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潛帶著部隊在接近聞喜縣城的附近扎下了營地,雖然王邑叫得挺凶挺慘的,似乎斐潛晚到一小會兒,就會有怎樣怎樣似的,但是實際上斐潛也清楚,王邑也未必立刻就會和牛輔有多少的摩擦量。
安邑作為河東的治所,自然和其他的小縣城不一樣,雖然是比不上雒陽長安那樣規模嚴陣,氣勢雄偉,但也不是旦夕之間就可以攻得下的。
雖然王邑並不是善于攻伐的將帥,但是之前在襄陵多少也曾經帶著並不多的兵卒抵御白波軍大半月,縱然西涼兵的戰斗力和白波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安邑比襄陵在守軍兵力數量上也同樣有提升。
針對于西涼兵,斐潛和徐庶都不是很了解,因此斐潛調將馬延從北屈營地內調了回來,作為長期在北地的統兵老將,自然是對于西北這一塊的區域的兵種和戰斗習慣有更多的了解。
用過了晚脯,斐潛、徐庶和馬延三人就圍坐在帳篷內的小篝火旁,一邊烘烤著被春寒浸潤得有些潮濕的衣甲,一邊商討起西涼兵勢起來。
馬延目光微微有些發散,不知道回想起了一些什麼,說道︰「西涼兵卒其實和並州兵一樣,都是屬于朝廷的邊軍……」
漢代三大兵卒,中央禁軍,邊疆戍軍,郡縣守軍。
中央禁軍原本就是實力最強,裝備最好的兵士,最早的時候,漢代中央禁軍分為南北兩軍,隸屬于太尉之下,作為守護中央的重要軍事力量。
後來,漢武帝又在南、北軍之外,重新架設出了期門、羽林二軍,其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軍的優勢地位,特別是漢武帝將太尉之職長期閑置,甚至是罷省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充實郎衛的力量,于是將「郎中令」更名為「光祿勛」,擴充郎衛員額,在光祿勛屬下增設期門、羽林軍。
這樣,一方面可使郎衛與南、北軍形成三分鼎峙之勢,並以之牽制南、北軍;另一面,也有利于互為表里,加強貼身禁衛的可靠性和保險系數。
但是在漢恆帝開始,中央禁軍的質量就在逐漸下滑,先是南軍名存實亡,再是大量的貴族兵充斥其間,中央軍的戰力已經是昔日黃花,一天不如一天了。
相比較而言,邊軍的戰斗力則是在一次次的平叛過程當中,逐漸的強大起來。
尤其是西涼兵。
並州原來也是有強兵的,但是在漢恆帝,漢靈帝的多次調動,也就漸漸的將並州的邊兵抽空了……
馬延繼續說道︰「……西涼兵卒,因長期和西羌作戰,因此在騎兵數量上配額較多,若是各地的郡兵,能有五分之一是騎兵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在西涼兵當中,一般都是至少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是騎兵的都有……董……董賊其下,甚至有純為騎兵的部隊,被稱之飛熊軍,非精壯之士不能入其列……」
斐潛點點頭,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些疑惑,這個董卓的飛熊軍,其實說白了,就是董卓個人的親兵衛隊,但是為何董卓一死,就銷聲匿跡了?
如果飛熊軍駐扎在長安,王允什麼的估計也不敢擅動,而且作為董卓的親衛兵,多半應該駐扎防守郿塢才是,然而董卓死後,皇甫嵩卻領著自己的一支私兵,就輕輕松松的搞定了郿塢……
這個又是該如何解釋?
不過牛輔之類的人應該是沒有這一支飛熊軍的,因為斐潛印象當中,似乎這一支飛熊軍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步卒就不多說了,因為西涼地域遼闊,正面作戰兵卒其實和並州差不多,都是以騎兵為主,又因為西涼多征戰,因此朝廷給予西涼的兵甲器械也是較多,故而西涼騎兵跟並州騎兵比較起來,不論是在兵器還是甲具上都較為齊備。像飛熊軍,據稱是連戰馬也是批甲……」馬延嘖嘖兩聲,顯然是對于西涼軍的裝備略有一些羨慕。
戰馬也批甲?
斐潛和徐庶對視一眼,這個對于並州騎兵有些難度啊。
不是人的原因,而是馬的原因,西涼馬和並州馬還是有一些身高和體格上的差別的,如果說批甲的西涼馬看起來是飛熊的話,那麼並州略矮小的馬匹批起甲來,就像是飛豬了……
不過這樣一說,斐潛和徐庶也都大體上明白了,如果說並州騎兵是狼騎的話,那麼西涼騎兵就不愧為鐵騎了。換成後世比較通俗一些的說法,並州騎兵是介于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兵種,而西涼騎兵則是偏重于批甲的重騎兵。
馬延從一旁撿起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略畫了一個草圖,一邊畫,一邊說道︰「西涼兵騎,若是正面交鋒,臨陣之時雖然略有變化,但是基本上多半都是采用以力破巧……」
馬延畫了一個略扁長的方形,然後指點了一下,說道︰「這個是西涼步卒兵陣,臨戰之時橫向列陣……」
然後又在長方形後面畫了三個三角形,繼續說道︰「……這是西涼騎兵陣,多數情況下都會藏于步兵戰陣之後……」
最後在長方形的左右側各畫了一個三角形,指點了兩下︰「這是兩翼游騎。」
馬延看了看斐潛,又看了看徐庶,然後低下頭,繼續比劃著說道︰「……若是接戰,步卒上前壓住對方軍陣前鋒線,左右兩翼游騎會牽扯住對方軍的左右偏軍,然後中央的騎兵陣就會尋機從左中右三個方向,尋找縫隙直撲對方的中軍或是左右兩翼……」
徐庶不禁皺起眉頭,問道︰「同時從左中右三個方向?」
馬延搖了搖頭,說道︰「不一定,西涼兵騎對于這種戰法異常熟悉,自然會臨陣進行調整,那邊縫隙大就會往哪個方向沖刺,甚至有時候會故意佯攻一側,實際卻是重點放在另一側……」
很簡單,也很實用,並沒有什麼花里胡哨的各種高大上的名稱,但是西涼騎兵就是依靠這樣的戰法,在于西羌胡人的對抗當中一次又一次的錘煉出來了。
戰陣走向不是像後世電腦上點點鼠標,就可以完成了,成千上萬人的戰斗當中,各級統領之間號令繁雜,各個兵陣餃接也是各有不同,西涼兵的戰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仗著重騎兵兵強馬壯,然後利用步卒游騎等拉扯對方兵陣,一旦對方露出破綻就對于這個破綻進行重點的打擊,直至對方兵陣完全崩潰。
當然拒馬陷阱什麼的當然是有效的,但是戰場的選擇卻未必是單方面的事情,西涼兵有騎兵上的優勢,像選擇戰場其實主動權往往都是屬于機動數值比較高的部隊手中。
就算是架設了拒馬,挖了陷阱,要是對方避而不戰,也一樣是毫無用處。
當西涼兵卒願意列陣對戰的時候,又不一定有充足的時間來架設拒馬,挖掘陷阱……
雖然是老戰法,但是卻依舊難以對付,一個是因為這種戰法是在實戰血雨腥風當中一次又一次檢驗出來的,另外一個是西涼兵上下都對于這種戰法異常的熟悉,熟悉到就算是沒有中央統帥的特別號令,照樣可以抓得住戰機施展得出來……
這就是西涼兵的好處了,這就是隊伍中老卒較多的好處了,只不過現在對于西涼兵的好處,就變成了斐潛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