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9章忠孝兩全

作者︰馬月猴年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青龍寺。

烏央烏央的人。

東一,西一群。

忠和,似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兩,但是真的要說清,卻未必是那麼容易。就像是很多人以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要生孩,多生就等同多孝一,是存在著長期誤解的。

所以在青龍寺當,還是有不少的人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

大謬!大謬也!

一名須發有些發白的老儒生怒氣沖沖。

大漢之忠,已有四百年!豈有過乎?既無,何須正也?!鄭康成雖長于經,然未必通得忠孝!其論可以乎?!以未得忠孝之長而論,豈不怪也歟!

在老儒生周,還是有一些和他同氣同聲的,但多數都是年歲較長的。

老儒生不反對忠,之前也和鄭玄司馬徽沒有什麼私,但是鄭玄司馬徽重新定義忠,讓老儒生很不適應。

沒,並非是老儒生不知道對,也不是因為鄭玄司馬徽的新忠孝有什麼不,而僅僅是不適應。

和老儒生對應,是一些年輕的學,尤其是寒門的學,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觀,對于整個大,對于未來充滿了憧憬。

這些年輕一些的學,更容易也更願意去接受新的忠孝的概,他們也聚集在一起研討,時不時發出笑,和那些怒氣沖沖的老儒生截然不同。

一些人匯集而,有人停下了腳,也有人離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

若是按照東瀛三國類游戲的,或許也可以叫做相性。

相性相近者,三觀相似的也是比較合得來。

所以在新的忠孝理論宣揚出來之,也就形成了兩個比較大的群落。

同意,不同意的。

斐潛只是下令有聞司注,別發生因為口角而產生沖突的事件即,至于在正常範圍內的爭,並不需要特別的制止。

有分,這是很自然的現,和那種懷了惡意去詆毀的不一樣。

在這個事情,其實不管同意不同,都改變不了什麼。

就像是很多國,都不是隨意在制定推動的。

斐潛想要推動忠,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只不過斐潛也沒想到鄭玄和司馬徽就能做到了這一步。

斐潛原本還以為需要一點時,一些過程。

忠孝,漢代以孝治,這似乎是所有人的公認的事,但是為什麼會以孝治,在治國的過程當中又有什麼變化?這就未必所有人都清楚了。

漢代建國初期就開始推動孝,以孝治,一方面是為了休養生,另外一方面則是在告訴所有的家,別打架,下雨了回家收衣服了……

,大概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大家都回家生孩子去罷!

秦國統,六國的舊貴族之間的戰爭死的,亡的,從某個意義上來,後來秦朝倒下,也就意味著華夏從周朝,最後一個國家的舊貴族也消亡了。….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就是全新的一代人。

在面對戰後荒涼的局,劉,,應該是蕭,因為蕭何才是管具體實務,開始不再強調國,而是大講家庭孝順。

這是陽謀。

舊貴族殘余即便是明,也沒有辦法做一些什,因為在漢初的這個時,華夏從戰國起就一直征戰不,已經是極度厭戰,所以當蕭何提出以家庭為,以父母為,生孩子光,多生多獎勵的政策之,自然就順應了時代的需,成為了以孝治國的典範。

蕭何之後的丞相也繼承了推動孝的策,並沒有做出任何的改,因此還多了個成語典故。

斐潛也喜歡陽謀。

干干淨淨的擺在台面上。

因為百姓雖然沒有發聲的喉,但是他們本能的會反,會選擇。

一個政策順應時代需,那就推動得很順,不需要特意費力的去,就像是從山坡

上往下滾動石,只要一點點用,它就自行往下,而且在這個時,關鍵的不是推,而是要,要控制速,還要控制著方向……

漢武帝初期也是如此。

到了漢武帝之,在孝的基礎,再強調了,對于匈奴的痛,是全大漢範圍的憤怒和仇,這是時代大,所以漢武帝初期推動政策很順,但是很可惜的是漢武帝並不,或是說沒有完全,以至于在征討匈奴只是為了仇,為了消除威,並沒有研討和探尋去獲得什麼效,最終導致民眾無法承受沉重的戰爭負擔。

再加上漢武帝本身的原,他懷疑臣,甚至懷疑自家孩,所以他推行的忠基本上是單方面,當某個臣子對于漢武帝有用的時,便是寵信得不得,但是一旦漢武帝對其產生一絲懷,就會立刻翻臉不認人。

到了漢武後,征討匈奴就是逆勢而為,事倍功半。

漢武之,不管是匈奴殘,還是羌人叛亂等等的紛,就很明顯不是大漢的時勢,混亂不統一思,朝堂本身對待邊疆問題搖擺不,民間也沒有共同的認,故而出現各種奇葩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不管是漢代起初的忠,還是到了三四百年之後的忠,雖然說都是漢,但是實際上其本身蘊含的意思都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華夏是融合,是多民族,但是並不代表著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成不變,但是也不代表著所有的東西都能隨意變化的。

探尋著華夏文,會看到一條很清晰的脈,從上古時期一直往前延伸。

致世之用。

斐潛深刻的知曉這一點。

不符合時代要求,就要去,不能用,就要變。

上古的華夏先,未必懂得什麼理,也不清楚什麼生物,分子,結構,但是民眾需,就有人去研,就去尋找方,甚至不需要什麼前置科,直接上手就想著怎麼去用!….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九章算,是為了用。

歷法節,也是為了用。

在炎黃之時就有人想要給腦袋開個洞,那個時候的人有說過一句不行,說沒有生物,沒有材料學什麼,這個開不了啊……

在兔子需要大蘿卜的時,也同樣沒有人說過一句不行,沒有超算,沒有詳細圖,沒有超能物,這個搞不了啊……

五千年,用古老的石,在人腦袋上開洞。

五千年,用古老的算,在地球腦袋上也開個洞。

沒有新,就用舊,就用古老,只要兔子們有這個迫切的需,就想一切辦法先用上。用上了之後再思,再研,從古老的砭石,到了明代有了近乎于類似現代的外科手術用,從古老的算,到了後世有銀河超算。

有了現代技,所以談及古代的時,就一臉不屑?有了計算機就瞧不上算,表示別吹算盤,這計算機是電路,是芯,是高科,這算盤是什麼?是木頭棍子珠,能是一樣的麼?完全是兩回事,尬吹算盤有毛用啊?

人不能忘本。

忘本的人很可怕。

忠孝二,也是華夏之本。

忘記忠孝的,也同樣很可怕。

因為漢代的某些利益階,使得之前順暢從山頂滾落的忠,開始走樣變,甚至和原本的意思相,忠被砍了一,孝也被割了一塊。面對這種畸形的忠,上面的人知道自己做不,于是開始裝作做到,然後要求下面的人必須要做,就像是一些公司的業績指,永遠都是層層加,結果就是下面的人也開始裝,也跟著喊口,至于做不做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到了後,大漢忠孝的三觀就被改變了。

三四百年的時,虛假的反倒是正確,真實的卻被責罵。

然後越傳越,大漢之人花錢買名,後世之人花錢雇水,大漢之人有名望就當官撈,後世之人有流量就開始割韭菜……

一脈相承。

為什麼不在開始的時候

就試著去,去制,讓這塊大石球別走歪了呢?

越往,自然越費勁。

所以斐潛派出了禰衡。

感謝曹丞相贈送的大口徑噴,老鐵666……

禰衡上了,就站在中,傲然而立。

周邊是群情激昂的學子。

禰衡神色澹,就像是看著一群土雞瓦,他很習,甚至很享受這種場面。這一,他和盧毓完全不同。

子,臣事君以,左傳亦,失忠與,何以事君?一名學子大聲呼喝,故而忠乃事君,豈可容與他事哉?!

禰衡哈哈笑了,很不客氣的說道︰豎子未通經,豈敢妄言之?!讀書不求全,便不如無書矣!左傳有事君之,亦有所謂,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忠也!此又當做何論之?!….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旁人或許會客氣一聲兄,而禰衡則是上來就罵豎子。

鄭公所以,忠乃盡,便是直意也!直意方為善!禰衡揮了揮袖,很是不屑的說,曾子亦,吾日三省吾,為人謀而不忠乎?乃盡己之,上如,下亦如是!臣忠于,君亦當忠于臣也!

雖然說之前或許還有人私底下論,但是禰衡當下毫不掩飾的闡,依舊是讓台下眾人嘩然一片。

所有人似乎都想要說,但是一時間所有人都張嘴,結果一大堆的人都听不清楚在說一些什,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也不知道旁人說了一些什麼……

其實忠孝二,在很多事情上是相同,因為其基本的要求都是敬順。

敬順之,便是敬畏和順從。

在很多時,人們認為一個人只要具備有孝之,那麼就對于君自然會,這也是漢代舉孝廉的理論基,但是實際上孝順並不代表者忠,忠順也同樣未必孝,忠孝原本就不,雖然都是倫理道德方面的標,但是忠屬于社會政治倫,孝則是個人家庭倫,二者主體相,但是客體不一,並不可以混為一談。

而且在華夏整個封建王朝的演變過程當,忠的概念因為君王統治的需,所以在不斷的強,越往,就越是不談什麼君對于臣下的忠,這是因為君權和父權矛,也是公與私的矛盾。

家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沖突的時,便是忠孝難兩全。

因此在很多時,君王都為了自身的利,鼓勵和宣傳那些為了忠而舍棄孝的官,甚至越往後期便是越發的強,唐宋之,忠便是高于孝,大多數官員在難以兩全的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而到了明,更進一步變成愚忠的也不在少數。

可是真的只講究單方面的忠真的就是一件好事麼?

忠孝兩全的定,真的只是公私之別麼?

很顯,並不是。

就像是後世一些企業公,一味強調員工要服,要執,要這個要那,但是從未考慮過員工自身的需,等到員工三十五了就發大招直接一張畢業證送,這樣對于整體社會是有益的?還可以腆著臉表示說自己為社會輸送了多少人才?

很多事,一旦極端,都很不好。

如果禰衡是在唐宋之,說一句忠是雙向的概,說不得就會被沖上來的學子當場圍毆致,而且死了還是白,但是幸好現在還是漢,距離春秋戰國還不算是太,春秋的一些書籍和理,在當下還是有一些市場,尤其是在士族子弟方,君擇,臣亦擇君的觀念還是比較認可的。

尤其是多方投注的世,更是沒有說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才能稱之為忠的想,所以禰衡解釋這個忠的定義的時,固然有不少的人嘩,表示禰正平你這個瘋子公然這麼說會不會太露骨,但是也還不至于要和禰衡拼,劃清界限的程度。….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有些事情能,但是不好,現在禰衡將這個事情給捅出來,很多人就在想這是不是驃騎的授,畢竟所謂雙向選,那麼也就意味著原本漢天子和驃騎之間的,也是雙向,如果說君王沒能

達,那麼臣子……

這事情真的能說麼?

許多人想到了這,便是惶恐起來。

于是乎很詭異的事情就發生,原本亂紛紛的人群在議論了一陣之,就有人忽然安靜下來不說話,然後就像是傳染一,你不說了我也不說了。

片刻之,驟然安靜。

這忠似乎不好說,那就議論一下孝,這孝總是可以說的……

孝應于忠之前!一名學子顧著勇氣大聲喝,就像是勇者舉著刀沖向了大魔,書有,肇牽車,遠服賈,孝養厥父母。厥父母,自洗,致用酒。此便為孝!此乃早于春秋之事,故當孝于忠,孝重于忠是也!宜當稱之為孝忠論為上!

禰衡大魔王冷笑著。

這學子所,倒不是無的放,還是真確有其事。

學子說的典,是尚書中的《酒誥》篇,也是華夏最早的禁酒令。

當時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為了提振人,儲備糧,周公旦封康叔為衛,令其駐守故商,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遺民。周公旦告戒年幼的康,然後又將這囑,寫成了《康誥》、《酒誥》、《梓材》三,作為法則送給康叔。

而在這個《酒誥》之,算是最早類似,或是等同于國家律法定下的孝的意,也就是孝敬和贍養父,所以此人之,似乎沒有什麼錯。

但是禰衡卻嗤笑道︰此言大謬也!周公旦傳衛君《酒誥,乃何也?以禁酒是也!故此乃令也!既為,衛君布之于,勤于王,豈非忠乎?先忠于王,眾方知其令!故忠孝本無先,亦勿需辯此也!一味爭,豈不如小兒竹馬繞于屋,如戲之哉?何益之有?!且,自尋竹去!

先是豎,後是小,禰衡火力全開。

那名學子雖沒有當場噴,但也手指亂,還似乎想要說一些什,可半天說不出什麼,頓時被人一,被擠到了外,只能是長嘆一,跺了跺,想要離去又是心有不,便是掩了半張,在一旁听著。

孝事有其,養父,敬先,繼傳承是也!禰衡大聲說,此皆為人之責也!身體發膚受之父,自當養父,否則與禽獸何異?祖先之,然需敬也。敬之所,便為禮也。所學之,便為傳承。此皆需盡責是也!

禰衡這頭號噴,管子又大又,關鍵是禰衡不僅是能,還能引經據典的,很多學子根本說不過禰,稍微被抓住漏洞便是通通通的連消帶,當場掩面而走的算是還能留個囫,要是死扛的真是會被禰衡噴到懷疑人生……

這大號噴子站,新忠孝的理念也站穩了。

忠孝需兩,這兩,或許從當下開,就不僅僅是說有忠孝二,也不僅僅是公私之,而是要更全面,雙向的概念了。

當下禰衡只是在給鄭玄和司馬徽打個前,就像是先行先鋒官一,先將忠孝之論傳播開,等鄭玄或是司馬徽來最終一舉定,但是在青龍寺的許多學子心中都清,這個忠孝的含義基本上來說已經是確定下來了。

忠孝兩,那缺失和隱藏,似乎重新被找出來了…….

馬月猴年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期待精彩繼續!

第2669章忠孝兩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