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的志向?」
趙無恤恍然,原來今天這場面試是雙向的啊,不僅子路、冉求、公西赤三個應聘者和純粹打醬油的曾點受到了考校,連他也不被放過。
「的確,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面對孔子的笑容和孔門四弟子的目光,趙無恤開始闡述自己的大志!
「在學問上,我想發揚格物致知之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周髀數字、麥粉、瓷器、細蠱致病說,凡此種種,在過去一年多里,趙無恤的名聲已經在晉、宋、曹、魯的士大夫間有所傳播,所以這一番話,的確只有他才有資格說,才有資格被認可,若是換了一個人,就會被人「哂之」了。
于是乎,孔子和三位弟子拊掌而贊,只有狷士曾點又開始撥弄他的瑟,不以為然。
隨後趙無恤立起身子,踱步到了席位的中央處,看了曾點一眼,想起那日爬在他腿上的小童曾參,心里暗暗發笑。又轉向孔子,慷慨言道︰「在為人和行政上,無恤之志,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此言一出,語驚四座!
孔子捋卷須的手停了,一動不動,然後開始微微顫抖了起來;子路瞠目而起,雙拳緊握,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冉求目光炯炯有神,公西赤一臉激動,手足無措。
趙無恤目視坐在末席,被這句話驚得拉壞了瑟弦,不顧指肚流血而直身而起的狷士曾點,心中暗暗抱歉︰「子皙啊,真不好意思,又把你兒子的著作權給搶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的確是趙無恤心中的真實想法。
也是先秦儒家集大成的《禮記.大學》總述!而作者,正是曾點的幼子曾參!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句尚未被總結出來的話,正是孔子及其門徒想要的標準答案!仿佛一道契合無比的鑰匙插進了鎖孔里,那一擰後發出了苦苦求索終于得知答案的美妙聲響,無怪乎他們師徒集體失態。
修身好解釋。孔子及其弟子們一直孜孜不倦在做的,依然是這個階段,無論是學習、立志、自省、求仁,目的都是修己身,這也是一切行動的基礎。
而齊家。正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家就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一個家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宗族屬民,有自己的軍隊,有自成一體的經濟,是春秋時代封建體系的基礎單位。
孔子曾擔任過齊國高昭子的家宰,經歷過這個階段,但他年輕的弟子們卻還在苦苦求學。希望嫻熟君子六藝後能被某位卿大夫青睞加以任用成為家宰。也就是方才冉求說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家也是一個宗族的基本地盤,趙無恤雖然沒有明確成為趙氏世子,但就憑借他一支孤軍拿下兩個敵國領邑,又成功將其合法化合禮化的功績。只要他願意,足以自己開創一個家族作為趙氏小宗,稱之為廩丘氏也不為過。
所以齊家之言。在場眾人里趙無恤最有資格來說。
而治國這兩個字,其中的野心昭然若現,更是說到孔子和子路的心坎里去了。
子路和孔子的志向都是治魯,子路想讓攝于齊、晉、吳之間的千乘魯國變得強盛。而孔子的追求則更高一些。雖然在中都邑感受到了治理一地的艱難,但他依然沒有受挫,覺得只要能被國君任用,讓魯國庶之、富之、教之,建設一個「東周」樂土出來也不在話下。
趙無恤在魯城曲阜大肆宣揚想歸晉的迫切,在孔子等人理解來。大概是希望回國後慢慢做到執政上卿的位置,治理晉國。
他哪里想得到,趙無恤看到晉侯第一眼,就能生出「彼可取而代之」這樣的僭越心思來?
此治並非代國君治民,而是直接代天牧民!
但最後的平天下,就讓人有些震驚了。平,孔子理解為平定,他雖然也想在全天下恢復周公之政,古樸之禮,但那卻是不敢貿然說出的夢想,只能在私人場合婉轉地說︰「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在尚未生出大一統思想的孔子看來,無恤此言或許是想效仿當年趙宣子、趙文子會盟諸侯的舉動罷!又或者是管夷吾那樣輔佐國君尊王攘夷,將這個越來越不堪的季世扭轉過來!
總之,修齊治平,這的確是個很切合卿子身份的志向,也是這世間罕有的宏圖。
直到這會,孔子才從趙無恤擲地有聲的宣言中緩過神來,避席而起,朝他施施然行禮道︰「大夫之志大矣!讓丘心中澎湃不已,不由見賢思齊了。」
……
半刻後,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皙四個人都出去了,筵席間只剩下了趙無恤和孔子兩人。
經過今天的竹林侍坐,趙無恤慚愧地發現,他一開始對孔子的揣測似乎不太準確,在晉國六卿陰謀暗算的氛圍下呆久了,整個人不免有些黑暗和陰謀論。孔子培養弟子,的確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造勢行為,他還是很支持弟子們在其他士大夫的家、邑中出仕的。
比如今天的子路、冉求,可是政事科里數一數二的人才,公西赤年紀雖然幼弱,卻也是可造之材。孔子都毫不保留地推給了無恤,當然,這其中不排除想讓弟子們有一個好前程的心思,但這是作為老師的人之常情,其中的坦誠已經極為難得。
或者說,除了顏回、曾點這類追求比較高大上的幾人外,冉有等出身國人的弟子會向孔子求學君子六藝,目的還是為了做官吏,只是在孔子人格魅力影響下變得相對忠誠而已。所以趙無恤也不必費盡心思耍手段撬牆角,就這樣直接開門見山地招聘效果更好。
回想四人的表現,無恤問道︰「孔子說要觀他們四人之志,四子之言何如?」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他們的才能都在我心中,只是想讓他們自己說出口讓大夫知曉一二而已。」
趙無恤回憶著方才的對話道︰「從四人的敘述看,子路的志向最為遠大,已經達到了治國的水準。但孔子為何要哂笑他呢?」
孔子說道︰「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由說話卻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才笑他。由這個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用他為卿相,但我卻不知道他仁否。」
「子有、子華之志比子路略小,孔子認為如何?」
「治理邦國是大事,但求說的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千室之邑也是國之大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赤說的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也是大事。求這個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以用他做宰臣;赤這個人,束帶立于朝堂,可以讓他接待賓客。作為司儀,也但我也不知道他們的仁何在,所以大夫若要任用,當慎之又慎。」
說完,孔子微微嘆了口氣,他手下幾個可以為政的弟子都不是完美的,各自性格上都有些問題,子路的莽撞,冉求的過于謙遜和被動,公西赤的好奢侈……希望他們離開中都。前往趙大夫麾下效力後,能歷練改善這些毛病。
「點的志向雖然縹緲普通,卻唯獨有仁,而又有才能。又有仁心的,唯獨回一人而已……」
孔子本來連顏回也想推薦,但顏回卻拒絕了。
「回願無伐善,無施勞。」
我願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顏回的意思是,他只願意安靜地跟著孔子治學。不願意為政。反正他最近開始對格物致知的學問著迷,還曾向趙無恤請教周髀數字的問題,並很快學會了擺弄算盤,正忙得不亦樂乎,連今天的竹林侍坐都沒功夫前來。
但對于趙無恤迫切需要的施政之才來說,無論顏回、曾點心中仁與不仁,都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的用處。
他要的不是道德楷模和整日清談的名士,而是老老實實處理政務的能吏!至于私德,當然也是一個考慮範疇,但並非首要的。
所以面對孔子對幾位弟子才能的推薦,趙無恤也有自己的考慮。
「弓與箭協調,才能要求它射中靶子;馬首先要老實馴服,才能成為可騎乘的駿馬,雖然我知道三子有才,但我打算先讓他們從基礎的職位做起,每月一次察其政績,一步步提升,孔子以為如何?」
「丘曾說過‘君君,臣臣’,大夫的家臣,升降廢黜一律由大夫說了算,與丘無關。」
……
不過,等到趙無恤一行人兩天後帶著稍後趕到的兩百工匠離開中都邑時,跟隨他西行的孔子之徒,卻只有冉求和公西赤。
子路婉轉拒絕了趙無恤的招攬和孔子的推薦,執意要留在中都邑,侍奉在孔子身邊,這個平日對孔子行為和教學總是第一個站起來質疑的大弟子,卻是對孔子最為忠誠的人。
「群盜在側,中都也不安定,子有一走,子遲(樊遲)又歸家去了,開春才會回來,這里知兵的就剩下我,夫子身邊不能沒有仲由!」
對此執拗的子路,趙無恤自然不好勉強,而且他也覺得,孔門諸弟子中,唯獨顏回和子路,是他用盡法子也無法徹底收復的。
孔子則在事後感慨說︰「若是吾道不行,我或許會乘桴浮于東海,到時候會一直跟隨在我身邊的,或許就是仲由了!」
子路聞言大喜過望。
雖然失之于子路,無恤卻也收獲了另一個人。在跟子服何提出要求後,孟氏很干脆地連勸帶逼將擔任小工正的公輸氏一族劃為趙無恤的臣屬家族。小公輸班自然也擦了擦眼淚和伙伴項橐告別,帶著忐忑和好奇,坐在輜車上跟著父輩前往廩丘。
八月下旬,趙無恤一行人安然無恙地經過大野澤北,進入廩丘境內後,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金黃的黍稻粟麥,他也得知,晉國成鄉的老班底們也已經抵達了魯國西鄙。
面對前來出迎的張孟談、計僑、羊舌戎一行人,趙無恤宣布道︰「既然領邑已經漸漸穩固,人心思安,各方材士雲集,那新政之事,也要盡快展開了!」
雖然在對趙鞅述說的戰略里,魯國西鄙名為趙氏這只狡兔的第三個洞窟,但實際上,趙無恤卻打算另起爐灶,再造一個全新的體制!
PS︰今天補上欠下的一更,明天有事,設了自動更新,提前祝各位中秋節快樂!求月票!(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三個腳的蟬,迅浪,金陵少爺,九天炎羽,psdm,Death寂夜的打賞!感謝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月票!