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听完孫傳庭主動出擊的戰略之後,心中不由得有些滿意。
以如今的局勢,主動出擊確實是最合適的選擇,畢竟皇太極不是傻子,不可能在明知道他們有火器優勢的情況下,還頭鐵的來山海關白白送死。
所以為了預防他們再次繞道蒙古,直接選擇主動出擊,不但能打亂建奴的戰略部署,還能將大明的損失降到最低。
老朱詳細詢問了一番孫傳庭的戰略,然後兩人商討了小半天的時間,期間孫傳庭在細節上犯的一些錯誤,還有對敵方應對考慮不周全的缺點,老朱都在盡力幫他糾正。
只是一上午的時間,孫傳庭就覺得自己受益匪淺。
而且最後確定戰略沒問題之後,老朱直接任命孫傳庭為帥,讓他統帥四十萬精銳,主動朝著寧遠鎮進發。
至于他自己,則留在山海關中,由原先山海關內的幾萬士卒負責保衛。
在得知孫傳庭居然主動出擊的時候,皇太極的臉色很難看,因為他知道不管是孫傳庭,還是那個負責把控全局的皇帝,都不是蠢人。
他們既然主動選擇放棄了城池的優勢,那就說明他們對拿下自己有絕對的把握,不然他們也不會這麼托大。
而此刻,在他們主動出擊的情況下,自己必須要留夠足夠多的兵力,這樣一來自己原先想分兵去繞道蒙古,直取大明月復地的計劃也不可能了。
雖然心中有種不祥的預感,但到了現在這個地步,皇太極已經沒有退路可言了。
此刻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正面硬剛,直接擊潰這支明軍,不然他們就死定了。
因此,在思索了許久之後,皇太極決定派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為先鋒,聯合蒙古士卒和洪承疇手下的漢八旗,先去試探一下這支明軍的力量。
這支聯合起來的先鋒軍,手下足有二十萬人,雖然比起明軍來說數量要稍微少一點,但作為先鋒軍試探明軍的力量,卻絕對是綽綽有余了。
而在多爾袞營下,剛投降建奴不到一年的洪承疇,此刻滿臉都是愁苦之色。
與洪承疇同處一個營帳的,則是同樣降清的孔有德和耿仲明二人,只是二人的臉色雖然同樣有些陰沉,但卻不像洪承疇一樣滿臉都是愁苦。
耿仲明看著惆悵滿月復的洪承疇,不由得笑了一聲,「怎麼,督師大人後悔投降了?」
雖然三人都是降清的明將,但這並不代表三人就會相互取暖了,相反孔有德兩人和洪承疇並不是很對付。
而洪承疇在大明之時為薊遼總督,此刻耿仲明說這話,很明顯是在嘲諷洪承疇。
洪承疇看了耿仲明一眼,只是默默地嘆了口氣,也沒有多說什麼。
說實話,他現在確實有些後悔了。
他之所以投降建奴,除了因為怕死之外,更多的則是覺得大明肯定時日無多了。
所以他被俘之後,內心煎熬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投降建奴。
結果沒想到,他前腳投降建奴,大明後腳就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崇禎不但改掉了原先急躁的毛病,而且開始攘除奸邪,任用賢臣,輕徭薄賦,恢復民生。
讓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明,居然又重新穩住了。
這種種變化,讓洪承疇有些目不暇接,心中更是難以接受。
洪承疇總覺得,整個世界好像都在針對他。
崇禎的變化,但凡能早個一年半載的,甚至都不用變化這麼大,只需要給自己足夠的自主權,別整天跟玩命一樣催自己,那松錦之戰自己怎麼也不會輸這麼慘啊。
在我打仗的時候,你指手畫腳,死命的催。
結果等我輸了,投降之後,你又開始明君模式,開始了君臣相宜,甚至連孫傳庭在陝西大開殺戒都直接當做視而不見。
怎麼,合著你就只針對我是吧?就等著我投降你就當明君是吧?不帶這麼坑人的!
而這還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大明的那些個火器是哪來的?
他這好像才投降了一年不到的時間,而在一年之前,作為薊遼總督,對于大明的火器是什麼樣無疑是非常清楚的。
就大明的工部和軍器局,別說研發出新式火器了,就連老的火銃他們都造不好!
當時工部和軍器局給邊軍提供的火器,不但價格貴,質量也很差,經常就有火銃炸膛的情況發生。
因此洪承疇在大明當薊遼總督的時候,火器一般都是在邊鎮打造出來的,根本就不敢去麻煩工部和軍器局的那群爺。
所以在洪承疇看來,大明的軍器局和工部火器局,基本上都已經廢了。
怎麼就一年時間,不但造出來的東西質量過硬,而且還研發出來了這麼先進的火器?
這世界還有公理嗎?要早一年大明若是能給他提供這裝備,松錦之戰他別說是不會輸了,他甚至敢直接把整個建奴部落都給挑了。
但現在說啥也沒有用了,他已經投降了,現在的他已經是大明的敵人了。
賢明的君主,先進的火器,現在都是用來對付他了。
而最悲催的是,這次大戰,相比于松錦之戰,他的處境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為在他投降之後,皇太極說是重用他,其實暗地里也信不過他。
不但在暗中提防他,更是讓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直接架空了他。
所以他現在雖然名義上是一軍統帥,實際上,根本就是一個傀儡,甚至處境還不如松錦之戰那時候呢。
畢竟,松錦之戰雖然崇禎和陳新甲在不停的催戰,但他那時候再怎麼說也是薊遼總督,軍中的事情還是他說了算的。
而現在,他就只是一個擺設罷了,不管是建奴還是孔有德他們,都不會允許自己指揮軍隊的。
畢竟,跟自己不同,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是走投無路才會投降建奴的,跟自己相比,他們沒有任何退路,所以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背叛建奴的。
「唉……」
洪承疇再次在心中長長的嘆了口氣,這他娘的都是什麼事,他就想不通了,怎麼偏偏就自己這麼倒霉呢?
只是現實不給他時間去悲懷傷秋了,孫傳庭的大軍已經趕到了。
這次與大明作戰,為了謹慎起見,皇太極壯士斷腕,主動放棄寧遠,然後收縮防線,將所有的力量退回了錦州之後。
如今,濟爾哈朗和多爾袞的先鋒軍就駐扎在錦州城,而他們漢八旗和蒙古士卒,則一南一北的駐扎在錦州城外的塔山堡和大興堡。
而相較于蒙古兵駐扎的大興堡,他們漢八旗駐扎的塔山堡,位置無疑更靠前,如今孫傳庭一到,先攻擊的肯定是他塔山堡無疑了。
等三人趕到城頭的時候,看著城外的明軍士卒,這次三人都忍不住同時嘆了一口氣。
因為在他們眼前的明軍士卒,精神飽滿,裝備鮮明,軍紀森然,士氣昂揚,一看就知道是精銳之士。
可大明的精銳早就打沒了,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可能只是新訓練出來的新卒。
而新卒能訓練到這個程度,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在這些士卒身上花費了海量的錢財,這是大明硬生生用錢砸出來的軍隊。
看看這些士卒,他們再想一下他們自己在大明當將領的時候,心中頓時充滿了酸澀。
那時候他們缺兵少糧,別說是砸錢了,就連他們的餉銀,朝廷都經常性的拖欠。
而沒有錢,手下的士卒別說裝備了,最困難的時候甚至就連御寒衣都湊不出來一套。
所以那個時候的他們,麾下的士卒也沒有什麼軍紀和士氣可言。
畢竟,你不能指望一群隨時都可能會餓死的士卒,還能有無窮的斗志為你去打仗。
說實話,就那個時候的狀態,大明的士卒不造反,已經是很對得起大明了。
所以看著眼前這支純粹是用錢砸出來的軍隊,三人心中都是百味陳雜。
大明終于富起來了,士卒終于不缺錢了,可偏偏這時候沒讓他們趕上。
而最尷尬的是,他們此時還站在了大明的對立面。
就在三人心中百味陳雜的時候,孫傳庭派人送來了招降信。
信的內容也很簡單,三人若是率軍投降,以往之事既往不咎,但是會奪去三人的軍權,日後三人就只能在大明當個富家翁。
若是不投降的,城破之後,便是三人的死期,就連三人的家卷都會受到他們的牽連。
信里沒有絲毫虛假承諾,充滿誠意的交代了對三人的安排,但這種誠意里,卻充滿了對三人的不屑。
似乎三人投降與否,對于孫傳庭來說並不重要。
而面對這種簡簡單單的招降信,三人自然不可能投降,而且建奴對他們並不是完全放心,就算他們想投降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以三人看完這信直接就燒了,而且為表決心,耿仲明還把前來送信的士卒給殺了,想借此向建奴證明,他們絕不會投降。
《女總裁的全能兵王》
看到三人已經做出選擇之後,孫傳庭也不跟他們多說,直接就調來了炮兵,準備直接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