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3章死不起

作者︰馬月猴年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在江東遇到了各種問題的時候,在關中之處,正在展開的青龍寺大論,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基本上就是屬于文學和思想上的踫撞了。

這也是斐潛舉辦青龍寺大論的本意。

唯有思想上的踫撞, 才能產生出文明的花火。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先產生了巨大的思想踫撞的,並非是六經,而是《孝經》。

《孝經》據稱是孔子的『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當然,孔老夫子已經離開塵世很多年頭了,這老爺子當年講過一些什麼話,嗯, 也確實只有其徒子徒孫可以模著良心表示孔老夫子確實這麼說過。

大漢當下所傳《孝經》, 本來是河間人顏芝所藏,由其子顏貞獻出。看這個姓氏, 也就知道是那個傳人的後代了。

後來這個《孝經》經過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等人共同認證,蓋上了名戳,表示此經所傳,和他們家里面的《孝經》的經文皆同,算是為這個《孝經》定論了,就是差不多相識後世鑒寶磚家那樣寫了證書。

這便是《今文孝經》,合計一十八章。

但是有意思的是,過了幾年,大漢鼎鼎有名的拆遷戶,魯恭王扒拉了孔子老宅……嗯, 這說明『強拆』其實也是有華夏傳統的,然後在壞壁之中發現了現《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書,凡數十篇, 孔安國悉得其書。而這個扒拉出來的《孝經》之中,竟然是二十二章……

意?!

之前不是有磚家蓋章簽名, 認證有效, 說是大家都是原版,大家『皆同』是一十八章的《孝經》麼?

難不成這磚家……

然後就有磚家鼓著紅腫的臉出來了,宣稱說︰『這個……那個……都一樣,都一樣……哈哈哈,呵呵呵,告辭,告辭……』

反正不管信不信,都是這樣了。

所幸的是,《今文孝經》和《強拆孝經》,呃,是和《古文孝經》相差其實也就之差了一章,『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其他的章節則是略有合並和字體變化。

這種差異其實問題不大,因為春秋戰國之時,有些文字到了秦漢的時候會有一些演化和轉變,比如『亡』和『無』,『疾』和『病』,還有『女』和『汝』等等, 言語習慣還有時代變化的因素產生的差異,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並不能因此就說明《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之中究竟那個字才是原裝貨,那些是後封的,只要三碼,嗯,四碼合一,沒有保修過,也就算了。

只不過唯獨少了一章!

閨門章。

當然,具體是那些包括孔子門徒子弟記漏了,還是當時的磚家合計的時候,覺得孔老人家不至于盯著旁人的『閨門』不放,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身份,就特意『避諱』,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個事情麼,後世的儒學研究者也有論調,表示大概就是因為『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所以將閨門章給刪除了。

要不然這臉皮上不好看啊……

而在青龍寺當下爭論的,並不是古今孝經之間的差別,而是對于孝經的延伸、注解和闡釋,畢竟當下是『正解』大論。

這些延伸、注解和闡釋之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則是關于『喪葬』方面。

有一些人認為喪葬,特別是厚葬的風俗,處于華夏的主流地位,是因為儒家強調『孝』的原因,尤其是在兩漢之時,厚葬之風尤盛,就將這個風俗完全歸于儒家的『孝』,但是實際上麼……

關于『孝』這個觀念的產生,若是論其誕生的確切時間,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在周代,但孝的基本含義明確轉為『善事父母』則是戰國及其以後的事情,是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才把『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甚至是唯一內容。

然後從『善事父母』變成了,或是等同于『厚葬之風』,這個麼,就有意思了。

厚葬之風,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初見端倪,春秋戰國之前,孔老夫子還沒有對著門徒嘰嘰咕咕的時候,就已經是有大批的人進行厚葬了。究其原因,未必是這些人超前感應了在孝經當中所提及的『善事父母』,而是因為那時的人相信靈魂不滅。

求長生,求復生,死為不滅,靈魂永存。

這才是厚葬出現的主要原因。

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認為先祖死後靈魂不滅,仍能禍害或保護子孫,干預人事。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喪葬習俗中就自然出現了厚葬現象。

既然是認為人死後靈魂有知,活著的人便不惜重金厚葬死者,去換得自己心靈上的安危,相信自己在死後也能富足與安寧。生者無愧,死者欣慰。在這種觀念和心理的影響下,厚葬便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習尚,並久盛不衰。

厚葬起初之時只是『陪葬』。

也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將原本生前最為喜歡的,最為珍貴的物品,和死者一同埋葬,寄托哀思,也為了在心中相信死者依舊可以在地下繼續擁有其珍愛的器物,或是人和動物,這習俗和『父母』其實起初沒有多少關聯。

因為在早期的墓葬之中,就有年幼的孩子身邊也封存陪葬了大量器物的。難不成這孩子也是因為有孩子為了『善事父母』才厚葬的?

『此乃本末倒置是也!』管寧侃侃而談,環顧于眾人之間,神色之中透著一種不容分說的確定之色,『孝與不孝,絕非厚葬父母與否而定!』

『若人子平日不行孝道,唯父母死後設祭嚎哭,典禮十里,重金殯殮,便可謂盡孝乎?』

『生而不得養,死後方以臧,可謂君子乎?』

『孝重于心,而非其名!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守孝之禮,乃寄哀思,然有釣名之輩,以慘絕之舉,侵削之行,摧殘自身,以示孝道,此等極端守孝之風,未免有些過為已甚!』

『更何況,昔日孝文之時,臨邯鄲道意慘淒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絮斫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唯有釋之前進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孝文遂稱善,終薄葬于霸。』

『如今且看,長安各陵皆有盜!』

『赤眉等眾數十萬人入關,燒長安宮室市里,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得全!』

『厚葬非為孝,沽名釣譽乎?又引賊盜侵擾,至先靈于九泉亦難安眠!此等便可稱之為孝?其可怪也歟!』

『既治孝經,當求正解!』

『至今日起,正孔先賢本意,孝于平日,乃重敬養!』

『絕非待死後方厚葬而為孝!』

管寧侃侃而論,旁征博引,加上長安各陵的命運其實就在眼前,引為實例,確實是很有一些說服力。

管寧在他十六歲時失去了父親,其表兄弟都憐憫他孤獨貧困,表示願意贈予他用來給其父親治喪的費用,管寧全都推辭沒有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財力為父親送終。這在大漢厚葬之風當中,不可不謂勇氣非常。

要知道那個時候管寧才十六歲!

管寧直言,表示孝的本質與厚葬毫無關系,同時也表示孔子對于孝道的表述當中,也沒有說要進行厚葬的,只是說要符合『禮』。

對于什麼才是符合孝道的『禮』,管寧表示最為主要的是『敬』和『養』。『養』是盡孝的外在表現,而『敬』是于內心當中的前提,是孝得以實現的根本保證。養只有在心中存有敬意的前提下展現于外,才能稱為孝,孝是敬之心與養之行的結合。

『養』而不『敬』,同樣也不能稱之為『孝』,首先應該是要有敬心,然後才考慮孝行能否真正得到落實。

管寧大肆批判如今世俗之風,『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根本就不是『孝』,而是沽名釣譽之人,利用父母喪亡來給自己涂脂抹粉,沽名釣譽,並且脅迫著他人也要一同如此,導致整個社會風俗畸形,對于這樣的現象及其憤慨。

一石激起千層浪。

因為管寧所宣稱的這一點,確實是當下之痛!

其實在當下,也有不少大漢之民因病返貧,因喪貧困的,這其中不僅僅是寒門子弟,也包括很多普通百姓。

若不厚葬,就是不孝!

這幾乎就是漢代鍵盤俠的思維定式,若是沒有像管寧這樣心志堅定的,便是很容易在眾人三言兩語,左鄰右舍的風言風語之中被迫厚葬,賣房子賣田地賣自己也要去繳納什麼比如『感恩致孝費』啊,『金光大道錢』啊,若是不加上什麼香氛沐浴SPA,不花一個傾家蕩產,簡直就不為人子!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風俗,其實還是少部分人得利。

而最為重要的,便是在中下層官吏的獲利。

皇帝推行儒家,講究孝道,是為了統治上的考量,而地方大員推行孝道,是為了政績,然後中下層的官吏幾乎就是扯著雞毛當令箭了,其鼓吹的厚葬行孝,並非真的就是為了所謂『孝』,而是為了『利』!

這些官吏和鄉野豪右勾結起來,利用漢代人強烈的面子感,就像是飲食生活中的宴飲活動和婚姻中的大辦喜事一樣,大肆斂財。

簡單來說,厚葬對于死者來說,並不是重要的,而對于生者才是重要的……

事實上,漢代厚葬之風正是興起于統治階層特別是王侯、外戚和宦官等的奢侈行為。這些人往往既是政治上的受益者,又是經濟上的富有者,有能力逾越禮制,行奢侈之風。厚葬之風之所以屢禁不止,正與這些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和奢侈行為密切相關。

實際上有很多真正的儒家學者,大都極力反對厚葬之風。

像是管寧這樣的,基本上主張葬制以禮,更講究『慎終追遠』,強調喪事應以心哀為主,反對徒具表面形式的厚葬之風,對逾禮的厚葬行為更是持強烈批判的態度。

反對厚葬,提倡節儉,其實也在漢代朝堂當中不止一次的提及,甚至還有專門的詔令下達地方,要求各地抵制厚葬,推行薄葬。

就像是管寧提及的漢文帝,就是典型的提倡節儉,推行薄葬的皇帝,在文帝臨終前,還特意下達薄葬遺詔,明確要喪事從簡。

文帝霸陵薄葬,在中國古代喪葬史上被傳為千古佳話,也成為帝王節儉的著名典範。

嗯,其實這只是一個誤會。

因為後世在霸陵之中,也挖出了不少的寶貝。只不過之前赤眉軍和董卓李郭等人以為霸陵之中真的沒有東西,或是覺得挖霸陵的收益明顯沒有挖其他的好而已……

到了晉代,霸陵薄葬的傳說就被打破了。或許是當時肥的經驗包已經被開完了,那麼『薄』的也湊合著開一開,西晉末年,長安尹桓、解武等數千戶饑民『盜發漢霸,杜二陵,多獲珍寶』。

到了東漢,光武帝遺詔也力主薄葬。值得注意的是,在薄葬詔令中,光武帝不僅沒有感覺到孝子和薄葬之間存在沖突,而且反倒認為薄葬是孝子所應當貫徹執行的一種行為。

其後,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章帝建初二年、和帝永元十一年以及安帝永初元年、元初五年,都曾下詔禁止厚葬。

可是,就像是文帝『薄』葬,霸陵之中依舊是『多獲珍寶』一樣,大漢官吏的陽奉陰違的傳統藝能,依舊展現得淋灕盡致。

當然其中或許還有統治上的考慮,比如商鞅『五民之策』……

管寧的言論,當然也受到了相當多的反擊。

畢竟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尤其是既得利益者。

畢竟百姓只有貧苦窮困,每日忙于生計了,才不會七想八想,否則動不動就要豎個路燈桿子什麼的,多可怕啊!

這些反對管寧的人當中,自然也有找到了相應對抗的武器。

就像城堡永遠都是從內部攻破最容易一樣,用來打敗魔法的也就只有魔法,用來駁斥儒家經義的也自然只有儒家經義……

在管寧宣稱自己的觀念,並且從孔老夫子論述到了文帝光武帝,闡述了薄葬之後,便是有人高聲反對……

『豈有此理!厚葬乃為人之親也!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豈可因噎廢食乎?』

『正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乃人之孝悌之道也,入則孝,出則悌,事親者為大是也。厚而臧之,乃事親至誠,豈可咸否之?』

『事親,事之本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親,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下女,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此乃經義之要,倫常之首,天地之理,豈可假名懈怠?』

一時間,反駁之聲也是滔滔。

而這些言論之中,大多數的人都是采用了另外一個先賢之言。

也就是孟子。

孔孟不分家麼……

孟子不光是表示要仁政,也表示要重孝道,並且他自己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當年孟子的母親過世,孟子便派弟子充虞請匠人趕制棺槨,並吩咐棺木要好,以厚葬他的母親。

充虞認為孟子對棺材的要求太高、太奢侈,問孟子有沒有必要將標準提那麼高,要做的那麼精美?

孟子則表示,『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于人心。不得不以為悅;無財不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以獨不然?』

在孟子看來,古人可以用厚棺重槨,那麼自己也可以用,並且只有這樣才算是子孫盡了心,並且自己也有錢,為什麼不能給自己母親厚葬呢?

簡單來說就是,有錢,任性!

那麼說起來,孟子有錯麼?

其實也沒有錯。

但是問題是後來的徒子徒孫,卻將孟子之言擴大且片面化了。

孟子有錢,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錢。

就像是後世何不食肉糜者一樣,會發出喟嘆,『年輕人怎麼不去工廠』,呃,錯了,是『年輕人怎麼可以不行厚葬之禮』?

而一旦統治者高高在上,不去了解實際情況,開始有這種論調充斥著上層建築的時候,從理論到理論,從不去了解為什麼會這樣,也不去管怎麼改,只是一味的站在自身利益上去考量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

就像是大漢當下,雖然有管寧這樣的提倡薄葬的人存在,但是同樣也有更多的表示要厚葬的,甚至厚葬還是主流態度。導致許多郡縣之中,仍然有出現因為喪葬導致家貧,死了老人便是全家破產的。

不進行厚葬,便是會受到直接或是間接的大漢鍵盤俠責罵指責,尤其是能在厚葬這樣的行為當中獲益的莊園主,地方豪強,大小商戶,更是不遺余力的鼓吹厚葬,甚至指示某些雇工游俠浪蕩子,在黑白兩道大肆宣揚厚葬,嘲諷和謾罵那些薄葬之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不少貧苦百姓,一旦年邁,覺得時日無多,便是自行上山自盡!

因為這樣,算是失蹤!

不算是死!

而當這些大漢之民,死都死不起的時候,還能對這個大漢王朝,有多少所謂儒家經義當中的『忠孝』之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