才是洪武十年,不管是藩王功勛還是滿朝官員,都沒有敢做的太過分,不然劉伯溫要殺的,就遠遠不止這點人了。
小書亭
經過劉伯溫這一波整頓之後,整個大明的權貴瞬間變得老實了許多。
而秉持著蘿卜加大棒的原則,在劉伯溫敲打過他們之後,朱標便直接改了政策,提升了官員的工資。
基本上所有在大明任職的官員,薪資都被提升了兩到三倍,相比于以前當窮官,現在的官員就算是沒有權勢,也絕對算是一個掙錢的職業了。
最起碼日後若是再有像海瑞那樣清廉的官員,憑借著朝廷發放的俸祿,也肯定不至于淪落到靠家里人織布維持生計的地步。
在提升了官員的俸祿之後,朱標上任之後著手進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成立銀行。
老朱在洪武八年的時候就已經正式發行大明寶鈔了,雖然後來因為大明寶鈔無限制發行,導致寶鈔快速貶值,甚至于在短短百年內就淪落為了廢紙。
但最起碼在洪武十年這個時候,因為朝廷的大力支持,大明寶鈔還是相當堅挺的。
朱標之所以成立銀行,第一是為了方便調控大明的經濟,第二則是為了保證紙質鈔票的繼續發行。
朱標用老朱兌換的印鈔機,用現代儀器,造出了第二代大明寶鈔。
這種寶鈔,跟後世的紙幣大小樣式都差不多,尤其是紙幣上面栩栩如生的圖像,讓整個大明的百姓嘆為觀止。
至于彷造,那更是做夢。
而大明第一任銀行行長,在這個時代,除了大明首富沉萬三之外,根本就不做他想。
所以朱標不惜將老爹花費一萬多模擬點,把沉萬三直接給送去了歷史長河里深造了幾次。
經濟這東西,對于沉萬三來說簡直就好像本能一般,只是時代與時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的發展,即使他才能再強,也跳不出歷史的局限性。
此刻,在游歷過歷史長河,打破了歷史的局限性,洞悉了經濟的本質之後,沉萬三在經濟方面,簡直就好像開了掛一般。
他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讓大明百姓完全接受了寶鈔的概念,讓二代寶鈔在整個大明開始流通,並且逐步將一代寶鈔給一點一點的回收了回去。
而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大明的經濟發展迅速,可以說大明各行各業都在朝廷科技有意無意的推動下,開始蓬勃發展。
在這個時期,朝廷肯定要補貼大量的錢財,來刺激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
按理來說,如此補貼的情況下,朝廷財政必定會大量支出,最後導致入不敷出,國庫破產。
到了這個時候,一般王朝做的都是給百姓加稅,然後陷入惡性循環,最後直接拖垮整個王朝。
但在沉萬三這里,銀行的錢大把大把的出,幾乎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朝廷的補貼。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大明銀行這一年支出的錢,比洪武朝前十年的支出加起來都要多。
然而詭異的卻是,沉萬三的銀行不但沒有虧錢,到了年底結算的時候,反而是有不少盈余。
而最最離譜的是,在這種夸張的局面之下,大明的經濟居然還沒有怎麼通貨膨脹,簡直是穩得一批。
這個結果,讓朱標整個人覺得非常的迷,雖然沉萬三的操作他都看在眼里,看的明明白白,可具體是怎麼做到這個結果的,說實話他沒看懂。
這讓朱標不得不感嘆一聲,果然是術業有專攻,經濟學的事,還是得交給這些頂級商人,他這個大明第一任銀行行長,看來是選對了。
當然,朱標雖然看不懂這個結果,但他對于沉萬三的操作還是挺清楚的,所以也不怕沉萬三在背後玩什麼手段。
而且考慮到沉萬三年齡比較大了,朱標還特地去找了一趟老朱,給沉萬三求了一支延壽藥劑,免得沉萬三因為操勞過度,死在工作崗位上了。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明也沒有落下科技。
劉伯溫和李善長幾人,在老朱給他們開放了兌換列表之後,這些人放下所有事情,研究了足足半個月,制定出了一條非常完善的發展路線。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劉伯溫堅持認為,老朱在下個世界用到模擬點的概率非常大,所以他力排眾議,給老朱保留下來了兩千萬的模擬點,只動用六千萬模擬點來開展他們的發展計劃。
因為有模擬點在,一些短時間難以造出來的高精度機器,大明直接用模擬點兌換。
這樣一來,由先進到落後,大明的科技發展就十分迅速了。
再加上大明的科技發展,完全可以參考後世華夏剛建國那段時間的發展進程。
所以大明的工業發展速度,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只是五年的時間,大明普及的最頂尖的工業水平,就已經隱隱有些追上二十一世紀的腳步了。
當然,只是最頂尖的工業那批工業水準,想要在底層真正普及開來,大明還有段不短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